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童绘画的心理动力
绘画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儿童没有涂鸦的经历。
小小年纪的孩子便会拿起铅笔,一边信手涂鸦,一边自言自语,乐在其中。在儿童的画中,一切事物都具有生命和灵性。泛灵论使得儿童天马行空,孩子如同魔法师,在白纸上变出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彩虹被子与月亮枕头、人面马、透明肚子的孕妈妈、龟仙人……
伴随着身心成熟,儿童从无意识地简单涂鸦到画出第一个圆,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较好地控制肌肉。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紧接着,儿童会告诉成人,这是爷爷,这是奶奶,那是火车,那是飞机。虽然在成人眼里,只是大小不同的圆而已,但当儿童能够对涂鸦进行联想和命名时,这又是心理发展上一次激动人心的飞跃!
随着知觉的分化及发展,儿童从圆分化出太阳和太阳人,紧接着出现蝌蚪人、棒形人、火柴人; 或从圆分化出树冠、建筑物和交通工具。可以说,每一幅儿童绘画作品,都是其心灵成长的印迹。这既反映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一般规律,又投射其个人性格特点。
儿童绘画的心理发展,让心理学家充满了好奇。美国心理学家凯洛格 (kell-logg) 根据2~6岁儿童的绘画特点将心理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并发现了曼陀罗结构在儿童画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家罗恩菲德 (Lowenfeld) 根据2~13岁儿童的绘画特点将心理发展区分为六个阶段,成为儿童绘画教育的经典; 罗泽 (Rozee,2010) 则用一张图画形象地描绘出儿童绘画的发展顺序,见图1- 1。
那么,儿童绘画背后的心理动力是什么呢?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绘画是儿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及好奇的方式。同时,绘画也显示出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其中,绘画经历了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 所说的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及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可以说,儿童通过绘画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直观认识,也表达了他们此时此刻的所感所思。
图1-1 儿童绘画的发展顺序
按照精神分析学说的看法,与成人的逻辑思维不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之词汇匮乏,他们难以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为缓解这些困扰和创伤所带来的焦虑,儿童会自发通过绘画来表达。可以说,绘画是表达潜意识世界的象征语言。
心理分析则倾向于认为绘画背后的动力来自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原型具有动力、意象及情感三个成分。因此,儿童绘画在原型动力的推动下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而原型的动力往往与本能相关。
既然儿童画体现了儿童的认知及情感特点,且具有年龄阶段特征,那么,儿童绘画是否可以用于心理病理的评估和治愈呢? 如果可以,具有什么优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