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庙与波罗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南海神历代加封

自从隋文帝下诏在南海建立南海神庙以来,历代帝王都十分重 视祭祀南海神,不少皇帝派高官重臣来广州祭祀南海神,使祝融恩宠 有加,庙誉益隆,祀奉益谨,蔚然成为我国一大坛庙,居四海神庙之首。不过,在唐天宝年间以前,南海神的地位还不算很高,只享受侯一 级的礼遇。

唐朝贞观年间,朝廷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渎、四海的制度,并规定广州都督、刺史为祀官,就近祭祀南海神。到了开元盛世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大有作为。继唐朝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中兴 之后,唐玄宗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 化繁荣,大唐帝国声名远播。唐玄宗十分重视对五岳和四海的祭祀,至少五次派高官重臣祭祀南海神,对以后的中国封建帝王祭海和南海 神庙的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元十四年(726年),因为久旱不雨,禾苗干枯,唐玄宗遣太 常少卿张九龄祭南岳与南海,祈求南海神庇佑,早降甘露,解除旱情。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以特遣持节的身份千里迢迢来到广州祭祀南 海神,这是南海神庙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祭祀,因为在此之前贞观年间 曾定下每岁由广州都督、刺史为祀官就近祭祀南海神的规矩。这次祭 祀更显示出大唐皇帝对南海神的崇敬,开创了皇帝派重臣南来代御祭 南海神之先河。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唐玄宗命朝廷官员前往祭五岳 、四渎、四海、四镇及诸名山胜迹。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又派 专使分往祭五岳、四海及诸镇名山。天宝八年(749年),命宗正卿褒 信郡王璆等分往五岳、四渎及四海致祭。到了晚年,唐玄宗变得居功 自傲,自命不凡,贪图享乐,纵情声色。为了显示天子圣明,皇恩浩荡 ,他首开风气,大肆为神灵赐封。他认为:“四海之神,灵应昭著,而自隋以来祭祀海神仅以公侯之礼,虚王仪而不用,非致崇极之意也。”于是,分别给四海加封。天宝十年(751年),命义王府长史、张九 龄之弟张九章,奉金字玉简之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同时封东海 神为“广德王”,西海神为“广顺王”,北海神为“广泽王”),并于 当年三月十七日备礼,举行空前隆重的仪式,给四海神封爵加冕。于 是海神就由享受公侯之礼变为享受王一级待遇了。

南海神庙头门

这些封号,乍一看不过是泛泛的溢美之词,细细品味起来却另 有一番深意。南海神祝融初次的封号为广利王,“广利”即广招天下 财利之意。这个封号蕴含了唐玄宗对南海和广州在中国海上交通贸易 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和殷切期望。广州是我国最早的海上对外贸易港口,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广州(时称番禺)就是我国著名的都会、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埠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1983年在广州发现第二代南越王赵眛的墓葬,其中有银盒、象牙、香料,据考古 人员考证,它们来自中亚或南亚地区,是典型的舶来品。据《汉书·地 理志》载,汉武帝平南越国后,曾派遣黄门译长率领运载黄金和丝绸 的船队,从徐闻、合浦等地出发到达南亚诸国。当时,广州是我国外 贸船队的基地。《汉书》称番禺近海,多奇珍异宝,“中国往商贾者多 取富焉”。这证明汉代广州物产丰富,社会富裕,已是集散海内外产 品的商业都市。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 不断提高。到了隋唐时期,中国海运事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唐时中国 船队从广州出发,经南亚诸国,再进入印度洋,到达波斯湾,一直远 达非洲东海岸。它沟通了亚非两大洲的联系,促进了中非的友好交往 和贸易往来。这条航线全长一万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航线 ,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以此沿线分航到世界各地通商口岸的更 是不可胜数。广州成为万国商贾云集、宝货堆积的国际大都会。唐中 期以后,随着西南吐蕃的强大和侵扰,以及中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 伯帝国的崛起和东征,沟通中西贸易的陆上丝绸之路趋于冷落,逐渐 被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为了加强对广州外贸的管理,唐政府专门在 广州设立了市舶使,管理番货海舶、征收关税等。市舶之利对国家大 有裨益,唐朝国库丰盈,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广州获利甚厚的南海市舶 之利。唐玄宗因此封南海神为广利王,一则表示对他的尊崇和褒奖,二则希望他继续护佑海上风平浪静,中外贸易畅顺,这样大唐帝国才 能广招天下贸易之财。

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库日渐空虚。唐政府为了补充国用,对海外贸易更为倚重。朝廷因此对南海神的祭祀一直热度不减,不过 没有再行封号。唐代对南海神之所以如此尊崇,是因为广州不仅是岭 南的都会,而且是海外各国来华贸易的中心,即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唐王朝在广州首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而带来了十分可观的 利润。因此,广招财利的南海神广利王自然就得到了朝廷和民间的崇敬。南海神也就成为四神中位次最高的海神。

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西陆路交通受阻 ,而海路则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兴旺,统治中国南部的王朝对 海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在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地区建立了南 汉国。南汉国经济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海上,因此南海神的尊崇地 位不曾动摇,南汉后主刘鋹对南海神更为崇敬。大宝元年(958年),刘鋹下诏加封南海神广利王为“昭明帝”,给祝融加上龙袍。在中国 历史上,人间帝王将神仙加封为皇帝的事例可谓绝无仅有。至此,南 海神被捧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潘美率宋朝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南 汉国灭亡。宋王朝立即在广州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这反映 了北宋政权从立国之始,就十分重视海上对外贸易。宋代曾在多处设 市舶司,但南宋中期以前广州的贸易额一直独占鳌头,其丰厚利润成 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朝廷还命重臣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获南海神 保佑,“限六蛮于外服,通七郡以来王”。南海神也因此被誉为海上外 交之神,获得了更多的尊崇。有宋一代,祝融被戴上了顶顶桂冠,其 显贵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宋太祖废除了南汉后主给南海神祝融“昭明帝”的封号,赐以 一品之服,派人修葺了南海神庙,并立碑记之。宋真宗年间,皇帝赐 南海广利王以玉带,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又派专员修复南海神庙。

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下诏增封南海神加王号“洪圣” ,于是南海神成了 “南海洪圣广利王”。后来,不少帝王也都给南海 神加封,祝融头上的桂冠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事实上,老百姓也记 不得祝融头上冗长的名字,民间只是称南海神为广利王或洪圣王,其 中又以洪圣王最为普遍。广东沿海有不少地方,包括香港,都有洪圣 王庙,供奉南海神,说明“洪圣王”的影响最大和最为深远。

宋皇祐五年(1053年),广西广源州(今靖西、田东一带)壮 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围攻广州城多日。后来,侬智高火攻广州城,突 逢大雨,被官军击败。广州官府认为是南海神显灵,助官兵剿杀盗贼 ,遂上报朝廷,请求 褒封南海神,于是加 封王号“昭顺”,祝 融变为“南海洪圣广 利昭顺王”。这次加封 ,荫及夫人,朝廷还 赐南海神夫人为“明 顺夫人”。今南海神庙 大殿后面还有一座昭 灵宫,供奉明顺夫人。

明夫人塑像

南宋建立以后,由于国土比以前小了很多,再加上边患紧张,国库匮乏,为筹集资金,南宋政权格外重视海外贸易,对征收市舶税 寄予厚望。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 万计,岂不胜取之 于民?”故此,南宋 朝廷对农民起义等破 坏统治秩序、干扰海 外贸易的行为深恶 痛绝。绍兴七年(113 7年),湖南盗贼入 侵广东,当局称广州 官军得南海神保佑平 定了这次叛乱。宋高宗得报,非常欣喜,于是又给祝融加“威显”封号,是为“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

南海神庙仪门及复廊侧面

随着南海神的加封逐步升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下属 也沾了光,享受侯级的爵号。绍兴年间,朝廷还为南海神配置加封 了“六侯”,即封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 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 宁侯。据南海神庙内有关碑刻云,这六个人都为南海神治理南海海上 风云、帮助官军平叛或保佑黎民苍生等出过力,立下大功,因此得以 加官晋爵,成为南海神祝融的得力辅臣。

到了宋乾道三年(1167年)闰月,孝宗又派大臣重修南海神庙。宋庆元三年(1197年),大溪山岛民起义。据说,南海神又一次显威 ,助官军在海面上将起义队伍击败,于是,庆元四年(1198年),宋 宁宗敕赐“英护庙”匾额,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举行隆重的仪式。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大规模重修南海神庙,耗资六百 余万。值得一提的是,据碑文记载,这次维修的大部分资金,是从海 上贸易之利而来的。淳祐十二年(1252年),宋理宗下诏令,以盛大 庆典祭祀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王。

终宋一代,南海神获得的封号特别多,顶顶桂冠被加在祝融头上 ,祭海神的活动从官府到民间都达到了高潮,可谓盛况空前。所有这些 ,一方面反映出宋代君臣对南海神的崇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海外贸易在宋朝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宋王朝希望通过对南海神的加封和祭祀,保佑海不扬波,对外贸易一帆风顺。

到了元朝,蒙古人虽然是从草原打到中原,马上得天下的,但元将张弘范是在广东崖门的海上将宋朝灭亡的,所以元王朝亦十分重视祭海。然而元朝并不满足于使节互访和贸易往来,希望凭借武力扩张疆土,掠夺更多的财富。当时元军向南、向东南出征海外诸番,战船都要从广州出发,途经南海,因此元朝祭祀南海神也十分殷勤。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遣近侍速古儿赤等人于四月十八日为南海神建醮,并赐以宝香、锦幡、银盒、楮币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遣使祭南海神,诏加四海封号,封南海神为“广利灵孚王”。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遣使持锦幡二、销金幡一、金盒、币二十五万钱祭南海神。据清代崔弼《波罗外纪》记载,此后元朝还有多个皇帝给南海神加封,可惜这些封号已经湮灭无闻。

明朝朱元璋得天下后,依例要祭祀山川海渎,他先在京城设坛合祭五岳、四镇、四渎,后来觉得只合祭无专祀非尊神之道,于是遣官至各地分祭。虽然明太祖曾实行过严厉的海禁,但他对海神还是十分崇敬。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初三,明太祖遣徐九皋到广州祭南海神,并拨款重修南海神庙,还赠送给南海神庙黄金香盒。徐九皋代朱元璋向南海神禀告中原已平定,希望南海神保佑,风波宁静,福泽生民,祚我邦家。明太祖出身布衣,却又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洪武三年(1370年),他又派大臣来广州祭祀南海神,为了显示权威,以退为进,下诏五岳四海之神一律取消前代封号,只以当地之名称神。朱元璋郑重其事,声称不敢超越上帝给以封号,实际上是假借上帝之名,取消了历代帝王给祝融的“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封号,只称南海之神,更显露出其“受命于天”的“真命天子”的权威。不过话又说回来,朱元璋此举,倒是给南海神做了一件好事。要不然,代代加封,祝融头上的桂冠不知要顶到多高呢。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以海疆不靖为名,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上贸易;但另一方面,又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官方朝贡贸易关系。到明成祖永乐年间,这种朝贡贸易得到进一步扶持。从永乐三年(1405年)起,成祖派郑和率官方船队七下西洋,出访海外各国,造就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反映了明统治者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希望通过海洋来显示大明的威仪,另一方面又怕洋人通过海路侵害朱氏江山,影响到社稷稳定。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统治者认为南海神在海上保护了郑和的船队,所以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朝廷封南海神为“宁海伯”。也许是因为这一封号的爵位太低,民间不太乐意接受,因此较少为人所知。

明中叶以后,海禁宽弛,海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熹宗认为,南海之神的封号,不足以表示自己对南海神的虔敬,于是在天启元年(1621年),恢复了唐宋时期的一些封号,敕封祝融为“南海广利洪圣大王”。

清代统治者不但接纳了汉族的制度和传统,而且奉行较明末更为开放的海洋政策,南海神受到的崇敬致祭也未因异族执政而减弱,反而呈上升之势,其中尤以康熙、乾隆时期最盛。康熙皇帝是一个热衷于祭海的帝王,他曾先后十一次派遣高官重臣前往祭祀南海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御笔亲书“万里波澄”四字,并制成巨匾,派户部右侍郎范承烈将御匾专程护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立碑纪事。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又别出心裁,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这是封建帝王对祝融的最后一次加封。

从唐至清,前后六个朝代的皇帝给南海神册封号十余次。封号之举,既是国家崇拜自然、礼祭山海的衍生物,也是帝王宣扬功德、显示权威的手段。在 古代,国运昌盛、改 朝换代、叛乱平息等 ,均被看做神灵庇佑 的结果,成为封敕神 灵堂而皇之的理由。所封之号既表达了人间帝王对神灵的崇敬 ,也寄托了俗世的 希望。祝融从火神成 为合水火二神的南海神,又从隋代享侯一级待遇,到唐代封王,南汉封昭明帝,宋代多次加封,清时被封为昭明龙王之神,经历了为侯、为王、为帝、为龙王之神的显赫历程。这反映了海洋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与人们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人们对海神的敬畏变成了崇敬,祭祀日隆,册封日加,每一顶桂冠都给祝融增添了迷人的光环,使他成为四海之内至高无上的海神。

南海神庙礼亭

中国历代帝王对南海神的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