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性口述历史:潮州歌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 一部抢救性记录潮州歌册传承人历史和现状的珍贵文献

我们学校的刘文菊教授给了我一本书稿—《潮汕女性口述历史:潮州歌册》,请我作序。我一看,有特点,有意思,就答应了。过了两天,这本书的项目主管单位—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也把这本书稿送来给我,要我写审稿意见。我也答应了:反正要读这本书,那就认真地读它一遍吧。读好书如夏夜月下品茶,更何况,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品读《潮汕女性口述历史:潮州歌册》一书,我觉得,第一,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资料的珍贵性。本书凡20余万字数,附有采访图片80余张。该书收集的口述访谈人均为潮汕地区会唱潮州歌册的民间歌手,共有36人,除1人为男性外,均为女性。这是国内第一部潮州歌册口述史料集,以口述史方法研究潮州歌册,用翔实的一手资料反映潮州歌册近100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书用民间歌册女性的真实声音,记录下潮州歌册传承与发展的百年史。在这35位受访者中,有的受访时年龄已经近百岁,很多都是八九十岁了。这完全可以说是一项“抢救性”的调查研究工作。不然的话,留待“斯人已去”,则“悔之晚矣”!

第二个值得称道之处是其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本书完全是按照口述史的调查研究方法严格进行的。有录音,有图片,有采访笔记,然后按录音尽量忠实地整理记录成为文字稿,资料的可靠性很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教授等专家、学者,他们都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水平的高校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长期从事潮汕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搜集、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专业上训练有素、实践经验丰富。参与这一项目调研的,还有韩山师范学院的20多位学生。课题组历时5年(2011—2015年)调查访谈,终于得到了一份堪称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三,我还要为这个项目的课题组点赞。他们是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教授、陈俊华研究馆员、李坚诚副教授、吴榕青副教授和刘秋梅副研究馆员。刘文菊教授是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化的研究者,非潮籍女士,但她对潮汕的女性文化情有独钟,多年来对潮州歌册进行了潜心研究,甚有心得。苏东坡公《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潮人自己看自己的东西,虽然觉得亲切,但难有新鲜感。非潮籍人士看看,就觉得新奇了:潮州人咋就这么厉害,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存在呢?所以,就对它感兴趣、产生了调查研究的欲望和冲动。而且,由于调查研究视角的不同,他们往往能看出一些潮人本身习以为常而没有感觉的东西。最早主持汕头大学潮汕文化中心工作的杜经国教授、还有现在主持工作的陈占山教授以及文学院的隗芾教授,都是非潮籍人士,但他们都是大家公认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刘文菊教授也是。我希望像汕头大学一样,韩师能有更多的非潮籍教师参与到潮学乃至岭东人文研究中来。

当然,这样一个对潮州歌册的传承人进行口述历史的采访录制的项目,没有潮汕本地人参加也难以做到最好。陈俊华研究馆员在汕头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就是潮汕文献特藏室的负责人,在潮州歌册等潮汕文献的搜集、收藏、版本研究和数字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一位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家。在韩师图书馆工作期间,她还主持了有关潮州歌册收藏研究的国家级图书馆项目。吴榕青副教授是长期在韩师从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年轻专家,在书院史、教育史方面建树尤多。他带学生做调查研究课题,不遗余力,指导有方,项目多次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的省级特等奖乃至国家级奖励,是位在师生中享有较高声誉的优秀教师。李坚诚副教授是研究潮汕人文地理的,在潮汕自然地理及其人文特点的调查研究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刘秋梅副研究馆员是研究图书馆网上信息服务的,近年来在口述史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由这样一个团队来做潮州歌册口述历史的项目,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也是本书质量高的根本保障。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好得“无可挑剔”,例如在传承人的口述录音的文字翻译上,我觉得还有一些地方未能做到原汁原味,尤其是由学生“翻译”为普通话的部分。我觉得这是个难题,因为生动活泼的潮汕方言,尤其是俗语,要翻译成能让非潮籍读者看懂、又保留潮汕口语的特色很难,直接写成潮汕话吧,非潮籍读者又看不懂。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连接的“度”很难把握好。在这里,我的这个难题不但是提给课题组,也是提给广大的读者。高手在民间,希望能有更多的潮汕民俗文学专家一起来研究、攻克这个难题。

读了《潮汕女性口述历史:潮州歌册》,连带着思考了一些问题。于是,写出来,就算是序言了,如果课题组的老师们乐意接受的话。

林伦

乙未年龙舟声中于

韩山师范学院傍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