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养成分类与疏缺补救:社会教育工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亲情情商养成养育的疏失缺失

沿着亲情情商养成养育这一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凡是违背这一养成养育规律的,就可能给未成年人的情商构成带来某种伤害,这种伤害又可以大致分为“疏失”与“缺失”两种情况。所谓疏失,就是情商构成中已经出现某种问题,但是,问题的症状相对比较轻,而且还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补救;所谓缺失,就是情商的构成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板块出现残缺,这种症状不仅现状难以改变,而且一经外因诱发,则可能迅即引发触犯刑律等严重问题。

和有来自父母的亲情情商浸润的孩子相比,缺失父母的孤儿和尽管有父母但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会具有明显的自卑心理,在与外部的交际往来中,相对缺乏主动,甚至有时候还难免会有自闭倾向。

如果说从宏观角度考察,亲情情商板块的养成养育表现为一种“逐步退让”的规律,那么就应当不难理解,顺延这一基本规律成长的孩子,一般都会具有正常的亲情情商构成,进而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反之,违背了这一规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中断了这一规律的养成养育,孩子的亲情情商板块就可能会出现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其人生事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亲情情商出现问题是由两个大方面引起的:一方面来自父母的“过早退让”另一方面来自父母的“延迟退让”。

所谓“过早退让”,即是在亲情情商的浸润应当在孩子心目中处于“排他”的独尊地位、也是孩子的第一需求时,父母由于某种原因而“缺位”了,这种过早退让对于孩子情商系统健全养成的伤害是巨大的,有的还是终身的。

过早退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先天缺失”,另一类为“后天断裂”。

(一)亲情情商养成养育的先天缺失

所谓亲情情商的先天缺失,往往是指由于天灾人祸导致孩子从婴幼儿阶段就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关怀。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有比较典型的心理自卑症状,严重的可能影响其一生的正常发展。

在这一点上,《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从黛玉的出身来看,她是姑苏才子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而贾敏是荣国府中贾母的女儿,贾政的亲妹妹。由此,黛玉本是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的大家闺秀。但是黛玉命薄,四岁时没了三岁的弟弟,六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十几岁便不得不离开父亲寄居到外婆家(后来父亲也去世了)。由于缺少来自父母亲情的情商浸润,她表面孤傲,内心自卑,自尊与自卑在黛玉身上,表现为一种内外交融的人格有机统一,自尊为外壳、自卑为内核。在林黛玉身上,亲情情商浸润缺失对其个性人格养成的伤害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这一点上,不妨将其与薛宝钗做一个对比,以便看得更加清楚。就人格心理而言,同为富贵人家女儿,薛宝钗与林黛玉之间,最大的差异,莫过于薛宝钗始终有母亲薛姨妈终日相伴。即使宝钗住进了贾府,与母亲也是近在咫尺,转身即可相见,薛家尽管逐渐败落,但毕竟家底殷实,宝钗在贾府的一切开销用度均由自家支出,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宝钗的言行举止、情绪心态就自然与孤苦伶仃的林黛玉大不相同。

至于“宝黛”之间的爱情,在宝、黛二人的心目中,分量其实相差很大,尤其是在前期的相处过程中,被姐姐妹妹簇拥着的宝玉其实不缺爱情;而对黛玉而言,外婆贾母也好,舅舅舅妈、表哥表嫂等一干亲戚也好,毕竟不能真正为她的幸福着想,因此与宝玉的爱情能否成功也直接预示着她的未来,宝玉实际上就成了她唯一的精神依托。

这就难怪当林黛玉萌生了对宝玉的爱情后,自己反而犹如增添了一道精神枷锁。因为她不仅要揣度诸位长辈的态度,更怕宝玉为情不专,恨不得要他专属自己一人,所以她视宝钗等人为情敌,害怕失去宝玉(一旦宝玉被夺走,她将孤立无援);她每每唇枪舌剑,冷语对人,让人难以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别人(包括奴婢下人)寻常的一句话、一件事,她都要反复揣摩,是不是言外有意……林黛玉身份高贵却心里难抑自卑,根本原因(或者退而言之为“重要原因”)正在于其自幼缺乏亲情情商的浸润养育。

亲情情商先天缺失的悲剧,自古有之,多非人力所能预防,只能是致力于后天补救。但后天补救往往也只能是补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就以林黛玉的人生悲剧来说,黛玉幼时固然可怜,但是小小年纪就被接到外婆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家人一方而言,未尝不是进行了积极的补救,而且,外婆贾母一家阖府上下对她都是真情实意的。且不说林黛玉一进贾府后,贾母发现林黛玉随身带来的两个佣人一个小,一个老,皆不遂心省力,立即将自己一个二等丫头鹦哥(紫娟)给了黛玉,并且按贾府小姐的例,除乳母外,另给四个教引嬷嬷、贴身丫鬟等,而且一切待遇皆与贾府中其他姐妹完全一样。只是,对于在心理上已经留下了“自卑”刻痕的黛玉来说,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自己今后在外婆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幸福(尽管她也确实享受了荣华富贵),而是一如既往的孤独。毕竟,黛玉早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今却是寄人篱下的孤儿,这一落差感无时无刻不在蚕食黛玉的自尊,令她消极地看待自己。为此,她只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如《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黛玉想到“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因此可以这么说,是黛玉的自卑情结使她常常表现得孤高疏离、多疑脆弱。

黛玉最终以悲剧结束人生,其中,因为亲情情商缺失而导致的自卑心理不得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年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自幼缺失父母亲情的情商浸润给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则是基本相同的。

【案例1-6】

男孩与聋哑姥姥姥爷生活四年变失语

一名4岁儿童,名叫豪豪,不聋不哑,智力正常,只因为他一直和患有一级聋哑残疾的姥姥姥爷相依为命。4 年来,就因为缺乏语言交流,他竟然一直不会说话,却学会了哑语。

记者通过采访调查了解到,这家祖孙三人没有生活来源,豪豪的爸爸妈妈因为没有领过结婚证,两人分手后,豪豪的爸爸早已不知去向,豪豪的妈妈在他6个月时就把他交给聋哑的姥姥姥爷照料,只身一人去了南方打工,如今已有一年没有音讯。豪豪至今没有报上户口,这样一个家庭一直靠亲朋的接济勉强度日。

由于这个小男孩是姥姥姥爷唯一的安慰,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豪豪做什么,但他从3岁起,就知道帮姥姥姥爷干活,现在他已经可以娴熟地做一些事情,甚至可以自己煮粥、炒鸡蛋。

记者在对他们一家进行采访时,所有的沟通竟然都是在一个写字本上完成的。孩子现在仅会说极少数的词语,高兴时会跳出“姥姥”、“姥爷”等词语。这是个正常孩子,只是和两位残疾老人生活在一起,没有学习语言的环境,才导致现在4岁了还说不了话。

由于孩子没有户口,入托成了一大难题。而姥爷写下了两行字:帮帮孩子,让他上个幼儿园吧,不然这样下去,好端端的孩子迟早会和我们一样。姥爷指指孩子,又“啊啊啊”地指着纸上的这句话。

“现在你最想做什么?”采访时,记者通过姥姥的手语翻译,向孩子询问,他的第一反应是摇头,然后又忙不迭地用手语说:“希望学说话”。“想不想去幼儿园?”面对这个问题,这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2年4月28日,记者 白耀庭)

面对孩子显然已经有缺失的亲情情商养育,“后天”该如何补救呢?

(二)亲情情商养成养育的后天断裂

【案例1-7】

少年屡次自杀未遂竟杀人求被枪毙 称不原谅父母

广西河池市公安局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一名17 岁的河南少年在多次自杀未遂后,竟起恶意想把房东杀死以求被枪毙。

据了解,嫌疑人小黄今年17岁,出生在河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因从小就体弱多病,性格内向孤僻,小黄平时鲜与同学交流,久而久之,他发觉“自己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用处,只会拖累家人”,便想寻求“解脱”。

上初二时,小黄趁家人不在家,吃下了一整瓶安眠药,后来被家人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救治才得以脱险。初三辍学后,小黄外出务工。在苏州,他吃过老鼠药;在上海时,他曾把几种相克的药物混在一起吃,也没有自杀成功。后来,在河池谋生的母亲张某打电话给他,让他到河池来,好有个照应。今年8月,小黄兴冲冲地来投奔母亲。没想到,母亲规定,在旁人面前小黄不能叫她“妈妈”,只能叫她“姨妈”。“活着没用”的念头又在小黄的心中萌生,一天凌晨3点多,不识水性的小黄来到龙江一桥跳下龙江河,他原本以为这次必死无疑了,但没想到还是被好心人救上了岸。

有一天,小黄在出租房内看电视时,一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台词让他受到启发。想起自己“为求一死”始终未能如愿,小黄暗想:杀人后自己会被枪毙,这样就达到目的了。小黄在脑子里把认识的人都捋了一遍后发现,他在金城江较熟的也只有女房东季某。随后,小黄便打电话给季某,假称想交房租,要其到出租屋见面。当季某赶到租屋后,小黄便拔刀刺向了季某……

对于儿子变成这个样子,多年来一直忙于在外打工的小黄父母深表悔恨,然而,小黄却向审讯他的民警反复表示永远不想再与父母见面。他说:“封闭了十几年的心,我不想再打开了,打开之后,会很痛很痛!”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15日,记者 黄江萍、莫郁馨)

这是一则非常典型的案例,它表明,一个未成年人如果感受不到来自父母亲情情商的浸润,对于其人格养成会造成多方面的伤害。尤其是,如果他始终感受不到亲情情商的浸润,很自然地,他也就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怎么去爱这个世界。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哀莫大于心死”的绝望状况,就会对世间一切都无所谓,即使还活着也已经心死了。

然而,上述个案尽管非常典型,却很难将其简单评价为“个别”、“偶然”。因为我国已经进入历史转型期,“城市化”的进程正在推动千千万万个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家庭向城市、城镇转移。由于城市、城镇的生活水平高,“家居不易”,从而导致很多农村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将老人和孩子留在了老家,而这些留在老家的孩子就面临着亲情情商浸润疏失的问题

2013年7月2 日,上海《新闻晚报》报道了上海市统计局关于外来农民工婚育情况的报告。报告称,八成农民工已婚,平均生育1.5个子女。而且调查显示,由于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已婚外来农民工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情感需求,本市已婚外来农民工中,夫妇共同来沪的占82.2%,在沪共同居住的占76.6%。而本市已婚外来农民工子女留守老家的占53.8%,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67.3%。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问题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一大问题。

那些被父母留在了农村的孩子的情商养成养育状况怎么样呢?

2013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南京晓庄学院学前专业的史爱华教授带领几十名学生,以志愿者身份用两年时间进行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调查的结论是惊人的,即留守儿童正实实在在地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

报道称,史爱华教授亲历过这样一件事,她在路过某个乡村时,试图跟一位蹲在地上低头不语帮奶奶捆蔬菜的小女孩聊天儿。不料,小姑娘自始至终都沉默不语,对话都是由一旁的奶奶代答。史爱华从奶奶口中得知,小女孩的父母都在外打工,村里没有正规幼儿园,私人幼儿园学费太贵,大家都不愿让孩子去,村里留守的小孩大都由家里老人看管。

自2011年起,在史爱华老师的带领下,该校31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用了近两年时间,以志愿者身份奔赴江苏、安徽等地的26 个乡镇,针对“留守儿童”这项长达两年的调查再次印证了史爱华的担心:很多留守儿童在人生之路的起点上,并没有朝着文明人的方向发展。

在一次调研中,有两个4岁双胞胎小姑娘双手着地爬入超市索要糖果。这让在场的人都感到很吃惊。经了解,小姑娘平时由奶奶照顾,父母都在外打工,在地上爬着玩是她们的常态,奶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随她们去”。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6 000 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由于留守儿童大都缺乏学前教育的正面引导,城乡幼儿的认知水平差距很大。在史爱华针对城乡6岁学前儿童的调研分析里,100 分的测试卷,城市儿童平均得分90分左右,而农村儿童只有20~30分。

学前留守儿童甚至分不清颜色也不会看红绿灯。“有的乡村儿童到了入园年龄仍分不清颜色,不知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等常识,更多的留守儿童都处于‘放养’状态,缺乏应有的常识。”史爱华说。

农民工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也让调研的同学们感到很无奈。

在一道有关“某地需要捐钱建造一所幼儿园和一座寺庙”的测试题中,有90%的农民工都选择把钱捐给寺庙。很多农民工抱怨:“幼儿园不学语文、不学算术,进去两个月,一个字也不会写,不如不去。”

近九成农民工在返乡的闲暇时间里选择打牌而非陪伴子女,显然,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工父母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还没有认识到,对子女亲情情商养成养育的疏失及缺失,将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干扰。

(三)亲情情商疏缺对人生的不良影响

本书在此尝试使用医学理念的“(病)症”一词,来阐释情商养成养育的疏失缺失问题。例如,医学上就有“缺钙”、“缺锌”以及“骨质酥松”等不同原因所导致的不同病症显现。简单地说,亲情情商疏失缺失症的具体成因就是,某种情商有的时候分量不够甚至没有,以致引发心理病症。而所谓亲情情商的“疏失缺失症”,尽管为同一病症,其实可以细分为两类情况。

一类为“疏失症”,即亲情情商仍在浸润养成中,但是,由于一方(例如,父母)对这个问题不太重视,以致出现疏失而产生了病症,一般说来,此阶段病症较轻,相对容易补救;

另一类为“缺失症”,亲情情商的浸润养成实际上已经中断,严重的甚至出现板块缺失,这种情况的补救不仅比较麻烦,而且其后果也相对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步入社会转型期,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考察,由于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随之而来地出现了原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大规模地转向进城务工、经商等现象。而对于单个家庭来说,由于很难“一步到位”地把家从农村搬进城市,于是就出现了家庭成员分居两地乃至多地的现象,进而导致未成年子女亲情情商养成养育疏失缺失的种种症状。

【案例1-8】

广东三名小学生疑因缺少父母关爱喝农药自杀

茂名市电白县观珠镇三名在校小学生于10月5日(重阳节)当天喝下剧毒农药,造成一死两住院的惨剧,电白警方已初步认定系自杀。

据了解,事发当天下午,死者杨小海(化名)与小丽(化名)及小丽哥哥一起玩,兄妹俩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得不到父母关爱。杨小海也认为母亲经常骂她,根本不爱她,三人为此产生了轻生念头。5日中午,小海饭后去找小丽玩,到晚上7时还未回家,杨父就到小丽家去找。小丽最终承认,她和哥哥与小海都喝了农药,小海喝完后就不能动了,兄妹俩觉得农药太苦,就兑了水,所以幸免于难。

(选自《羊城晚报》2011年10月8日,记者 林福益;通讯员 何源)

以上案例比较典型地说明了一个道理,缺乏亲情情商浸润的孩子往往不懂得珍惜生命,不但不珍惜他人的生命,而且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