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集全鉴(珍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近体诗(七言)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①书:写。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江宁钟山时的邻居和朋友。壁:墙壁。这是一首题壁诗,即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②茅檐:代指庭院。长:常常。无苔:没有青苔。

③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④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⑤排闼(tà):推开门。排:推。闼:门。

【译文】

杨家的庭院里由于经常有人打扫,干净得没有一点青苔,主人亲手栽种的那些花草树木也都是成垄成排。

那庭院外的一条小溪守护着田园,将一望无垠的绿意环绕,两座青山仿佛是打开的大门,把赏心悦目的翠色迎面送来。

【赏析】

湖阴先生名叫杨德逢,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钟山时,题在杨家墙壁上的。杨德逢性情高洁,隐居不仕,他居住的环境也洁净清幽、纤尘不染,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趣。全诗着力描写杨家内外的景色,将自然景物和具体的生活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诗中三、四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山和水以生命情感,既生动又形象,另外“护”字、“绕”字极为高妙,富含人文情怀,令人温暖之意油然而生。同时,通过对偶和用典,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作者退隐闲居生活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风光的自然美好中,以及与同乡邻里的交往之中领略到无穷的生活乐趣。

登飞来峰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①飞来峰:一种说法是指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一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另外一种说法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②千寻塔:高高的塔。寻:古时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③闻说:听说。

④不畏:不怕,不惧怕。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⑤自缘:自然是因为。缘:因为。

【译文】

飞来峰顶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叫时分可以看见旭日从东方升起。

我不害怕层层的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使我视野开阔、胸襟宽广。

【赏析】

王安石登上飞来峰,自己的立足点也因此提高,顿觉视野开阔,胸襟也变得宽广起来,由此抒发了自己不凡的远大抱负。

诗的第一句写“飞来山上千寻塔”,这“千寻塔”并不是塔的名字,而是说明这塔很高。通过这巧妙地虚写塔之高有千寻,引出了登上高塔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暗寓了诗人朝气蓬勃、迎着曙光豁然开朗的心情。而且站在这里能够听见鸡的鸣叫,仿佛天下尽在他的视野当中,为后面两句埋下伏笔;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寓哲理于形象中,气魄非常宏大,意在告诫人们,只要登临到一定的高度,对外物的认识也会随之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么就能透过现象的表面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表面所呈现出来的假象所迷惑,进一步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

这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具有极强的哲理性,后来常被人们用作座右铭,流传甚广。

贾生

【原文】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释】

①贾生:即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时,因为文章写得好常被郡人所称道。汉文帝时任博士,一年中迁太中大夫。他主张改革政制,颇得汉文帝赏识。后来遭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又转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年仅三十三岁。

②略:大致,差不多。

③君王:指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薄:轻视,亏待。

④爵位:官爵和职位。废:弃置,废弃。

⑤何啻(chì):何止。啻:仅,止。公卿:泛指达官贵人。

【译文】

那个时期,贾谊所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议,差不多都能获得汉文帝采纳施行,谁能说汉文帝轻视贾生?

那些官爵和职位自认为很高的人,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仔细想想,自古以来,如此命运的何止成千上万的公卿?

【赏析】

贾生,即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年轻有为,后来因为受到他人恶意诽谤排挤而遭到贬谪不得重用,从此怀才不遇,最终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千古以来一直被人们同情和歌咏。王安石这首诗纵观史实,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贾谊被皇帝重视是万幸的,后来被排挤倾轧也是不足为奇的,同时也表明了王安石向往为国谋事而不在乎名利与打击的毅然心境。这首诗中采用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又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汉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和古来君王废弃某些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以及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之举,烘托出自己因为受到宋神宗的殊遇,可以依托皇帝推行新法的愉悦心情。

乌江亭

【原文】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是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中原一败:指项羽垓下之败。

③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处。

④肯:愿意。卷土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译文】

那些壮士们被上百次的征战累得疲惫不堪,所以士气衰微,中原的垓下之战一败涂地,往日的声势再难挽回。

即使那些江东子弟到今天都还健在,他们是否还愿意跟随楚霸王卷土重来?

【赏析】

乌江亭座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东北,相传这里是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处。王安石在舒州任满赴京时,途经和州时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以史实扣题,直接指出楚霸王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这正是他刚愎自用所致。作者又从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对项羽的部下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体现了其咏史诗议论精警、独具慧眼的特点,更显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最后的反诘问句“肯与君王卷土来?”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彰显了一个政治家眼光的犀利之处,字字珠玑,锋利如剑,可谓是一针见血。

郊行

【原文】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释】

①柔桑:指柔嫩的桑叶。

②芦箔(bó):用芦苇或芦竹编的蚕箔,是一种养蚕的工具。

③聊:姑且,随意。风俗:日常生活的情形,这里指年景、收成。

④凶饥:饥荒。凶:指谷物不收,灾荒。

【译文】

柔嫩的桑叶都被采摘完了,那绿色的树荫越来越稀疏,芦箔上的蚕儿长大了,密密麻麻结满了肥大的茧。

我随意向村民们问问今年的生活与收成,看着他们这样辛苦忙碌,为什么还不能解决温饱而闹饥荒?

【赏析】

王安石漫步郊外,看见野外的桑叶被采尽,农家饲养的蚕结茧肥密,如此“芦箔蚕成密茧肥”本是蚕农大获丰收的喜悦之景,应该是令人欣喜的。但是当他随意问了问农家的生活状况时,结果却让他困惑惊异:原来养蚕人长年辛苦忙碌,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所以他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蚕农的境遇深表同情。末句“如何勤苦尚凶饥?”以反诘作结,含蓄凝练,发人深思。整首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如同话家常一般平实质朴,关切的问询之中体现了王安石对蚕农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通过描写蚕农勤劳辛苦还闹饥荒的现实,暗示了当时苛捐杂税猛于虎的社会弊端。

出郊

【原文】

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

风日有情无处著,初回光景到桑麻

【注释】

①川原:平原,原野。交加:交错。

②冥冥:昏暗。

③回:转。桑麻:桑树和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译文】

那原野上生机勃勃,一片片翠绿交相掩映,阳光被密密麻麻的庄稼和树叶挡住,晦暗一片,所以看不到鲜花。

茂密的树叶遮蔽,即使丽日和风充满情意也觉得没有落脚的地方,只好重又把这温暖的阳光转回到繁茂的桑麻上。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农村野外的景物。王安石来到郊外,被丽日和风中的田野景色所吸引陶醉,故而写下这首小诗与大家分享丰收在望的喜悦。其格调酣畅,形象鲜明,色彩强烈而有一定的浓度和深度。他用含蓄的表现手法,暗示了田间桑麻大丰收的到来,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而又和谐的乡村田间图画。他希望自己的政治改革也能像和风丽日一样,给人民带来丰收的喜悦和希望。这便是“风日有情”之深情所在。此诗充满浪漫主义的气息和激情,而又婉丽含蓄,是一篇艺术手法较高、思想性较强的名篇佳作。

北陂杏花

【原文】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

①陂(bēi):池塘,这里指水中小洲。

②绕花身:指杏花邻水开放,仿佛被春水环绕一般。

③花:岸上的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妩媚动人。各占春:指杏花和倒影各占春光。

④纵:即使。吹作雪:杏花颜色亮白,形容风吹落花如同飞雪一般。

⑤绝胜:远远胜过。南陌(mò):指南面的小路上。

【译文】

杏花临水开放,仿佛被满塘的春水环绕一般,枝头的花和水中的倒影,都是那么妩媚动人,各占一份春光。

北陂的杏花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化作飘飘飞雪,也胜过那开放在南面小路上的杏花,你看那花落了还免不了被车马碾碎成尘。

【赏析】

这是一首咏杏花的七言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体现了他晚年心境的一面。

王安石借物咏怀,从北陂和南陌的杏花开放,直到随风凋落的命运比较中,表明一种心境。诗中的“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表面是在描述杏花盛放之后的命运,但实际上是在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此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方面是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王安石的审美趣味,也就是对这虚静恬淡之美情有独钟。

全诗通过赞扬北陂杏花娇媚飞扬之美,表达了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以及为坚持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金陵即事

【原文】

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苍苔

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

【注释】

①水际:水边。柴门:用零碎木条木板或树枝做成的门,旧时也比喻贫苦人家。一半开:半开半掩。

②入苍苔:通向长满青苔的小路。苍:一作“青”。

③并:同。

【译文】

溪水边小院的柴门一半虚掩一半打开,小桥连接分开的小路,直接通向幽碧的青苔。

俯视水面,看见背后有无数棵柳树倒映在水中,隔着屋子还能闻到随风吹送而来的清香,那便是与梅花的芬芳一同飘来。

【赏析】

王安石这首诗是根据眼前所看见的景物即兴而作的。只见“溪流、柴门、小桥、青苔小路、垂柳倒映、梅花暗香飘送”,如此静谧美好的景物好像一幅乡野图画,整体显得特别清幽雅致。其中对句工整,也很新奇。诗人在同一首诗中既咏柳,又赞梅并不常见,他先描写眼中所见的周围景物,又各自显示不同风采。诗中所写的柳,是新叶翠绿、枝条尽舒之柳;梅,为正在盛开之梅。垂柳摇曳,背人照影;梅则隔屋吹香,好似是有意与观赏者保持距离,其实是在借“梅香飘远”来赞美梅花之香,香于内涵之美,从而高度赞扬了梅花的高洁与自我坚守的品格。

木芙蓉

【原文】

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

政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

【注释】

①芙蓉:一种落叶小乔木,叶如掌。秋季开花,花为白色或红色。

②政:通“正”。

③强:勉强。欲妆慵(yōng):想要化妆,却又打不起精神。慵:慵懒的样子。

【译文】

那水边盛开着许许多多的木芙蓉,芙蓉花在秋天露水的滋养下,就像染上一层淡淡的胭脂。

此时的芙蓉花正像刚刚喝醉的美人,强打精神坐在梳妆镜前,抬起玉手想要梳妆却又懒洋洋地不想梳妆。

【赏析】

王安石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婉约清丽,意境幽远。前两句“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胭脂色未浓”是通过对芙蓉花色彩浓淡相宜的赞美,抒发自己心中对花娇水清、美好升平生活的向往。后两句“政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是赋予芙蓉花一种人性化的形态,将其“醉美人”一般的柔美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这“欲妆慵”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人文的慵懒,更有政治上的内在体现。这首诗在结构上,形成了无形而紧扣却又不可拆卸的连环,其中采用朦胧的写法,相互映照,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此拟人咏物,彰显内在神韵,可谓是一首鬼斧神工之作。

初夏即事

【原文】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注释】

①石梁:石桥。弯碕(qí):曲折的堤岸。

②溅溅:形容流水声。陂(bēi):池塘。

③生:指激发,助长。麦气:指麦子成熟时散发出的香气。

④花时:开花的季节,指春天。

【译文】

石桥和茅草屋坐落在曲折的堤岸旁,那哗哗流淌的河水缓缓流入两边的池塘。

那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生机勃勃的气息,碧绿的树荫和绿草远胜于百花盛开的时节。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初夏的景物。石桥、茅屋、堤岸、流水、风吹麦浪、绿阴幽草,都令作者心旷神怡,感觉这一切比百花吐艳的春天还要美。

本诗中的特点是取景宽泛,一句一幅。诗的首句写静景,次句写动景,第三句将目光转移到风吹麦浪的田间,景物稍虚,却写出温暖和特殊的麦香气。结尾转而写了另一景,那就是视野宽阔的绿阴幽草。整首诗景致唯美,感受独特,于平凡景物之中创造出独到的意境,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热爱这个夏天的喜悦心情。

江上

【原文】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注释】

①秋阴:秋天阴沉的天色。

②晚云:一作“晓云”。低徊:徘徊。形容云雾在低处萦绕回荡。徊:一作“回”。

③缭绕:回环,旋转。这里是群峰重叠的样子。

④隐映:时隐时现。

【译文】

在大江的北面,秋天阴沉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吹开,含着雨气的暮云仍在低处萦绕徘徊。

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挡住了江水的去路,可是当船转了个弯,忽然又看见江面有千百只帆船时隐时现地向这边驶来。

【赏析】

王安石的这首七言绝句属于即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舟行江上的所见所感,借景抒情,于其中蕴含了较深的哲理意趣,寄寓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在江上行驶途中,只见天色半开,暮云低徊,重重叠叠的青山缭绕在眼前,使前路迷茫不清,无法预测山有几重,走着走着似乎无路可行,当转过一道山弯,忽然视野开阔,浩瀚宽阔的江面之上从远处驶来了无数帆船,从略显灰暗的底色中冲破而出,呈现出一幕视野开阔的画面。接着作者又以幽深的笔调,表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纵观全诗,作者对景物描写的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之情。这样寓情于景,既丰富了诗的主题,又凸显出诗情画意,在这种凝练轻巧的形式中,表达了作者心中恬淡萧散的心绪。

促织

【原文】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注释】

①促织: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

②金屏:金色的围屏。翠幔:翠绿色的帐幔。宜:适合。

③机杼(zhù):织布机,这里指织布。杼:织机上的梭子。

④一絇(qú):一束。絇:古时鞋头上的装饰,有孔,可以穿系鞋带。

【译文】

金色的围屏、翠绿色的帐幔与秋天的景色最为相宜,蟋蟀在这样的环境下养尊处优,年年岁岁醉生梦死,却不知其来历。

蟋蟀只会对着贫苦的人家鸣叫,催促他们快快起来织布,哪里知道穷苦人家之中能有几户拥有一束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咏蟋蟀整天鸣叫催促农人劳作的事情,暗中蕴含了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批判。

蟋蟀鸣叫的声音很像织布机运转的声音,而且经常在夜里鸣叫,仿佛在敦促妇女们辛勤织布,所以也叫促织。作者通过蟋蟀不明就里只对贫苦人家鸣叫之事对其加以斥责,实际上是对那些搜刮百姓财物、醉生梦死而不管民间疾苦的官吏进行有力的讽刺和鞭挞,堪称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咏物佳作。“金屏翠幔”指的是蟋蟀的金丝牢笼,暗喻的是富人们奢靡豪华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上那种搜刮民脂民膏、不管民间疾苦的官僚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说,这首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入塞

【原文】

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吹休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

【注释】

①入塞:古乐府曲名,写边塞之事。

②荒云凉雨:比喻荒凉之地的凄苦云雨。

③鞍马东西:喻指与契丹使者分手。休:停止。

④燕人:燕地居民。这里指被辽国占据的北方土地的汉族百姓。

⑤塞南:边塞以南,指中原故国。

【译文】

北方边塞地区的天空中下着凄凉的雨,地上的河水呜咽着流向远方,南返的宋朝使臣与契丹使者分手后就要各奔东西,那音乐也停止了演奏。

还有一些前来为宋朝使臣送行的燕地百姓都眼含热泪,回转身远望中原故国却流下伤心的泪水。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伴送辽使北归,到涿州返回的途中所写的。

诗中首先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荒凉景象,以此烘托出悲凉凄苦的离别气氛。次句写两朝使者来到边界后将要就此各奔东西的情景,鼓乐手停止了演奏说明送行结束。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你看那“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在此,作者将镜头锁定流落燕地的中原百姓,这一特写,犹如异峰突起,翻出又一层新意。作者捕捉到燕地百姓南望故国流下热泪的动人一刻,反映了燕地百姓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同时也对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与抨击。

泊船瓜洲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①泊(bó)船:停船。泊:停泊。指船停泊靠岸。

②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省镇江市。瓜洲:镇名,在长江的北岸,扬州的南郊,就是现在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一水间: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③绿:吹绿。

【译文】

我站在瓜洲渡口向南望去,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从这里到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峦。

温柔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两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是王安石乘船经过瓜洲时所写的。本诗从字面上不难看出其流露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充满了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热切愿望。不过,在字里行间也暗示着作者怀有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也表达了希望早日功成身退、闲居山林的心愿。这首诗不仅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两岸迷人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瀚的情思。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很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曾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这样会使人更容易体悟到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同时也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全诗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遥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然后又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情感更加真挚。

天童山溪上

【原文】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度水香

【注释】

①清涟(lián):水清澈而泛着涟漪。涟:涟漪,细小的水波。

②踏春阳:走在春日的阳光下。

③幽花:长在幽隐处的野花。度水香:隔水送来阵阵花香。

【译文】

那清清的溪水泛着涟漪,潺潺流过茂密苍老的丛林,一路穿行,穿过溪边的花树,走进春日的暖阳。

我沿着溪水在这密林中前行,走到了那无人的地方,只看到一丛丛野花独自绽放,风中传来一阵阵清香。

【赏析】

天童山在浙江鄞县。王安石曾在此担任县令,他到任不久曾游览过此山。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天童山山深林密、水清花香的秀美景色,溪水、老树、春阳、花香,构成一幅清幽绝尘的天然画卷。作者在此静静地体会那花开刹那的繁华,想象那秋叶微黄的静谧。此刻,充盈的心灵渴望寂静,渴望远离任何喧嚣纷扰。王安石踏进天童山的那一刻,就响应了自然的召唤,回应了禅思的旨趣。置身于清净的大自然之中,当自我与大自然相融合、不分彼此的那一刻,王安石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令人一目了然,读之饶有意趣。

别鄞女

【原文】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注释】

①鄞(yín)女:是王安石在鄞县为官时,他的夫人在此地所生的女儿,一年后,此幼女就不幸夭折。王安石特地为她写了《鄞女墓志铭》。

②行年:经历的年岁。衰翁:衰老的老翁,老头儿。

③扁(piān)舟:小舟。诀(jué):长别。汝(rǔ):你。

④死生:指生与死。西:指鄞县以西的地方。

【译文】

自己年方三十却已经像个衰弱的老翁,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折磨我的心,使我忧伤不已,却只能自我劝解。

今夜我乘着扁舟来与你诀别,从此以后,我们父女生死有别,只能各分东与西。

【赏析】

《别鄞女》是一首思念故去亲人的七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作者将要离别女儿的过程、场景,表达了自己无比忧伤的心境,同时透过人间的生离死别,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鄞女,是王安石夫人在鄞县生的女儿,只可惜这孩子出生一年后就不幸夭折了。王安石痛失爱女后心情格外忧伤,将女儿埋葬后特地为她写了《鄞女墓志铭》。上面这首诗,就是他在鄞县县令任期满后准备西归前,特意来和夭折入土的爱女辞别时所写的,字里行间充斥着沉痛之情。但作为朝廷命官,皇命不可违,一切都是身不由己,这一次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来此地看望亡女,所以也只能是“满眼忧伤只自攻”了。唯愿生者健康,死者在地下长眠安息。

宣州府君丧过金陵

【原文】

百年难尽此身悲,眼入春风只涕洟

花发鸟啼皆有思,忍寻《常棣》鹡鸰诗

【注释】

①府君:旧时对已故者的敬称。这里指的是王安石的兄长王安仁,他曾任职宣州司户。

②百年:一生。也作为死的讳称。

③涕洟(tì yí):涕泪。涕:眼泪。洟:鼻涕。

④忍:怎么忍心。表示反诘语气。《常棣》(dì)鹡鸰(jí líng):即《诗经·小雅·常棣》,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也是歌唱兄弟亲情的诗。鹡鸰:在《小雅·常棣》中有记载“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鹡鸰”比喻兄弟。

【译文】

即使是死也难以消除我心中的悲哀,春风吹进了眼睛,只能让我更加痛哭流涕。

花的盛开,鸟的鸣叫,都能引发我的思绪,又怎忍心再查看《常棣》里面表达兄弟情意的诗句?

【赏析】

王安石得知长兄王安仁病死,已经葬于江宁(即金陵)时,心中万分悲伤,于是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为其兄长写了一篇墓志铭,并作了这首诗。诗中以平易的语言起笔,却是笔笔浸满哀伤,瞬间悲从中来,如泉水奔涌,直接抒发了心中难以抑制的悲哀。所谓“长兄如父”,王安石与兄长之间手足情深,此刻他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诗中结句引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抒发王安石丧兄的悲哀之情,表达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说,这首诗溢满了骨肉亲情,读来诚挚感人,令人禁不住也随之潸然泪下。

乌塘

【原文】

乌塘渺渺渌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

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

【注释】

①乌塘:在王安石母亲家金溪县(今属江西)乌石岗。

②渺渺:水面辽阔的样子。渌(lù):清澈的水。渌:一作“绿”。

③携:带。

④柘(zhè)冈:在江西金溪县乌石岗西二十里,与临川灵谷山相接,上有王安石读书堂。这里有辛夷树(又名白玉兰,一种落叶乔木,花大,白色)。

【译文】

那乌塘的水面辽阔一望无际,清澈的绿水几乎与堤岸平齐,堤上的行人喜气洋洋地各有所携带,游乐嬉戏在这美好的时节里。

如果要问我什么地方春光最好,那就是玉兰花开如白雪的柘冈以西。

【赏析】

王安石少年时期曾经在乌塘住过,当官以后也常常去那里看望。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展现出春天里河塘堤岸的一派勃勃生机,看到春游的人们喜气洋洋的热闹场面,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作者悠闲自得的情趣。这首诗活泼轻快,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歌颂赞美之情。诗中描写了一塘美丽的春水,不仅暗示乌塘面积大,也使读者恍若看到那塘中渺远迷离的景象。让人透过这水中之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迷人景致,况且,这里还多了几分白玉兰的清香。或许正因为这迷人的景致才使那乌塘堤岸上行人如织,各自携带美酒佳肴,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纷纷而来。

全诗格调淡雅,语言凝练,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自然风光、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夜直

【原文】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释】

①夜直:夜间值班。直:通“值”。

②金炉:铜制香炉。烬(jìn):完,燃尽。漏声残:指漏壶中的水将要滴完,即天快亮了。漏声:古代用来计时的漏壶中滴水的声响。漏: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

③翦翦(jiǎn):形容微风轻拂且略带一点寒意。

④恼人:使人烦恼、撩拨人。

⑤栏干:栏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拦物。

【译文】

夜深人静,铜炉里的香已经燃尽,滴漏声也快没有了,那微风虽轻却带来了阵阵寒意。

春天的景色总是那样的撩拨人,让人难以入睡,我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赏析】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在京任翰林学士,按照当时朝廷的制度,翰林学士每夜都要有一人留下轮值,这首诗就是王安石值宿时创作的,这也是他所写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中主要描写了春夜院中、室内所见景色。此刻,面对良宵春色,怎不令人心起相思?但诗人并没有从正面写对亲人的思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一缕淡淡的寂寞,如此营造出一种优美温暖的境界,进而表现了诗人的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在写作手法上,用笔细腻而空灵,通过巧妙运用叠词、清浊等调声之法,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的艺术效果。

元日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①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②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共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③曈曈(tóng tóng):太阳初升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④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驱邪。

【译文】

在阵阵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春风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人们欢乐地畅饮着。

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千家万户的人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元日(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喜迎佳节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来寄托自己推行革新的政治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诗中以欢快的笔触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王安石抓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使诗意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也反映了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时的欢快心情。

孟子

【原文】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注释】

①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魂魄:古时谓人的精神灵气。人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复生。招:招魂。

②遗编:指孟子死后由他的学生们依据他的言论学说编撰的《孟子》一书。风标:风度,品格。

③举世:世上所有的人。迂阔:迂腐而不切实际。

④故:固,毕竟。斯人:此人,指孟子。寂寥:寂寞。

【译文】

你逝去的魂魄虽然不能再招回来,但是读一读你留下的遗著,就能想象到你的风度和品格。

我不计较世上的人都嫌我迂腐而不切实际,毕竟有你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寂静中给我以安慰。

【赏析】

这首怀古诗的开头两句写出了孟子已经去世,但他遗留下来的思想著作不会消失,反而会大放异彩,成为时代的风向标。王安石这种唯有我真正理解孟子思想的行为,在当时运用到推行改革的政治主张上面,显然不被多数权贵理解与支持,造成的打击与困扰可想而知,于是引出下文。

孟子在战国时代为宣扬儒家学说而被人认为“迂腐”,这与王安石在当时推行改革主张也被人认为“迂腐”一样。所以这首诗其实是暗示了王安石要继承孟子的事业,推行其政治主张,实现变法革新的伟大抱负。其高傲的姿态,目的是为政治服务的,故而始终以不屈不挠,奋斗不懈的精神,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壮歌。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而奋斗,写下了很多怀古诗篇,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本诗在怀古中抒写他的孤独和执着,让后人看到了他卓越的济世风采。

商鞅

【原文】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注释】

①商鞅(?—前338年):本卫国公之孙,后入秦辅佐孝公变法,国因此富强。他因功封于商,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孝公死后,商鞅被诬谋反,遭车裂而亡。

②驱民:驱使、役使百姓。信诚:诚实守信。

③一言为重百金轻:此为引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的一个历史典故。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木柱,并承诺谁能搬走就以百金作为酬劳,结果信守承诺果真兑现,新法便得以推行。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百金泛指其多。

④今人:指宋朝的顽固派和道学家。非:诋毁,诽谤。

⑤令:使得,做到。政:指政策、法令。必:必定。

【译文】

自古以来,君主统治百姓在于诚实守信,应该做到一言为重、百金为轻、立法严明。

如今的那些顽固派不可任意诋毁商鞅,因为商鞅言而有信能使法令政策坚决施行。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的七言绝句。诗中一反传统定评,以及当朝那些反对变法的顽固派对商鞅的非议,而是在此对商鞅“能取信于民、坚决镇压复辟势力”的斗争精神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商鞅的历史功绩,同时有力抨击了当朝顽固派的阴谋。特别是“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两句直言不讳地表明了王安石的政治立场,针锋相对地回答了顽固派对革新事业的阻挠与咒骂,表明了王安石要继承和发扬商鞅的变法精神,以及坚决推行新法的决心与必胜的信心。

全诗以议论说理为主,引经据典,语言简洁有力,意蕴深广。

壬子偶题

【原文】

黄尘投老倦匆匆,故绕盆池种水红

落日欹眠何所忆,江湖秋梦橹声中。

【注释】

①壬子:壬子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

②黄尘:红尘。比喻世俗、世间。投老:到老,临老。

③盆池:本指埋盆作池,也指池塘小如盆。水红:草名,生于池塘草泽中。

④欹(qī)眠:斜躺着睡眠。欹:通“攲”,倾斜。

【译文】

红尘匆匆而过,我变得越来越老,而且感觉身心疲惫,所以围绕庭院中那个小小盆形池种植水草。

我斜躺在落日的余晖中入眠,总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在那吱吱呀呀的摇橹声中,我梦见了秋日的江湖。

【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遭遇了激烈复杂的宫廷派别争斗,因此他感到身心疲惫,对政治生活也已经厌倦,于是提交辞呈准备告老还乡,但被宋神宗极力挽留而没有如愿以偿,所以这期间他的心里很矛盾,更加向往平静淡然的江湖生活。

这首诗虽然命题为“偶题”,但具有一定的刻意必然性。首句写自己年纪已老,而且感到身心疲惫,在此悄然为下文的“有心归梦江湖”埋下了伏笔;次句特写埋盆作池,种花种草,看似漫不经心,却是一种烦恼情绪的排遣;三句设问又似自言自语;末句“江湖秋梦”揭示出作者梦中所向往的地方正是南国江湖。然而,是什么原因致使王安石身在廊庙,却又心在江湖呢?个中缘由尽在不言中,留给读者联系他推行改革的形势去尽情遐想吧。这首诗取材虽小,但颇具典型的社会意义,有以小见大之功,文学价值极高。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原文】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注释】

①和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字和甫。龙安:即龙安津,在江宁城西约二十里处。

②衣巾:衣服和佩巾。一作“衣襟”。

③沙际:指江岸边上。

④汝:你,指吴氏女子。王安石的长女,因古代女子出嫁后从夫姓,故称吴氏女子。她的丈夫当时在汴京为官。

【译文】

野外的云烟、寒凉的细雨更加增添了离人的悲伤,泪水浸湿了衣巾自己都不知道。

春风已经吹绿了两岸的青草,此刻除了季节不同,一切都和我当初看着你出嫁过江的时候一样。

【赏析】

这首诗名为《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是一首为弟弟饯行兼寄女儿的诗,充分表达了作为一个兄长、一个父亲对两位亲人的深厚感情。

元丰五年(1082年),王安石送弟弟王安礼(和甫)赶赴京城,送行来到江岸边不禁触景生情,如此想到了自己嫁到京城吴家的女儿(婚后称吴氏女子),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幽远清丽的作品。本诗写得很凄美,同时也非常生动,读来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泪染衣巾不自知”,无论是怎样的送别,那都是因为极度感伤所致。同样的荒烟凉雨,同样的地点,同样是亲情别离,这样的场面又一次经历,怎不让人泪湿衣巾?在封建社会的传统背景下,很少有父亲对女儿出嫁表现出如此伤感的状态,而王安石将送别时的那份悲伤之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看到了身为高官同时又作为一个平凡父亲的真实情感。

送别弟弟兼寄女儿的诗歌,这样的描写方式,可谓是别出心裁,写出了新意,使两种情感叠加呈现,更加真切感人。

谢公墩二首(其一)

【原文】

我名公字偶然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

【注释】

①谢公墩:在南京的半山园,在半山寺(即王安石旧居)后,因东晋名相谢安曾登临此地而得名。

②我名公字:谢安,字“安石”。偶然同:王安石的名与谢安的字相同,所以说“偶然同”。偶然:意想不到的。

③我屋公墩:从王安石的屋子能看到谢公墩,所以说“在眼中”。

【译文】

想不到我的名与谢公的字相同,现在从我的屋子向外看,谢公墩就在我的视线中。

谢公已经去世,如今我来了,这土墩就应该属于我,而不应该让它的姓氏还随谢公。

【赏析】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退居江宁后所居住的地方叫半山园,这里曾经是东晋名相谢安的旧游之地,在半山园以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土堆,后世将那个土堆称为“谢公墩”。王安石由此产生联想,写下了这首极为风趣的小诗。虽然这首诗题名为“谢公墩”,但并不是描写这个土墩的由来与相关故事,而是作者借题发挥,自抒情怀。

王安石的地位与谢安相同,他所做的事业不亚于谢安。在对谢安表达敬意的同时,他也不忘要与谢安一比高下,由此也反映了王安石争强好胜的性格和幽默的一面,让人看到了卸下政治妆容的王安石也很调皮可爱。

【原文】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

【注释】

①戏事:游戏的事情。扰:扰乱。

②随缘:听候机缘安排。缘:机缘,机会。

③奁(lián):小匣子,这里指用来放棋的棋匣。

④枰(píng):棋盘。亏成:指得失,胜负。

【译文】

下棋只是一种游戏,不要动用真感情,暂且听候机缘安排说出我的输赢。

等到下完棋,把黑白棋子分别收起了,整个棋盘上空荡荡的,哪里还有什么输赢胜败?

【赏析】

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以后无事可做,平时就喜欢找人下棋消磨时光。从这开头的两句“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就足以看出来,他把下棋只当作一种游戏而已,并不在乎输赢。围棋在许多文人眼里,的确只是一种玩物而已,只要自己高兴,胜负成败都可以不在乎。正如诗中所说的“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其实下棋不过是自己显示逍遥闲适的方式罢了,在本诗中同样反映了王安石当时随遇而安的心境。所以说,这首七言绝句是因棋有感,其格调清新、兴味盎然。看似寻常,却自有其不寻常之处。全诗围绕下棋展开场面描写,不急不缓之中表达出人生处世的哲理。

杖藜

【原文】

杖藜随水转东冈,兴罢还来赴一床

尧桀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

【注释】

①杖藜(lí):拄着拐杖行走。杖:扶杖,拄着拐杖。藜:一种植物,茎可作手杖。

②东冈:又名白土岗,在钟山。

③兴:游兴。赴一床:指睡觉。

④尧(yáo):传说中的上古贤君。桀(jié):夏朝的末代君主,暴君。

⑤余习:积习。指关心时政得失的习惯。

【译文】

我拄着拐杖顺着水流转到东冈,当我游兴尽了的时候,回来躺在床上睡了一觉。

尧帝、夏桀治理国家到底谁对谁错时常在梦中萦绕,由此才知道我关心时政得失的习惯还是没能全部忘掉。

【赏析】

这首诗描写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曾经宦海风云多年,即使现在已经退隐山林,但仍然对朝政的是非得失十分关心。诗的前两句写白天出去游玩。“杖藜随水转东冈,兴罢还来赴一床。”在此只说明游赏的地点,但没有对所见景物进行描写;后两句转写梦境。“尧桀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点明了在梦中时常见到尧桀,但这两个帝王正好是完全相反的形象,一个是贤君,一个是有名的暴君。而他们的是非对错作者并不想在此论说,实则是在借古喻今,表达对变法问题一如既往的关注。

回想起昔日在朝中主张变法所经历的一切,此刻的他一定还是感慨万分,对朝中事依旧关切有加。至此,整首诗表现了王安石身在山林,但心在庙堂的爱国主义思想。

木末

【原文】

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注释】

①木末:指树梢。北山:即钟山。冉冉(rǎn):云烟缓缓浮动的样子。

②南涧:金陵城南的溪涧。泠泠(líng):形容水声清越。

③缲(sāo):同“缫”,指缲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蚕丝。

④黄云:比喻成熟的麦子。

【译文】

那北山树梢间云烟缭绕,南涧草根下的奔流水声清越。

蚕农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雪白的蚕丝,那些桑树又重新吐绿,刚收割完金黄的麦子,又栽上青青的稻秧。

【赏析】

这首七绝描绘了钟山附近的田野风光。前两句“北山烟冉冉,南涧水泠泠”描绘出北山云烟缭绕,南涧水声清越的自然景色,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后两句“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展现出蚕农小心翼翼地将蚕茧浸在热水中,然后轻轻抽出雪白蚕丝的动人场面,那一刻,蚕农的心情一定是喜悦的。转而诗人又将目光落到被蚕吃光叶子的桑树上,幻想着那些桑树又重新吐绿,暗示着生机再现。最后镜头转向远处,田间刚收割完金黄的麦子,又栽上青青的稻秧,到处是一片喜人的景象。

全诗写作手法巧妙,其中“白雪”和“黄云”采用了比喻和借代的修辞方法,另外,对偶工整,语句凝练,显示出王安石炼句的艺术功底非同一般。

南浦(其一)

【原文】

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释】

①东冈:在金陵城东,一名白土冈。

②物华:美好的景物。撩:引逗,挑动。

③鸭绿:即鸭头绿,深绿色,这里指绿色的水面。粼粼(lín lín):形容水清澈闪光的样子。

④弄:逗弄,戏弄。鹅黄:即鹅儿黄,嫩黄色,此代指初春的杨柳。袅袅(niǎo niǎo):细长柔美的样子。

【译文】

南浦、东冈一带在早春二月的时候,美丽风光撩拨我的诗兴,总能写出新诗。

春风吹过碧绿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嫩黄的柳枝在阳光的映照下柔美地随风低垂。

【赏析】

这首雅丽精绝的小诗是王安石晚年居住在金陵时所作,主要描写了早春二月南浦、东冈一带的美丽风光。首两句描写了南浦的春光美景撩动他的诗兴,时常触景生情而新诗频发;后两句“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兼用借代、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对偶精严,色彩明丽,因而成为传世名句。据说,他常高声吟哦这两句诗,可见他自己也非常喜欢此佳句,堪称状物即景的精妙之作。

雪干

【原文】

雪干云净见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

换得千颦为一笑,春风吹柳万黄金

【注释】

①雪干:雪水因天晴而干。遥岑(cén):远山。岑:小而高的山。

②南陌:此指南面的田野。陌:田间的小路。芳菲:指芬芳的花草。

③颦(pín):皱眉。

④万黄金:喻指杨柳。

【译文】

天气晴朗,积雪渐渐消融,远处的高山也依稀可见,在南面田野里,芬芳的花草又可以随处找到了。

无数次的皱眉此刻都换成了笑颜,春风将杨柳吹拂得好似万缕金丝随风飘扬。

【赏析】

这是王安石描写雪后春景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先“雪干云净见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描写了积雪消融、阴云散净、晴空万里、芳菲随处可见的景致,说明了迷人的春天又回到了人间,送来了美好景色。在此,作者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展现了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与人们的心理变化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后两句“换得千颦为一笑,春风吹柳万黄金”,主要写春柳在和风送暖的吹拂之中,千枝万条柔媚可人,在明媚的阳光下随着春风摇荡出金色光泽。这句“换得千颦为一笑”使用拟人的艺术手法凸显意义深远,一语双关。既显扬了春风之德,又赞美了春柳的善解风情,使迷人的春景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将心中对春天的热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北山

【原文】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

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②输绿:输送绿色。陂(bēi):池塘。

③堑(qiàn):沟渠。回塘:曲折的池塘。滟滟(yàn yàn):水满而动荡的样子。

【译文】

北山送来一片盎然绿色,春水悄悄地涨满了池塘,笔直的沟渠和曲折回环的池塘此时都是碧波荡漾。

我在郊外坐了很久,心情悠闲,细细地数着从树上飘落的花瓣,我慢悠悠地边走边寻找芬芳的花草,结果回到家时天色已经很晚。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七言绝句。

诗中前两句描写了北山的春天景色。春风一吹,北山便悄然送来一片绿意,河塘里春水横溢、碧波荡漾、沟渠向远、水流潺潺泛着粼光,到处呈现出浓郁的春光,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后两句描写了自己闲游快意的心情。悠然闲坐、细数落花、寻芳而去、流连晚归,这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出心情的闲适,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种悠闲淡然的意境,抒发了王安石想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

偶书

【原文】

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

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

【注释】

①穰(ráng)侯:即魏冉,战国时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后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擅:专断,独揽。关中事:指秦国国政。

②诸侯客子:诸侯的说客。

③专:专断、占据。一壑:指作者晚年的住所。壑:坑谷,深沟。

④惊猜:指担心朝廷中有什么坏消息传来。

【译文】

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独断秦国的国政,他常常惧怕各诸侯国的说客来秦国。

我晚年也占据了一小块地方,每逢有车马来,就会担心朝廷中有什么坏消息传来。

【赏析】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驾崩,王安石变法失败,反对新法的司马光等一派旧党上台执政。从此全面废除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所以王安石的日子变得备受煎熬,时常担心会有政敌向皇帝进谗言毁谤自己。本诗首两句“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是王安石以战国时期的穰侯自比,似乎颇有自嘲的意味。后两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是王安石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已经被罢相迁任江宁府,但之后的几年几度更换官职,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诗中这“便惊猜”恰恰反映了当时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他那种苦闷不安的心情。

题张司业诗

【原文】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注释】

①张司业:张籍(约766—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工于乐府,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和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②苏州司业:张籍原籍苏州(吴郡),故称。老:历时长久。

③乐府:本始于秦代,后来汉代继续延用下来,多是朝中管理音乐的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音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这里指张籍所作的新乐府诗。

④奇崛(jué):奇异特出,独特不凡。

【译文】

苏州张籍的诗作久负盛名、历时长久,他的新乐府诗几乎被所有人称赞是高妙之作、出神入化。

他的诗看起来好像很寻常,实际上却最显奇异特出,写成的作品,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却饱含艰辛。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应该算是一首诗评。诗中赞扬了诗人张籍精警凝练而又平易自然的诗风,并且指出张籍取得的文学盛名是辛苦创造的结果。诗的前两句“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入神”,首先介绍了张籍官称、籍贯与诗名,并高度评价了张籍的诗;后两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在谈论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寻常”与“奇崛”、“容易”与“艰辛”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对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同时也在告诫人们一个不争的道理:一些看似“寻常”的东西,也不要鄙薄轻视,很多“奇崛”就隐藏在看似平常的外表之中。

葛溪驿

【原文】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①葛溪驿(yì):在今江西省弋阳县南。驿:古时供来往官员或者送公文的人暂住和换马的处所。

②缺月:残月。漏:漏壶,古代计时器。未央:未尽。

③明灭:忽明忽暗。

④最觉:最早感觉。

⑤岁时:时节,这里指秋天。慷慨:情绪激昂。

⑥行人:此为诗人自指。

【译文】

一弯残月挂在夜空,月色朦胧,漏声滴答还没有滴完,秋夜寂寥,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照着我的卧床。

生病的人最先感觉到风霜早来的寒凉,在梦中回归故乡,不知道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的道路有多长。

我披衣而坐感叹岁月沧桑,禁不住情绪激昂放声歌唱,站起身看天地之间颜色昏暗,只觉得一片孤寂凄凉。

凄切的蝉鸣声声传入耳中,使我的心情更加烦乱,你看它正紧抱着萧疏的梧桐叶,却不知那叶子已经是半黄。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王安石从临川赴钱塘途中,夜宿驿站时所作。诗中抒写了他的旅愁乡思,以敏锐的身心感受驱遣眼前景物,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使意境更为深远。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他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衰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从而点明“乱”的部分原因;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他的烦乱渲染到极致。作者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一位抱病的行人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以及强烈的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奉酬永叔见赠

【原文】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座中

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注释】

①永叔: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②强学:勤勉地学习。穷:穷尽。形容达到了极点。

③他日:将来;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④韩公: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抠(kōu)衣:提起衣服前襟,这是古人迎趋时的动作,表示恭敬。诸生:指弟子。

⑥倒屣(xǐ):急于出迎,错把鞋倒穿。屣:鞋。倒屣尝倾广座中:这里化用《三国志·王粲传》的典故: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

⑦嘉篇:美好诗篇、文章。贶(kuàng):赠、赐。蒙:受。

【译文】

我想要传扬孔孟道义的雄心还在,但勤勉学习写文章却感到力不从心。

将来如果能窥探到孟子道义的精髓所在,就心满意足了,我终生又怎敢奢望在写作方面超过韩公?

我跟随在您的诸位学生后面恭敬地前来拜访您,您匆忙出门来迎接,以至于错把鞋子都穿反。

能得到您高度重视与褒奖,我惶恐不安,只怕以后因此而浪得虚名,您赠给我的诗篇及崇高评价,我又岂敢坦然承当。

【赏析】

王安石所作的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嘉祐元年(1056年),是为酬答欧阳修之前赠给他的《赠王介甫》诗而作。欧阳修在那首赠诗中曾表达了对王安石的赞赏之情,在这首答诗中,王安石同样对欧阳修表达了钦佩之情,并表示今后依旧以孟轲和韩愈为榜样,弘扬儒家之道、研学韩愈文章。以王安石的才华,可以说这句“强学文章力已穷”是自谦之词,同时也暗示了他更注重传播孟子道义的壮志;三、四句“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表达了王安石求学不止的理想和追求;诗的后四句写出了王安石对欧阳修的尊敬,以及欧阳修爱惜人才奖掖后辈之举让王安石感到受宠若惊,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努力,不然只怕自己徒有虚名,唯恐辜负前辈的重望,甚至不敢心安理得地接受欧阳修的赠诗。

全篇紧紧围绕欧阳修的赠诗,抒发了自己的志趣,表达了作者心中对欧阳修的酬谢之情。

思王逢源三首(其一)

【原文】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释】

①蓬蒿:此指墓地上的野草。纷披:散乱的样子。

②冢(zhǒng):坟墓。

③妙质:这里是用《庄子》中匠石“运斤成风”的典故,这里的“质”指箭靶,用以比喻投机的知己。因而“妙质不为平世得”是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源。平世:旧指清平之世,这里指当世。

④微言:指精辟深刻的言论。引据《汉书·艺文志》中“仲尼没而微言绝”。言外之意,王安石才是一个理解王令的人。

⑤庐山:在江西九江南部。

⑥湓(pén)水:又称湓浦、湓江。即今江西九江市西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向东流经九江城下。酒卮(jiǔ 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⑦陈迹:旧事。随手:随着,紧接着。

【译文】

我想,那些纷乱的野草,今日已长满你坟墓的周围,萧瑟的秋风又一度在你的坟茔上悲伤地吹。

想当年,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你并被当世所任用,你精微的言论只有我这样的知心老友才理解认同。

那庐山仿佛从南天而降,正好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犹如佳酿流入我们的酒杯。

可惜所有的陈年往事,都随着你的离世而烟消云散,我们将不会再有昔日那样的欢聚。

【赏析】

王令,字逢源,是北宋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惜英年早逝。嘉祐五年(1060年)秋,也就是在王令死后,王安石在极度伤心的状态下写了这首诗怀念他。开篇两句以哀景衬哀情,以“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其中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墓前祭祀,只能以诗代祭,表达了作者悲伤怅望和无比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是对王令才华的肯定,也是对他生前不能被当世所任用而感到惋惜。既是对他怀才不遇、知音者稀的感慨,也包含着王安石对自身遭遇的感喟;接下来“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虚实结合,采用了对偶、比拟、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他们曾经一起谈古论今、开怀畅饮的豪情逸兴,同时也是对好友亡灵的告慰;结尾从回忆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自己对痛失好友之悲终是无法释怀。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王安石的名作之一,就在于短短八句中,有写景,有议论,有回忆,有感叹,并且运用了想象、使事、对比等手段注入了真挚的情意。无论是对故友的深切思念,还是对人生知己难遇的怅恨,或是对天不怜才的悲愤,都是出于肺腑的至情。这正说明王安石不仅是一个铁腕宰相,同时又是一个富于感情的诗人。后世有人将此诗作为王安石七律的压卷之作,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