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引起甘蔗地下害虫暴发为害的因素
引起甘蔗地下害虫暴发为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的改变
(1)种植规模扩大,连片、连作现象普遍。
近年来,甘蔗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近10年来,甘蔗种植面积不断增扩,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翻了两三番,一跃成为名列我国第一、第二的甘蔗大产区。由于耕地面积有限,为保证糖厂有足够的原料,蔗区内的大部分蔗地长期连作种植,得不到合理轮作,尤其是因水田面积减少,无法进行水旱轮作,而水旱轮作是遏制地下害虫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因而致使地下害虫虫口年年累积,种群数量节节攀升,导致地下害虫为害的暴发。
(2)种植制度多样化。
甘蔗种植制度复杂多样,有新植,宿根及冬、春、秋植等;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植期的多变和品种多元化的结构特点及生长期的不同,为地下害虫取食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条件和栖息场所。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生产成本提高,为了省成本,蔗农不得不大面积减少新植蔗而不断扩大宿根蔗面积,一些蔗区宿根年限短则3~4年,长则6~7年。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深耕犁翻、晒垈,宿根蔗受害重于新植蔗,且宿根蔗年限越长受害越重。
(3)作物布局的改变。
甘蔗地下害虫为杂食性害虫,对食料的选择性不强,它们喜食甘蔗,还喜食花生、玉米、竹子、甘薯、土豆、小麦等作物。在以前,甘蔗地下害虫由于寄主单一,缺乏适宜食料,营养条件有限,故增殖速度慢,虫口密度低。但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产业的优化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甘蔗、玉米、花生、小麦等多种作物竞相种植,复种指数高,有些蔗区甚至将花生、玉米、蔬菜等作物间种于甘蔗行间,增加了甘蔗地下害虫的取食面、选择性和营养条件,且物候期与发生期相吻合,为其大量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另外,在有些地区,为了扩种甘蔗而将大片林地、果园地或荒地改种甘蔗,从而使原本为害林木、果树或杂草的地下害虫转而为害甘蔗,成为甘蔗的主要地下害虫。
2.环境气候条件变迁
(1)地域条件。
我国甘蔗主产区分布于南方的10多个省(自治区),分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地域跨度大,地势高低错落,土壤性质多样,植被条件十分丰富,具有多种害虫繁殖生存的有利条件。因此,蔗区地下害虫种类繁多,几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发生期不一的现象普遍,因而防治技术要求高,防治难度大,致使甘蔗地下害虫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防控,虫口密度逐年积累,扩展蔓延迅速。
(2)土壤条件。
地下害虫多半时间生活于土中,土壤质地及含水量直接影响地下害虫的生存和繁殖。在甘蔗地下害虫中除黑色蔗龟能在含水量较高、黏质性较大的土壤中生存以外,其他多数种类喜居偏沙质的土壤。而目前甘蔗产区多分布于丘陵、坡地,这些地区的土壤普遍为沙质土壤,保水能力差,特别有利于地下害虫的活动、生存与繁殖。
(3)水源。
甘蔗象甲如细平象甲、斑点象甲等,由于其移动半径小,传播扩散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流水的作用作近距离的扩散蔓延,所以在有流水的江、河、沟、渠两岸也是象甲发生最严重的地区。
(4)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近10年来,高温、干旱、少雨天气是南方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而地下害虫栖居于土中,少雨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有利于其生存和繁殖。例如,蔗根锯天牛的大面积暴发为害就与年降雨量负相关,当年降雨量特别是六七月份的降雨量少,则天牛为害重;反之,若六七月份降雨量多,则天牛为害轻。作者2008—2009年对蔗区天牛的观察结果说明了这一点:2007年广西合浦地区雨水稀少,天气干旱,蔗根锯天牛为害严重,进厂甘蔗受天牛为害率为15%左右,最高达25%以上;2008年,广西合浦地区六七月份的雨量是近年来特别多的一年,因而甘蔗受天牛为害率降至不到1%。
3.地下害虫自身适应性的改变
(1)杂食性特点。
地下害虫多为杂食性害虫,对食物的适应性很广。因而一些原本为害花生、蔬菜、麻类及果树苗木的地下害虫,会随着原有食物结构、条件的改变,而适应新的食物结构。因而在一些丘陵山区或坡地原本种植果树、林木或前茬种植花生、蔬菜等作物的蔗地,前作植物的地下害虫转而为害甘蔗,成为甘蔗的重要害虫。
(2)地下害虫特有的生活习性影响农药药效的发挥。
在甘蔗地下害虫整个生活周期中,害虫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土中,只有卵期及低龄幼虫期停留在地面或土壤表层活动,进入2龄后,幼虫潜入蔗头附近甚至蛀入蔗茎为害,蔗头、蔗茎成为其庇护所,药剂的药力很难深入其中;有些高龄幼虫,虫体肥大,皮下脂肪发达,对药剂的耐药力强,因此农药防治措施难以奏效。另外,有些种类世代重叠严重,一时间多种虫态同时存在,很难找出害虫的防治适期,这也是农药防治措施不能奏效的原因。虽然目前甘蔗常用杀虫剂对地下害虫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当田间地下害虫种群数量大或多种害虫同时混发形成为害叠加时,这些药剂未必能有效控制为害。
(3)地下害虫抗药性。
由于甘蔗地下害虫常用药剂品种单一,长期、大面积、单一用药(且多数药剂作用机理相似)的局面在所难免。且这些药剂如呋喃丹、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等持效期长,因而地下害虫在长期的选择压力下易产生抗药性。龚恒亮等(1992)曾报道,在大面积推广呋喃丹和甲基异柳磷不到10年后,甘蔗突背犀金龟对这两种药剂已分别产生了3.0和3.3倍的抗药性。而如今呋喃丹已在甘蔗种植上使用了30多年,甲基异柳磷超过20年,特丁硫磷也已超过10年。抗药性的产生伴随着农药防治效果下降,刺激了农药用量的增加,从而又加速了抗药性的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甘蔗地下害虫防治失控。
4.农资质量不稳定和蔗农的用药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蔗价不稳定,农资价格不断攀升,使得农民的种蔗成本不断提高,种蔗收益低,致使农民的防治意识不高,用药积极性下降,导致害虫防治不力。况且目前市场上农药质量参差不齐,防治效果无法保证。另外,由于农民对植保知识的缺乏,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地下害虫实施有效防治,或选择的药剂并非地下害虫特效药,从而导致错失防治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