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庙与波罗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循礼崇封—南海神庙鼎建尊封

(一) 南海神庙的建立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发源地,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以上。它 浩瀚无边,深不见底。当风平浪静时,它显得温驯可爱,像一面蔚蓝 色的巨大明镜;当它发起神威,却是狂风暴雨、浊浪滔天,仿佛要把 一切都吞掉。因此,喜怒无常的海洋,是最容易引起人们畏惧和幻想 的地方。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面对着海上的风云变幻,时而云霞 灿烂、波平如镜,时而乌云密布、浪涛翻滚,渺小而无助的人们需要 有一位强有力的神来主宰海上风云,海神就应运而生了。

四海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早期已形成。《山海经》就有“徇于四海 ”之言;《海外南经》上有“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的说法,这个四海 ,与天下同义,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即是如此。古人认为,天圆 而地方,地的四周被海水所包围。所以大海向来被君王推崇,“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据《礼记·月令》记载,周时,天子命有关官员祭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这可能 是最早关于祭四海的记载了。从周代起,中国的统治者就将祭祀江河 、湖海、山林、丘陵等自然地理之神纳人国家礼制体系,天子祭祀名 山大川,诸侯祭祀境内山川。概括起来,就是祭祀五岳、四海、四渎。凡天子巡狩、发兵之前、国有大灾、国君有病,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 ,祝告山川,祈福消灾,以后历代帝王均循此礼。据《汉书·郊祀志 》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皇帝有感于百川之大,无阙 无祠,于是在洛水处立祠祭海神,以求海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封建帝王立祠祭海神之始。不过,大海离西汉京城长安十分遥远,因而汉宣帝未能在海边立祠,只好舍远就近,在洛水附近立祠祭海。当然,这只是一种遥祭,实际上立祠祭祀的地方不过是一条河而已。

到了隋朝,广州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南方的海运中心。开皇十四年(594年),有大臣向隋文帝建议,大海宽阔无边、神秘莫测,海神灵应昭著,应在近海处建祠祭祀,才能表达人间帝王对海神的敬畏和虔诚。于是隋文帝下诏建四海神庙祭四海,在广州南海建南海神祠,并在当地请了一位巫师主持神庙的洒扫和祭祀南海神,祠内还种植了许多松柏等树木,南海神庙因此建立。南海神庙建立之后,在历史上曾经有以下几种称谓:

①“南海祠”(《新唐书·地理志·广州都督府南海县》);

②“海庙”(《元和郡县志·岭南道·广州南海县》);

③“南海庙”(《南海百咏·南海庙》);

南海神庙平面 图

④ “南海神祠”(《重修南 海庙碑》);

⑤“南海神庙”(《楚庭稗 珠录·南海神庙》);

⑥“波罗庙”(《羊城古钞 ·祠坛·南海神庙》)。

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现有 的史书对南海神庙的始建记载甚少 ,其形制规模如何,迄今仍无从 考据,但相信初建时的规模不 会很大。

关于南海神庙始建于何时,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隋文帝下诏 建南海神庙前,广州黄埔的扶胥镇 原来已有一座小海神庙。而这座小 庙是梁大同元年(535年)由当地 人董昙所建。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 ,没有得到历史学界的认可。

隋文帝为什么将南海神庙建在广州的黄埔呢?这和广州优越的 地理位置有关。广州地处中国大陆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端,位于东 、西、北三江的汇合处,濒临南海,属珠江水系河口区范围。广州古 称番禺,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港市,而位于黄埔区的扶胥 港是古代广州的外港。据清代崔弼的《波罗外纪》记载,广州南海神 庙地处“扶胥之口,黄木之湾”,“三江之水会于黄木湾以入大洋,琵琶、赤岗双塔并峙,而狮子洋屹立中流,虎门蹲踞海口,为夷舶之所 ,尤邑之险隘也”。由此可见,古代的南海神庙前临珠江口,江流浩渺 ,连接狮子洋,庙前古老的码头,是昔日各国海船系缆所在。至于古 扶胥港是何时形成的,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是不少学者认为,在隋唐以前,广州附近的扶胥已形成港口,南海神庙的建立就是一个 重要标志。

扶胥位于广州东南30公里处。在古代,扶胥处于广州溺谷湾 北缘,珠江前后航道在黄埔地区汇合后,形成宽广的狮子洋湾区,江面 宽达2 500米。由扶胥往上直至广州,河道狭窄,江内水急潮聚,礁 石遍布;而由扶胥出虎门,则风帆南下,势无所阻。在地形上,扶 胥北依丘陵山地,将军山、大田山直临岸边,南迎熏风,北防寒流吹袭。所以,从地理位置来看,在唐宋时期,扶胥港无疑是一个优良的港口。

扶胥港作为广州的外港,始于隋,兴于唐宋,曾繁华了数百年。到了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一带筑堤防洪,迫使洪水归槽,滩槽分 化明显,江岸成滩加速,昔日凹岸当冲的扶胥镇,因海滩淤积成田,海岸线外移,淡水供应不良,因此船舶改向琶洲岛一带停泊。从明清 沿用至今的黄埔港,是古扶胥港的延续。在明清两朝,广州港的地位 又再度上升,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