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也被称为民间文化,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文化的风尚、习俗。民俗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比如,广东揭西县婚嫁时就要对新娘传授家规,家规中就有“搅米泔(gān)缸”这一项,是让新过门的新娘用木棒搅拌,看看缸内还有没有生米熟饭,不能浪费;给孩子庆祝百天的日子,民间也叫“过百岁”。相传旧时因为卫生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都活不过100天,为了庆祝小孩能平安度过百日而在民间设立了“过百天、作百日”的日子。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习俗”可以归纳为一种形式。民俗文化也是随时间逐步演变进化的。民俗按照历史时间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史前民俗、古代民俗、近现代民俗、当代民俗四部分。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涵盖了人们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生活习俗,比如,早期人类的生活中,山顶洞人已经可以用野兽的骨头做成针来缝制各种兽衣。另外,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存在一定变化。在北方人们最初以山顶洞穴、洞窟为暂时居住方式,后期转变为永久性居住方式;在南方人们的居住方式则是将巢穴转变为干栏式建筑。史前民俗的发展最能体现人类早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中这一时期的母系氏族公社最能体现史前民俗的状况。北京的山顶洞文化最具代表性,其文化习俗就是女性在原始社会的特定时期占主导地位。以史前时期最常见的氏族姓氏为例,最古老的八大姓氏都有女字旁,如姬、姜、姒姒读sì,古代的姓氏。、妫妫读guī,上古八大姓氏之一。、姚、姞(jí)、妘(yún)等。
知识小档案
图1-1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的女神头像,最早的女娲形象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涵盖了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的这段时间的民俗。这期间的大量典籍、名著、诗经等反映了古代人的生活习俗。以《周礼》为例,其中的“礼”“仪”为今后的民俗文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礼记》中记载了“以能保我子孙黎民”。黎民就是最早老百姓的称谓之一。在古代,我国是农耕大国。古时的农耕情况很大地关联了人民的生活状况。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图1-2)、《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也系统地归纳了古代农耕的规律习俗,为我国的农耕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各种民间习俗已经发展成熟,无论节气、农耕、社会文化、饮食还是婚俗等都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这其中出现的有些习俗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在秦汉以前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一天只吃两顿饭。《墨子》说,士兵每天只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为“饔(yōng)”,即早饭或“朝食”。第二顿称为“飧(sūn)”,即晚饭。到了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一日三餐,并开始有了早饭、午饭、晚饭的称谓。
图1-2 《齐民要术》书影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知识小档案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人们的生活习俗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保留了部分传统民俗之外,逐渐产生了新的生活习俗。一些西方的民俗传入国内逐渐影响和改变原先固有的传统民俗,比如,人们逐渐将女子缠足、男人留长辫子等民俗取消,转变为穿中山装、宣扬婚姻自由等。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全新的体系。以春节为例,以前的春节人们更多的是辟邪、祈福、祭祖为主,现今的春节更多地转变为娱乐、休闲、探亲。各种庙会、娱乐活动增多,传统节日气氛减弱。儿童民间游戏习俗种类繁多,其中有个趣味的游戏叫“打瓦”,也称“打闫王”。中间立一块大石板,两旁各按一块稍小的方石块当耳朵,前面立块小石板当鼻子,上面划一条横线。参加打的每人手中一块方面石,站在横线上投,谁打中一块,就算赢了,凡一块也投不中的就算输了。也同样讲好条件,凡是输者,被别人扭耳朵、拧鼻子,抓住输者的两肩往前行走,后边的人再重新将4块石板摆立好。等摆好石板喊一声:赦了!都立即往回跑,若跑慢了,让输者逮住,就得背回来。
这个游戏可锻炼身体的协调、眼睛的精度、手投掷的力度以及是否站立的位置合适等。还有抖空竹等这种竞争类的民俗游戏在孩子们当中很受欢迎(图1-3)。
图1-3 空竹及其制作方法北京空竹博物馆藏
知识小档案
四、当代民俗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整体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期间民俗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传统民俗因为客观条件的改变逐渐变得不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这些旧俗在人们的身边渐渐淡化、消失。另一方面,那些有科学依据、古籍记载的可传承民俗活动被人们保留了下来,形成了各类特色的当代民俗。如传统节时的习俗、民间手工艺、民间美食等。
1.儿童“上牙扔下,下牙扔上”
旧时小孩子换了新牙后,大人会把孩子掉下的牙齿扔到自家房顶上,有时候也会让孩子自己扔掉。在一些地区的习俗中,还有着“上牙扔下,下牙扔上”的讲究,即上排掉的牙要扔到低处,下排掉的牙要扔到高处。这其实是在模仿牙齿的生长方向,希望孩子的新牙长得快、长得整齐,另外古人认为老鼠的牙齿坚固,如果换掉的牙被老鼠吃掉,孩子长的新牙也可以像老鼠的牙一样坚固健康。但是现在人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这种习俗也就慢慢消失在人们的意识里。
2.给压岁钱
人们在除夕守岁的夜晚,老人们总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虽然时代在发展,这个民间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小档案
3.抓周儿
旧时孩子在过一周岁生日的时候要进行“抓周儿”仪式。“抓周儿”的仪式一般都在吃中午那顿“长寿面”之前进行。讲究一些的富户都要在床(炕)前陈设大案,上摆:印章,儒、释、道三教的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儿”,还要加摆:铲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缝纫用具)、绣线、花样子(刺绣用具)等。由大人将小孩抱来,坐在这些工具中间,不给予任何诱导或暗示,让孩子自己选择。看孩子先选择哪个,后选择哪个。用这种方式占卜孩子的性格和前途(图1-4)。
图1-4 “抓周儿”苏州民俗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