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不尽英雄:三国人物揭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蜀汉篇》:天府之土

要说蜀汉,必先说刘备;欲说刘备,便要先说说汉末那段时期益州的情况。

而要说益州的情况,自是离不开刘焉、刘璋父子。

汉末的益州是什么样的呢?

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可能恰到好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起汉王朝鼎盛时期的“天府之土”来,自然是远远不如,但若是与同期的被黄巾蹂躏的其他州来说,益州仍然是全国各地避难流民的最佳选择。

于汉末乱世而言,川蜀之地的确是遭受破坏最轻的地区。天然的山川地理屏障,阻挡住了外面的洪水猛兽,使蜀地之民自古便养成一种安土重迁、富实奢侈的习惯,他们过久了安静平和的生活,所以也最为痛恨动乱和流离。

这从刘备攻打成都时的“吏民咸欲死战,群下莫不流涕”,以及邓艾、钟会灭蜀时的“将士拔刀斫石”上便可以看出。

正是因为蜀地有这个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既可以“避世难”,又众口相传有“天子气”,所以刘焉才会听从董扶的意见,主动请缨去益州做刺史。

其实在一开始,刘焉想去的地方不是益州,而是远在最南边的交趾。因为这地方离中原最远,虽然在当时是荒凉了一点,但远离斗争漩涡,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这时,侍中董扶私下里对刘焉说:“你去什么交趾啊,去益州多好,这地方有天子气。”刘焉一听,顿时就改变了去交趾的想法,准备去益州了。

那这董扶怎么知道益州有“天子气”呢?

说他会望气,那是胡扯;说他看重刘焉的雄才,那也和胡扯差不多;而唯一一种解释就是董扶自己想找个机会,回家避难!

董扶本就是蜀地人,由于朝廷多次征辟,不得已才入朝为官。但汉室“大厦将倾”这一点,当时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正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为了回家避难,董扶也只能出此下策。他想回家避难,刘焉想去吸收天子气,这样一来,入蜀就成了他们的共同愿望。而想要实现愿望,只有主观努力是不够的,多多少少还得靠一些客观机遇。

正巧当时的形势,就给了他们这个机遇。

由于桓灵二帝卖官鬻爵而导致各地封疆大吏只知道贪污腐败、压迫百姓,从而引发了各地百姓的极度反抗。究其根本,黄巾起义便是最显著体现。益州自然也不例外,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是贪污腐败,无恶不作,惹得益州民怨沸腾,甚至出现了几股响应黄巾的起义军。

这些聚众造反、自称天子的“流寇”很快便混得风生水起,并州、凉州等多地的刺史被杀,益州刺史郤俭自然也难逃“法网”。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汉室宗亲且在清流中颇有名气的刘焉,就名正言顺地提出了任用“清名重臣”安抚各州的策略,并如愿以偿地入了川。

虽然得到朝廷的任命,但是入川后还有一件大事要解决——扫平蜀中流寇。这些流寇大多是乌合之众,并没有太高的战斗力,就在刘焉入川的过程中,当时益州本地一个叫作贾龙的人,他组织了近千名宾客与家兵,就把那号称几万人的流寇灭了,也算是为刘焉扫平了障碍。

只可惜贾龙没想到,这位新来的刘刺史可能要比流寇还狠。

入川后,本为避乱的刘焉,开始了自己的阴谋和野心。他对内,借助地方豪强的势力平定了动乱,反过来又大肆诛杀地方豪强来立威;对外,私自培养“黑社会势力”,比如米贼张鲁,暗中授意让张鲁割据汉中,切断了与朝廷之间的联系,俨然要黑白通吃,自立山头。而且还联合马腾一起偷袭长安城,只不过后来以失败告终。

刘焉的野心可能是遭到了上天的惩罚,朝廷不仅杀了他的几个儿子(唯刘璋因传信而得免于难),还天降大火烧了当时的治所绵竹,连带着烧了他为自己准备的“僭越器物”。丧子之痛加上惊惧天灾,刘焉便这样饮恨而终了,而其旧部因为贪图其子刘璋软弱好挟制,便联名上书朝廷,拥立他仅存的儿子刘璋为益州刺史。

刘璋继任时的益州很不太平,因为内部成分比较复杂,斗争比较激烈。当时的益州共存在着3方势力:

1.汉末因逃难而入川的外地流民,这些人大部分被收编进军队,统称“东州兵”(益州在西边,东边的地方便可称之为东州)。

2.在益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包括当地的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这些人我们可以叫作“益州人”。

3.刘焉入川带来的亲信,也可以说是当下益州的“外来户”。

而以上这3方势力,又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东州兵与益州人有矛盾,刘璋(外来户)与赵韪(地方豪强)有矛盾,刘璋(外来户)与张鲁(外来户)有矛盾。

于是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大家之间都有矛盾。

既然有矛盾,那必然有斗争,要想斗争成功,就得实力强大,尤其是枪杆子要硬。

刘璋与他父亲不同,他没有称王称帝的野心,心也不够黑,手也不够狠。史书说他“明断少而外言入”,意思就是这个人没有主见,容易听信人言,立场极其不坚定。所以才会造成如今这种“处处矛盾”的现状。在这种分崩离析、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刘璋只能听从亲信张松的建议——找外援。

张松当时曾这样描述刘璋的处境——“民攻其内,敌攻其外”。虽说形势很严峻,但我想张松还是夸大了一些,因为他本身就不是个老实人,他想把益州作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为其找个好买家,而刘璋显然不在此名单中。

于是,这场刘璋眼中的“寻外援计划”,也就成了张松眼中的“卖益州计划”。

张松看好的第一个买家便是当时“天下无敌”的曹操,可惜曹操没能把握住机会且运气极其不好。刚夺了荆州的曹操也犯了志得意满的毛病,压根瞧不上刘璋这种货色,巧的是“天下无敌”的曹公关键时刻掉链子,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败给了孙刘联军。

这就使张松不得不考虑重新再找个靠谱的买家,于是他启动了二号买家——刘备。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张松会看好刘备?是否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刘皇叔领着卧龙凤雏加上关张就来亲迎一个区区张永年?

笔者认为非也,张松看好刘备,就正如当初他看好曹操一样。

天下英雄极多,但据说能和曹操匹敌的只有刘备(曹操自己说的),而且这个“据说”现在成真了,赤壁之战活生生的事实摆在这里。刘备之威名于此时堪称如日中天,曹操惊得“投笔于地”,孙权吓得“进妹固好”。

这样的人自然是极好的买家。

于是,刘璋听了张松的话,高高兴兴地来迎接刘备,刘备高高兴兴地“入境如归”,双方于涪水关“大宴百日”。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刘璋的地盘,且刘璋也不是空手来的,“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目”,人家是有备而来,耀武扬威而来,你刘备要是敢乱来,那我也就不客气,三万精兵碾压而上。

相比之下,作为客人的刘备自是不会带重兵入川的,但看他只领了庞统、黄忠等,就知道双方兵力之悬殊了。所以刘备没有听从庞统的计谋,于席间拿下刘璋,而是选择了“徐徐图之”的策略,把自己的“异心”暂时藏起来,以此迷惑对方。

最后刘璋的结果便是:喝得很高兴,唠得很融洽,被坑得很惨。

刘璋之所以被坑得惨,那是因为他与刘备的智商、手段差距甚为悬殊。理所当然的,笨人输给了聪明人,那么刘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演义中“遇事则哭”的伪君子,还是曹操眼中的“当世英雄”呢?

我们也是时候为“先主”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