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读什么书
阅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读书,是因为书籍是记载和传承智慧、经验及体验的载体;读书的过程,或是分享作者的研究成果,或是体会作者的人生经验,或是聆听作者系统性的思想和观点……
随着通信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获取类似于读书的收获与体验,如微博、微信、论坛、短信、博客,等等,在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夹缝中,借助较短的文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动态的沟通和交流,达到分享他人的体验、经验、观点等目的。
这里,固然我们承认微博、微信、短信等因为其快速、动态、形象、灵活等优点而获得现代人的认可乃至青睐,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激烈,我们越来越感到时间的匮乏,根本没用多余的时间看书,即使原本爱读书的人,也逐渐忘记了读书,甚至长期不到书店,长期不读书,长期不买书。
不过,我们始终要说的是,书带给我们的快乐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可代替的,尤其是系统性的读书活动,它所能给我们的系统性的思想、严谨的研究成果,都是那些短文字和碎片化的时间无法给予我们的。
一个急功近利的人,可以不用读书,当然他很难取得长期的大成功;读书之人,眼光看得远,看问题全面,懂得做人的道理。中国古代凡是做成大事的,一定有读书人的鼎力支持,或者其核心人物就是读书人。同理,一个原本不太愿意读书的人在取得一些成功后,也会在闲暇之余尽可能地多读书。
以上说了应该读书,那么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
有人说,这个最简单不过了吧,直接选择那些名气大、销量好或者有名气的人著作的书不就行了。其实不然,我们的读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年龄和爱好,所需要的读物也是不同的,为此,著名学者郝明义在他的《阅读者》中将我们所阅读的书比喻为食物,并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书如同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主食,解决的是我们的生存问题,此类书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类书如同我们的美食,解决的是我们在温饱之后的精神层次的问题。
第三类书如同蔬菜水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如我们常用的工具书。
第四类书如同我们的零食和甜点,用于休闲娱乐。
从以上四种分类,我们大致也能看出这四种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在阅读时,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和人摄取主食一样,我们也要按时按量阅读第一种书籍。例如,我们在学生阶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要努力学习、认真阅读;而进入社会后,出于工作和升迁的需要,我们也要及时为自己充电。
第二,偶尔看看第二种书。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吃米饭、面食、家常菜,我们也会腻,需要吃点新鲜食物。同样,在阅读中,我们也要经常陶冶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类书有很多,如哲学、历史、艺术等,阅读这样的书籍,能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另外,阅读这种书,不在于“量”,而在于“质”,精挑细选适合自己的“美食”,才能真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三,善用工具书。工具书太重要了,无论是不认识的生僻字,还是英文单词,或者是一些概念、数据等,我们都能从中找到答案。熟练掌握工具书,能帮我们更好地阅读各类书籍。
第四,控制第四类书的阅读量。谁都知道,主食毕竟是主食,我们不可能将零食和甜点当成主食来享用。同样,我们阅读此类书籍,也要控制量的摄入,如一些网络小说和娱乐性书籍,我们可以拿来休闲,却不能一味地沉溺其中。
当然,我们也不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哪种书籍就是无意义的、毫无营养的,但总的来说,在这个时代,要取得竞争优势,一定要给自己一点闲暇的时间读书,就算是提高生活的质量、提高自身的修养,也应当多读一点书。读书也不能迷信于名人、成功人士写的书;相反,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书是你一生的朋友,陪伴你一生,因而读书应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其实最关键的就看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书是否读得越多越好?答案也未必是肯定的,就比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四种分类,对于一些休闲书籍就未必是。
那么,我们如何选择读物呢?难道仅仅是从别人的推荐中来获取吗?这样的一种方法应当是不科学的,因为每个人的读书习惯或者说读书领域都是有所不同的,单纯地依靠别人推荐,肯定是不太合适,因此最关键的还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做出选择。
另外,如何阅读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实在网络中也存在着很多快速阅读的方法,如标注、做笔记等,在此不一一列举,主要就是针对自己的目的而定的。如果你是为了学习、为了考试,肯定是笔记做得越来越详细、学得越来越多,有可能还需要背诵;如果你只是为了休闲读一本网络小说,那就没有必要去做笔记了。这就是我们读书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