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研究(第1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次听到“华文教育”这个词,是10年前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当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它的蕴意。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的2011年年底我来到华文学院工作,正式成为华文教育队伍中的一员,如今回想起来,那一次的邂逅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华文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对海外华侨华人及其后代所进行的本民族语文教育,其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基因,传播中华语言文化。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事业,在我逐渐了解了它走过的艰辛历程之后,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分量。

虽然海外各国的华文教育历史不同、境况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基本依靠民间力量办学。海外华文教育从最早的民众自发组织到后来的社团自觉建设,从识文断字的基本要求到逐渐完善的系统教育,短则几年几十年,长则上百年甚至数百年,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华文教育如何适应、怎样发展,面临着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其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无论你处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你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你所需要的关于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资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个变化带来了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为我们制定统一的知识系统和参考标准提供了便利。华文教育领域近年陆续制定的教师水平证书、华文水平测试标准以及教材系统等正是为了顺应这个时代特点而做的事情,它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时。

华文教育的对象是华侨华人子弟(也包括少量感兴趣、有志向的非华裔青少年),他们身处异邦,耳濡目染的除了中华文化外,也有所在国家的文化(有的地方恐怕更多)。祖籍国的故事在他们听来更像传说,遥不可及,现实才是他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学习中华语言文化有什么用?而且这个问题会带来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到了第三代第四代的华裔子弟,他们不了解中国,不会说中国话,除了面貌肤色外,还有什么与中华有关呢?于是华文教育除了语言文化教育之外,还有族群身份认同的教育,这也是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语文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倡导的华文教育“三化”(正规化、标准化、专业化),为海外华文教育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三化”概念是在充分调研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结合当今教育发展大方向大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切中要害且非常及时。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有客观的标准。正规化应该成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及格线”,没有办学正规化,华文教育无法获得信任,也将难以为继;标准化可视作海外华文教育的“良好线”,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标准,教育也不例外,没有标准就没有目标,也就丧失了竞争力;标准不会一成不变,它是动态的,怎样废旧立新,这就需要专业水准,因此专业化才是海外华文教育的制高点——“优秀线”。“三化”概念内涵丰富,需要做的工作太多,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他们不光专业素质过硬,有很强的调查研究和产品研发能力,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他们有华文教育的情怀,耐得住寂寞,甚至甘受清贫。

从国内看,专业的研究者大都在大学,许多研发工作也在大学进行,华文教育后备人才培养更是基本在大学校园里,因而大学成为华文教育事业非常重要的后方基地,有关部门应当也完全可能对大学华文教育工作给予足够重视。

众所周知,“学科”在大学的话语系统中绝对是个热词。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名教研人员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这在大学里无法想象。然而很不幸的是,华文教育直到现在还不能被很多人承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华文教育要依托大学来发展,首先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目标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和有关部门的努力运作下已经实现。学科有强弱之分,大学是靠实力说话的,强势学科因为得到政策倾斜,享有更多资源,发展成效非同一般;弱势学科的日子显然没有那么好过,这些学科又分为两种:受保护的基础性学科,以及走市场的应用类学科。前者虽不富裕,却也不用担心饭碗;后者则不然,没有市场支持或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学科也就走到尽头了。华文教育是个新学科,是应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它同时又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需求是市场导向的,运作加入了政府行为。有市场需求,学科就有了存在的价值;有政府加入,学科就有了运作的资源。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华文教育学科实际上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生态环境,这一点优于许多新的学科,是业内同行需要清楚认识和倍加珍惜的。

一方面,华文教育作为大学的一个学科,自然应当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需清楚道出:①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体系;②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一批有影响的专家学者;③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等。另一方面,它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科,这体现在:①学科的交叉性。华文教育是个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随便都能数上几个。②对象的复杂性。华文教育主要研究和服务对象是海外华侨华人子弟,但也不排斥非华裔人士,即便是华裔子弟,也存在地区和代际差异。③方法的特殊性。华文教育虽然作为学科建设于国内大学,但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在海外,国内是海外华文教育的后方基地,其研究的成果和研发的产品均应用于海外市场。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建有华文教育学科的院校还十分有限,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也仅在少数院校开设,无论在人才培养规模还是科研项目数量上都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还谈不上质量,更不要说精品。虽说学科发展需循序渐进,但目前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小步快跑的发展模式能够为该学科发展赢得空间和时间,实在不容错过。

2013年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庆60周年。我们举办首届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初衷,除了释放60年的华文情怀,还想借此机会将近年海内外华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集中展示。论文集在会议结束后三年终于面世,凝结了同事们的极大智慧和辛劳。我们希望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更期待两年一届的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能够将海内外华教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创新会议模式、充实学术内涵,为华文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邵宜

2016年4月16日

于暨南大学羊城苑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