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书体
从甲骨文到现在,中国文字又经历了3000多年,虽然有些字还可以辨识其象形的特征,但书体已起了基本性的变化,失去其象形的外观了。7世纪以来印刷的广泛应用,收到了正字的功能,使得字形少变化而趋于一定。以下介绍本书字形演化表所列的古代几种比较重要的书体(李孝定1974:371—392)。
一、甲骨文(图1.7):指刻在晚商龟甲或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虽也有西周早期的甲骨出土(陈全方,周原:101—157),但数量少,重要性大减。商代甲骨文的重要性在于其时代早而数量又多,估计有十多万片出土。此系的文字大部分是象形与象意字,但已有不少的形声字,即所有的造字法都已齐备。它是探索汉字字源不可或缺的材料。同时,因它是商代王室的占卜记录,包含很多商王个人与治理国家时所面对的问题,是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此期字形的结构着重于意念的表达,不拘泥于图画的繁简、笔画的多寡,或部位的安置等细节,故字形经常在变化。由于刻辞绝大部分是用刀刻画的,笔画受刀势操作的影响,圆形的笔画被刻成四角或多角状,也减少了很多图画的趣味性。
二、金文(图1.8):文字的时代约从公元前11世纪,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公元前3世纪。因它是铸于青铜器的铭文,故称为金文。此期的文字也出现于武器、玺印、货币、陶器、简牍和布帛等器物和材料。青铜器是为礼仪的需要而铸造的,所记的内容是希望传之久远的光荣事迹。故铭文书写工整,笔法婉转美丽。有些字形,尤其是族徽,看起来比年代在前的甲骨文更近于图画的性质。至于见于铜器以外的文字,因其主要目的是实用,不是因礼仪所需,故往往书写草率而笔画有省略、讹变等情形。此等文字与后世所发展的字形,一般说来其关系要较铜器上的疏远。限于篇幅,本书所列的字形演化表不包括这些字形。此期经历的时间长,铜器铸造工艺后来在各地区迅速发展,不免反映强烈的地区色彩,使书刻其上的书体也呈现多样化。不过此期字形的结构已渐有一贯的安排,新的象形、象意字大为减少而形声字大增。
三、小篆(图1.9—1.10):取材自公元2世纪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所录的字形。它反映了先秦以来文字统一运动的结果。其文字的结构、笔画、位置已差不多固定。大致说,此后的文字在笔势上有所变化,基本的架构已少变动。此书所收的字形主要是小篆,有异体时就标明是古文或籀文等。许慎编写所依据的材料大概不早于战国晚期。基本上小篆的字形与古文和籀文没有什么不同,如有不同时,许慎才特别加以标明。所举的古文,常异于自甲骨文、金文演变下来的正规字形,比较可能是地域性或讹变后的字形。籀文则结构常繁复,但合于传统的文字组合趋势,可能与小篆来自一源。小篆可以说是秦朝整理和省简籀文而统一各国字形后的结果,是已起了很多变化后的字形,难以依之以探索字源。但小篆有最齐全的材料,是后世书体所据的祖型,也是辨识古代文字的媒体,故是研究中国古文字必备的知识。
四、隶书(图1.11):它是小篆书体在快速及草率书写下的结果。隶书的酝酿可上溯到战国时代。一般以为,为求书写的快速,以应付管理大批徒隶所需的繁重文书工作,官吏以简易的波折改变小篆浑圆、平衡、典雅的笔势,因名之为隶书。它盛行于汉代。本书所列字形,大都是取自隶书书体已确立的东汉时代。其草率的笔势渐成有一定波折规律的笔画,进一步破坏小篆仅存的图画趣味和结构。
五、楷书:为今日一般使用的书体。它是把隶书整理成更有法则、可以用几种易于书写的笔画构成的书体。终于使汉字完全脱离图形的趣味,变成完全由点、划组成的抽象形体了。其体势从汉代慢慢酝酿,至隋唐时代完全建立其笔势。隶书或楷书的快速书写又发展成为行书与草书两体。但因行书与草书的笔势较难划一,个人的风格太突出而不易辨识,加以印刷的广泛流传又起着正字的功能,使楷书成为后世最通行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