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情
朱良志
中国有诗画结合的传统,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画的灵魂,画是诗意的呈现形式。北宋李公麟(1049—1106)善于画人物、山水。他画《归去来兮图》,说:“不在于田园松菊,乃在于临清流处。”(《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的意思是,画陶渊明,就要画出陶的高远意味,仅仅画“田园松菊”是不够的,要将他放到“临清流处”,要以“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为他的背景,陶心灵中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形影神三首》)的境界,要将这样的境界表现出来。李公麟所关心的其实就是诗意。
对诗意的强调直接影响中国画的形态。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你画画如果只停留在形式上是不是像,这见解就跟小孩子差不多。美国二十世纪作家房龙,对中国艺术非常鄙视。他讲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国人不懂透视,画不像物,他认为中国人的造型能力很差。这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反映出中西艺术的不同取向。中国画追求丹青之外的趣味,要超越形式,所谓九方皋相马,意在“骊黄牝牡之外”。石涛有诗说:“天地浑熔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题〈天地浑熔图〉》)这“不似之似似之”,成为中国画的要诀。
中国艺术家看画,把它当作一个反映“真实生命感觉”的影子,画面表现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绘画背后的东西。陈道复(1484—1544,号白阳)说,他作画是“捕风捉影耳”(《自题〈荔枝图〉》)。徐渭(1521—1593,号青藤)说,他作画,“舍形而悦影”(《书夏珪山水卷》)。八大山人(1626—1705)说:“禅有南北宗,画者东西影。”(《题赠石涛书法册页》)说一个物品叫“东西”,绘画是造型艺术,需要表现一定的空间形态,需要呈现出“东西”,但真正的艺术要超越“东西”,画中的“东西”,只是一个“影”,而人的真实生命感觉才是其根本。他所讲的这个真实生命的感觉就是诗。
中国自唐代王维以来形成了“文人画”的传统,特别注意诗情的传达;没有诗,也就没有文人画。文人画是一种具有很高生命智慧的绘画,特别重视思考,用古人的话说,是“感”和“思”结合的绘画,是诗意浸染的绘画。文人画,并非文化人画出的画就叫文人画,“文人”二字不是指身份,它是体现“文人意识”的绘画。文人意识,古人又称为“士夫气”“士气”,最根本一点就是要表现出自我真实独特的生命感觉,要有一份“诗情”。文人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叫作“人文画”,一种追求人生命存在价值的艺术。
这里以具体作品为例,谈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