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注射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品用无菌注射器注入体内,达到预防、诊断、治疗目的的方法。
一、药液吸取法
1.从安瓿内吸取药液 将药液集中到安瓿体部,用消毒液消毒安瓿颈部及砂轮,在安瓿颈部划一踞痕,重新消毒安瓿颈部,拭去碎屑,掰断安瓿。将针尖斜面向下置于安瓿内的液面下,手持活塞柄抽动活塞吸取所需药量。抽吸完毕,将针头套上空安瓿或针帽备用。
2.从密封瓶内吸取药液 除去铝盖的中央部分并消毒密封瓶的瓶塞,待干。往瓶内注入与所需药液等量空气(以增加瓶内压力,避免瓶内负压,无法吸取),倒转密封瓶及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在液面下,轻拉活塞柄吸取药液至所需量,再以示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套上针帽备用。
若密闭瓶或安瓿内系粉剂或结晶,应先注入所需量的溶剂,使药物溶化,然后吸取药液。黏稠药液,如油剂可先加温(遇热变质的药物除外),或将药瓶用双手搓后再抽吸,混悬液应摇匀后再抽吸。
3.注射器内空气驱出术 一手指固定于针栓上,拇指、中指扶持注射器,针头垂直向上,另一手抽动活塞柄吸入少量空气,然后摆动针筒,并使气泡聚集于乳头处,稍推动活塞将气泡驱出。若针头偏于一侧,则驱气时应使针头朝上倾斜,使气泡集中于针头根部,如上法驱出气泡。
二、皮内注射法
皮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各种药物过敏试验。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
(二)用物
(1)注射盘或治疗盘内盛2%碘酊、75%乙醇、无菌镊、砂轮、无菌棉签、开瓶器、弯盘。
(2)1 mL注射器、4.5号针头,药液按医嘱。药物过敏试验还需备急救药盒。
(三)注射部位
(1)药物过敏试验在前臂掌侧中、下段。
(2)预防接种常选三角肌下缘。
(四)操作方法
(1)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对皮内注射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反应,过敏试验还需了解患者的“三史”(过敏史、用药史、家族史);介绍皮内注射的目的、过程,取得患者配合;评估注射部位组织状态(皮肤颜色、有无皮疹、感染及皮肤划痕阳性)。
(2)准备用物,按医嘱查对后抽好药液,放入铺有无菌巾的治疗盘内,携物品至患者处,再次核对。
(3)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选择注射部位,以75%乙醇消毒皮肤、待干。乙醇过敏者用生理盐水清洁皮肤。
(4)排尽注射器内空气,示指和拇指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放平注射器,平行将针尖斜面全部刺入皮内,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快速推注药液0.1 mL。也可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推注药液,使局部可见半球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毕,快速拔出针头,核对后交代患者注意事项。
(6)清理用物,按时观察结果并正确记录。
(五)注意事项
(1)忌用碘酊消毒皮肤,并避免用力反复涂擦。
(2)注射后不可用力按揉,以免影响结果观察。
三、皮下注射法
皮下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口服时采用。
(2)局部供药,如局部麻醉用药。
(3)预防接种,如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
(二)用物
注射盘、1~2 mL注射器、5~6号针头,药液按医嘱准备。
(三)注射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股外侧、腹部、后背、前臂内侧中段。
(四)操作方法
(1)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对皮下注射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反应;介绍皮下注射的目的、过程,取得患者配合;评估注射部位组织状态。
(2)准备用物,按医嘱查对后抽好药液,放入铺有无菌巾的治疗盘内,携物品至患者处,再次核对。
(3)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选择注射部位,皮肤做常规消毒(用2%碘酊以注射点为中心、呈螺旋形向外涂擦,直径在5 cm以上,待干,然后用75%乙醇以同法脱碘2次,待干)或安尔碘消毒。
(4)持注射器排尽空气。
(5)左手示指与拇指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快速刺入针头2/3,左手抽动活塞观察无回血后缓缓推注药液。
(6)推完药液,用干棉签置于针刺处,快速拔出针后,轻轻按压。
(7)核对后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必要时记录。
(五)注意事项
(1)持针时,右手示指固定针栓,切勿触及针梗,以免污染。
(2)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3)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一般不做皮下注射。
(4)少于1 mL药液时,必须用1 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量准确无误。
(5)需经常做皮下注射者,应建立轮流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以达到在有限的注射部位吸收最大药量的效果。
四、肌内注射法
肌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给予需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而不能或不宜口服的药物。
(2)药物不宜或不能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采用。
(3)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二)用物
注射盘、2~5 mL注射器、6~7号针头,药液按医嘱准备。
(三)注射部位
一般选择肌肉较丰厚、离大神经和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最为常用,其次为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画一水平线,然后从该侧髂嵴最高点做一垂直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选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内角定位: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1)构角法:以示指尖与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由髂嵴、示指、中指构成的三角区内为注射部位。
(2)三指法: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内注射区定位法:在大腿中段外侧,膝上10 cm,髋关节下10 cm处,宽约7.5 cm。此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范围较大,适用于多次注射或2岁以下婴幼儿注射。
(4)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区定位法: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不如臀部丰厚,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四)患者体位
为使患者的注射部位肌肉松弛,应尽量使患者体位舒适。
(1)侧卧位下腿稍屈膝,上腿伸直。
(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3)仰卧位适用于病情危重不能翻身的患者。
(4)坐位时座位稍高,便于操作。非注射侧臀部坐于座位上,注射侧腿伸直。一般多为门诊患者所取。
(五)操作方法
(1)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对肌内注射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反应;介绍肌内注射的目的、过程,取得患者配合;评估注射部位组织状态。
(2)准备用物,按医嘱查对后抽好药液,放入铺有无菌巾的治疗盘内,携物品至患者处,再次核对。
(3)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选择注射部位,常规消毒或安尔碘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4)排气,左手拇指、示指分开并绷紧皮肤,右手执笔式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一般刺入2.5~3 cm,过瘦者或小儿酌减,固定针头。
(5)松左手,抽动活塞,观察无回血后,缓慢推药液。如有回血,酌情处理,可拔出或进针少许再试抽,无回血方可推药。推药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及反应。
(6)注射毕,用干棉签置于针刺处,快速拔针并按压。
(7)核对后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必要时做记录。
(六)Z径路注射法和留置气泡技术
1.Z径路注射法 注射前以左手示指、中指和环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皮肤侧移1~2 cm),绷紧固定局部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位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形。该方法可将药液封闭在肌肉组织内而不易回渗,利于吸收,减少硬结的发生,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以及刺激性大、难吸收药物的肌内注射。
2.留置气泡技术 用注射器抽吸适量药液后,再吸入0.2~0.3 mL的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其方法优点:将药物全部注入肌肉组织而不留在注射器无效腔中(每种注射器的无效腔量不一,范围从0.07~0.3 mL),以保证药量的准确;同时可防止拔针时药液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刺激,产生疼痛,并可将药液限制在注射肌肉局部而利于组织的吸收。
(七)注意事项
(1)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从根部衔接处折断。万一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迅速用止血钳夹住断端取出。若全部埋入肌肉内,即请外科医生诊治。
(2)臀部注射,部位要选择正确,偏内下方易伤及神经、血管,偏外上方易刺及髋骨,引起剧痛及断针。
(3)推药液时必须固定针栓,推速要慢,同时注意患者的表情及反应。如系油剂药液更应持牢针栓,以防用力过大,针栓与乳头脱开,药液外溢;若为混悬剂,进针前要摇匀药液,进针后持牢针栓,快速推药,以免药液沉淀,造成堵塞或因用力过猛使药液外溢。
(4)需长期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并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一旦发生硬结,可采用理疗、热敷或外敷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蒲公英、金黄散等。
(5)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在臀大肌处注射,因幼儿尚未能独立行走,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有可能伤及坐骨神经,应选臀中肌、臀小肌或股外侧肌内注射。
(6)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又无配伍禁忌时,常采用分层注射法。当第一针药液注射完时,随即拧下针筒,接上第二副注射器,并将针头拔出少许后向另一方向刺入,试抽无回血后,即可缓慢推药。
五、静脉注射法
(一)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时,需要迅速发生疗效者。
(2)做诊断性检查,由静脉注入药物,如肝、肾、胆囊等检查需注射造影剂或染料等。
(二)用物
注射盘、注射器(根据药量准备)、7~9号针头或头皮针头、止血带、胶布,药液按医嘱准备。
(三)注射部位
1.四肢浅静脉 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腕部、手背及踝部或足背浅静脉等。
2.小儿头皮静脉 额静脉、颞静脉等。
3.股静脉 位于股三角区股鞘内,股神经和股动脉内侧。
(四)操作方法
(1)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对静脉注射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反应;介绍静脉注射的目的、过程,取得患者配合;评估注射部位组织状态。
(2)准备用物,按医嘱查对后抽好药液,放入铺有无菌巾的治疗盘内,携物品至患者处,再次核对。
(3)选静脉,在注射部位上方6 cm处扎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皮肤常规消毒或安尔碘消毒,同时嘱患者握拳,使静脉显露。备胶布2~3条。
(4)注射器接上头皮针头,排尽空气,在注射部位下方,绷紧静脉下端皮肤并使其固定。右手持针头,使其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与静脉的角度调整好,顺静脉走向推进0.5~1 cm后固定。
(5)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用胶布固定针头。若采血标本者,则止血带不放松,直接抽取血标本所需量,也不必胶布固定。
(6)推完药液,以干棉签置于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针头后按压片刻,无出血为止。
(7)核对后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必要时做记录。
2.股静脉注射术 常用于急救时加压输液、输血或采集血标本。
(1)评估、查对、备药同四肢静脉注射。
(2)患者仰卧,下肢伸直,略外展(小儿应有人协助固定),局部常规消毒或安尔碘消毒皮肤,同时消毒术者左手示指和中指。
(3)于股三角区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予以固定。
(4)右手持注射器,排尽空气,在腹股沟韧带下一横指、股动脉搏动内侧0.5 cm处垂直或呈45°刺入,抽动活塞见暗红色回血,提示已进入股静脉,固定针头,根据需要推注药液或采集血标本。
(5)注射或采血毕,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 min,以防出血或形成血肿。
(6)核对后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必要时做记录,血标本则及时送检。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止感染。
(2)穿刺时务必沉着,切勿乱刺。一旦出现血肿,应立即拔出,按压局部,另选它处注射。
(3)注射时应选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而易固定的静脉,并避开关节及静脉瓣。
(4)需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保护静脉,应有计划地由小到大,由远心端到近心端选择血管进行注射。
(5)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最好用一副等渗生理盐水注射器先行试穿,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后,再换注射器推药。在推注过程中,应试抽有无回血,检查针梗是否仍在血管内,经常听取患者的主诉,观察局部体征,如局部疼痛、肿胀或无回血时,表示针梗脱出静脉,应立即拔出,更换部位重新注射,以免药液外溢而致组织坏死。
(6)药液推注的速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药物的性质而定,并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和观察病情变化,以便调节。
(7)股静脉穿刺时,若抽出鲜红色血,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压迫穿刺点5~10 min,直至无出血为止。一旦穿刺失败,切勿再穿刺,以免引起血肿,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忌用此法。
(六)特殊患者静脉穿刺法
1.肥胖患者 静脉较深,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可摸准后再行穿刺。
2.消瘦患者 皮下脂肪少,静脉较滑动,穿刺时须固定静脉上下端。
3.水肿患者 可按静脉走向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穿刺。
4.脱水患者 静脉塌陷,可局部热敷、按摩,待血管扩张显露后再穿刺。
六、动脉注射法
(一)目的
(1)采集动脉血标本。
(2)施行某些特殊检查,如脑血管检查时注入造影剂。
(3)施行某些治疗,如注射抗癌药物进行区域性化疗。
(4)抢救重度休克,经动脉加压输液,以迅速增加有效血容量。
(二)用物
(1)注射盘、注射器(按需准备)、7~9号针头、无菌纱布、无菌手套,药液按医嘱准备。
(2)若采集血标本,需另备标本容器、无菌软塞,必要时还需备酒精灯和火柴。一些检查或造影根据需要准备用物和药液。
(三)注射部位
选择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采集血标本常用桡动脉、股动脉。区域性化疗时,根据患者治疗需要选择,一般头面部疾病选用颈总动脉,上肢疾病选用锁骨下动脉或肱动脉,下肢疾病选用股动脉。
(四)操作方法
(1)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对动脉注射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反应;介绍动脉注射的目的、过程,取得患者配合;评估注射部位组织状态。
(2)准备用物,按医嘱查对后抽好药液,放入铺有无菌巾的治疗盘内,携物品至患者处,再次核对。
(3)选择注射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当卧位,消毒局部皮肤,待干。
(4)戴手套或消毒左手示指和中指,在已消毒范围内摸到欲穿刺动脉的搏动最明显处,固定于两指之间。
(5)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走向呈40°刺入动脉,见有鲜红色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的方向及深度,左手以最快的速度注入药液或采血。
(6)操作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加压止血5~10 min。
(7)核对后安置患者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必要时做记录,如有血标本则及时送检。
(五)注意事项
(1)采血标本时,需先用1:500的肝素稀释液湿润注射器管腔。
(2)采血进行血气分析时,针头拔出后立即刺入软塞以隔绝空气,并用手搓动注射器,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避免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