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助于扩大专业知识面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促进文理科之间的相互贯通,以适应提升人才素质的需求。
本教材是我们结合长期一线教学经验和自身研究专长编撰而成,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教材首先是为配合“科学技术史”课的讲授而编写。“科学技术史”是当前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所涉及领域广泛,但课时有限,我们也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不断摸索学生喜欢并且能使之受益的教学模式。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图同时兼顾授课时间和学生自学需要;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以展示科技史这个学科的主要观点、方法和意义,同时,在结构上,每章末尾设有“延伸阅读”和“思考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既适于通识课程的师生需求,也适于对本学科有兴趣的读者。
(2)根据突出重点和便于自学的原则,本教材没有冗长地罗列科学技术史,而是针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同特点,采取突出重点的方式来组织和阐述历史材料。例如,古代部分,着重介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然后简要介绍古代亚非欧美的科学技术,让学生在综观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同时也在比较其他各地区的优点特点中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地位;近代部分,则以哥白尼革命为核心,阐明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现代部分,重在展示大科学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态究竟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科技观,以及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技术所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反思。
(3)本教材所指的“科学”是一种广义的“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不仅是依照经验理性的方法而取得的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社会地组织起来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建制。因此,本教材内容的编排依循科学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建制形式转变而有所侧重,此外,还特别加了一节专门介绍社会科学的建制化。
(4)本教材的完成得益于中山大学张华夏老先生的教诲和无私帮助。张老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大量参考文献和及时、中肯的编写意见,教材中多处史论,尤其是现代科学部分关于科技伦理的观点受益于张老的指教,在此特别致谢!
另外,还要感谢广东财经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通识教育课程项目”的资助,以及暨南大学出版社曾鑫华女士的大力支持。
本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由周邦君编写,第四章至第六章由雷四兰编写,绪论以及第七章至第九章由袁继红编写,全书由袁继红统稿。由于完稿比较仓促,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袁继红
yuanjihong@gdufe.edu.cn
2015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