超山访梅
尝闻中国如今现存有五大古梅——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宋梅。其中唯有国清寺的隋梅是有去拜访过的。于是便生起一个念头,不如在有生之年,也去拜谒一下另四处古梅老神仙吧。
五大古梅,杭州超山有其二——唐梅和宋梅。恰逢梅花盛开的时节,我便先来此处一瞻老梅树仙风。从东园入,北园出,沿着山麓,是一路蜿蜒曲折的石板探梅小径,石板路夹道,是如云似雪的白梅花树——有些风景,是五感合一,刹那灵动的,需要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其妙处。阔石板路上,有梅瓣点点,需要格外小心你的鞋子不要把它们碾成泥。风起时,花雨飘零,落在你的肩膀、你的头上。风是香的。
行至大明堂外,远见一座四方凉亭,由四根方形石柱撑起亭盖,斜檐飞角,颇有宋韵。凉亭背后,有一株开得正热烈的蜡梅。走近细看,亭名为“宋梅亭”。想必那棵老宋梅就在十几步开外了。站在檐下,向宋梅亭正对的方向望去,果不其然,远远望见一方花坛上虬结着两棵残败的老梅桩。走近看去,合三四人抱的两棵老梅桩的皲裂纹理上生有苍苔,树桩外抽出几枝细枝——一棵树桩抽出的是红梅,一棵是白梅,各自只结出点点蓓蕾。“枯木逢春”,脑海里忽地浮现起这四个字,眼前的景象正是四字写照。老宋梅好像一对痴缠千年的梅树灵魂,对春风的一点回应不那么热烈,却也动了情。
那新发的点点蓓蕾,与粗壮虬结的老梅桩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新一老,一生一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奇特的古梅花样貌!原来,最初的老梅树已枯死——当年的老梅花可是以六瓣称奇天下——新发的蓓蕾,是后来园丁们利用基因技术嫁接出的新梅,还以宋梅相待,令老梅树得以涅槃重生。
○宋梅
○唐梅
老宋梅据说是在南宋晚期种下的。那时塘栖曾有一座福王的庄园离宫。福王为南宋皇亲国戚,与自己的王妃詹玉珍相爱甚笃,两人在超山彼此遇见,二人都十分喜爱梅花,便在超山建立起寻梅小筑,每年超山梅花漫山遍野盛放的时节携手赏游,吟诗作对。好景不长,南宋王朝遭金兵铁蹄肆虐,福王被金兵掳去,王妃不甘被凌辱,投井自尽。其子因思念母亲,在超山建起报慈寺以示缅怀。1933年,报慈寺遭到焚毁,仅留下如今的浮香阁。南宋亡国后,塘栖福王庄园也随之衰败,庄园内名种古梅花被人悉数移至超山,种植于当时的报慈寺,也便是如今的大明堂浮香阁前梅林之中。到了民国初年,从塘栖移至超山的古宋梅中,仅剩一株老梅,虽然树已干枯,须靠危石支撑身躯,却在民国年间依然花繁叶茂。这,便是我们如今眼前的老宋梅了。
○唐梅
见证了宋王朝灭亡的老宋梅,引起民国年间文人的共情。杭州超山老宋梅的花讯也不胫而走,引得那时代的文人竞相来访梅。1923年初春,八十高龄的吴昌硕携亲友来过,留下一副楹联:“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有萝蝯挂月石虎唬秋。”吴昌硕老先生素来是爱梅花的,离世后把梅花遍野的超山作为长眠之地。宋梅亭上还镌刻着其他十几副楹联,为民国时代当地文人在此雅集后留下的。比较喜欢的一副对子是南向亭柱上,道光状元吴兴钮福保后人钮珩所写的隶书联:“几度阅兴亡花开如旧,三生证因果子熟有时。”想起,民国时期的国花便是梅花。万花匿迹的冰雪时节,唯有梅花凌寒绽放,也许彻照了历经近代史上家国破灭、战乱频仍但依然保留清气顽强生存的中国文人的内心吧。
我在宋梅亭小坐良久,起身继续向前,走进大明堂的小庭院。迎面,一眼望见浮香阁下石头垒砌的花坛中一棵横瘦疏朗古白梅,好似硕大的盆景,正开着清雅洁白的梅花。一根次干已经枯死,另一根主干横向生长着。据说是唐梅,树桩竟比大明堂外的老宋梅更瘦削,更有生气,不免觉得有些蹊跷。此时的大明堂庭院里,梅花窗前,三三两两赏梅人,一只橘猫在梅树下打着哈欠,起身从庭院中踱步走过。
○超山访梅
后来翻阅资料才得知,宋梅由宋代人栽种,是可查证的;但唐梅是否是“唐代梅花”,却有待考证。《林霁山全集》中有一段故事,说所谓唐梅,其实是宋代遗民义士唐珏所种的梅树。唐珏在宋亡后不满元朝统治,隐居不仕。后来,元朝统治者派西僧杨琏真伽将宋六陵全部掘毁,盗取宝物,尸骸狼藉,任其曝露。唐珏满腔义愤,渡江潜往绍兴六陵遗址,将骨骸一一捡拾,另行埋葬,在葬地四周栽植冬青树作为标记。唐珏的气节,极为当时的宋代遗民所推崇,便称他的住地为“唐栖”。后来人们在“唐”字边加了一个“土”旁,才成为今名。而唐珏在塘栖手植的梅树,也被称为“唐梅”。因为超山距离塘栖不远,又是唐珏常游之地,人们便把唐珏所种的梅树从塘栖镇移植到超山。后人不知其来由,便附会到唐代去了。
唐梅、宋梅见证着宋朝亡国那段悲怆的历史。和王朝一起湮灭于历史尘埃中的,还有福王与王妃两位爱梅人那段极少被人知晓和记起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