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狱中劝说
四月底的日子,天气已经渐渐开始热了起来,窗外偶尔传来了些许蝉鸣声,为寂静的廷尉狱带来了丝丝生气。
就在廷尉狱环境最好的牢房里,一位六十余岁的老者,形容枯槁,却眼神坚毅,时而持书卷诵读,时而站在窗前暗自叹息。
“蔡公,用些食物吧,这两日你都没怎么吃!”这时,一道声音从牢外传来。
说话者正是负责掌管刑狱的廷尉左监法衍,出身扶风法氏,举孝廉出仕,曾任司徒掾。
“是季谋啊!(法衍字)”蔡邕转过身来,看到来人容貌后,面带微笑说道。
当日,王允强行降罪于蔡邕,并令人将他押至廷狱关押,等待审判。
负责管理廷狱的法衍在得知来人身份后,大吃一惊!
出于对蔡邕声望、才识的尊重,法衍立刻命人清理出廷狱中环境最好的一间牢房让其先住了下来,然后将蔡邕入狱的消息通知了太尉马日磾,让其想办法营救蔡邕。
法衍还记得当时蔡邕入狱时的场景,廷尉府外闻讯赶来了不少的士子,企图为蔡邕求情。
法衍也是头大,就在蔡邕来之前不久,住在这件牢房里的另一位名士刚刚被放了出去。
“老夫,这两日待在这牢房里,有前贤书卷陪伴,倒也不觉饥饿。我倒是要多些季谋给我送来的这几卷书简,甚合我意!”
蔡邕仿佛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深处囹圄之中,脸上也无任何忧虑之色。
看到蔡邕此时竟还有如此豁达之心,法衍更觉得惋惜,便郑重的对蔡邕说道:“蔡邕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季谋心中实在是难以平愤。就在蔡公入狱当日,我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太尉马公,马公一定会想办法救你的。”
蔡邕听言,淡淡一笑,随后说道:“老夫此生遇到的不平之事何止一二,多亏有贵人相助,才多次得以逃脱,但世事可一不可二。更何况如今我已是耳顺之年,死则死矣,季谋勿复多言!”
法衍见蔡邕竟已有赴死之意,心中顿时大惊,便要出言劝阻,却听得牢门外传来人声:“大志未成,是什么消耗了你之前那般刚毅不折的意志?难道伯喈你就真的认命了吗?”
只见一老者拄着拐杖,头发半白,精神矍铄,从门外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二三人。
“衍见过太尉。”
在看清来人中为首的老者竟是太尉马日磾之后,法衍连忙走向前去行礼。
“见过司空、尚书令、光禄大夫。”
来人中除了太尉马日磾之外,还有司空淳于嘉,尚书令士孙瑞、光禄大夫杨彪,当法衍看到后面那位中年人时一愣,只见那中年人对他微笑行了一礼,法衍也是点头示意。
马日磾看到法衍之后,又看到蔡邕所处的环境后,微微点头,赞许的看了法衍一眼,不过现在不是客气的时候,他现在首要做的便是要打消掉蔡邕的死意,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伯喈,你也是饱学之士,你可知当年太史公之事?可还知《报任安书》?”马日磾厉声说道,随后将文中的那句激励之语背了出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先是马日磾再背,接着淳于嘉、杨彪等人也加入进来,太史公之言旋之充斥于整个牢房,传出牢外,引得门外守卫侧目。
每当马日磾他们背出一个历史人物,蔡邕刚才那双包含死意的眼神就亮了几分。
蔡邕望着眼着这群老友,突然又想起来当年一起在洛阳东观修《汉记》的日子,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知我者乃叔翁与诸君也”,蔡邕此时也知道自己刚才的想法有些轻率了,对马日磾深深作揖说道。
“我素知伯喈你有一心修成《汉记》的志向,如今事未竟,怎可轻易死去!”马日磾看着已经恢复过来的蔡邕不禁点了点头,随后又说道:“伯喈既然已经明白,那何不上表认罪?我等愿为你联络大臣,减免死罪,以待罪之身为国修史。”
这时站在后面那名中年人也出列拱手说道:“攸素来仰慕蔡公才识博学,如今修缮国史,岂能缺少蔡公。攸愿与马公他们一起为蔡公奔走,只求蔡公可以继前人之志,完成《汉记》。”
原来这名中年人正是蔡邕所处的这间牢房的上任主人———原黄门侍郎荀攸。
正是因为法衍同样对他的照顾,荀攸对他也作揖行礼以示谢意。
出身颍川荀氏的荀攸,其名声在士人间想必无人不晓。
他曾与议郎郑泰、长史何颙等人谋划刺杀董卓,后来事情败露,董卓将荀、何人下狱,何颙在狱中忧惧自杀,荀攸不惧生死,镇定自若,而郑泰则出逃武关。
不过由于荀攸、何颙等人刺董也只处于密谋阶段,并没有付诸实际,董卓抓不到证据,再加之众人求情,董卓又碍于颍川荀氏之名,不敢加以迫害,便将荀攸一直关在了廷狱中。
在董卓被诛杀身死后,王允当即令人手持赦诏前来廷狱赦免那些被董卓关押的士人官员,其中就包括黄门侍郎荀攸。
原本出狱后的荀攸打算返回颍川老家,但是在得知接替自己的人是一代大儒蔡邕蔡伯喈,又打听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颇为惋惜,决定为营救蔡邕出一份力。
为了营救蔡邕这位海内大儒,无论是出身关西的马日磾、士孙瑞、杨彪、还是出身关东的淳于嘉、荀攸,他们都联合在了一起,这已经不是立场利益之争,而是为了儒学的延续,要知道当今能够真正与蔡邕比肩的也只有卢植、郑玄等人了。
就这样,在马日磾、荀攸等人的支持下,蔡邕当即在狱中当即写下了请罪表,让马日磾代为转交朝廷。
在请罪表中蔡邕主动服软,并直言不求无罪,只愿朝廷可以饶他一命,让他留此带罪之身去完成当年灵帝时期末能完成的修史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