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缘性社团
马来西亚早期的华人社团组织,以传统的 “三缘”社团组织(地缘性社团、血缘性社团、业缘性社团) 占主体,其他类型社团,尤其是超越帮派、地缘、方言、血缘、业缘等局限的社团组织还未大量产生。这是由当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不太成熟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地缘、血缘、业缘三大类社团组织,是华侨华人社会中最基本的传统组织,这三类华侨华人社团之间的关系,“首先由地缘关系而集合,继之以血缘、业缘的互相吸引”,进而成为华人社会的 “三大主流”。1
地缘性社团组织,是指那些以地缘为纽带组建起来的社团组织。在古代中国,地缘组织产生的历史较早。有人认为,中国最早的地缘性会馆其前身是汉代时京中官员购置的那些用来解决 “寄居饭食”的 “郡邸”,2也有人提出是宋代杭州出现的民间性质的同乡会。方雄普先生认为,由于明代万历年间在苏州出现了岭南会馆,所以,较完备的同乡会馆最迟在明代时已经产生。3
海外华侨华人的地缘性社团,是指那些华侨华人以其中国国内原籍为纽带组建而成的社团,它们既可以以省、府、县为原籍,也可以以乡或村为原籍。地缘性组织被海外华侨华人称为 “会馆”、“公会”、“同乡会”,其中,以省、府、县为籍,规模较大的地缘性社团被命名为 “会馆”、“公会”,而以乡、村为籍,规模较小的地缘性社团则被命名为 “同乡会”等。
无论在新马,还是在其他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地缘性和血缘性社团组织,早期常名为 “公司”,如义安公司、潮州公司、香山公司、南顺公司、丰永大公司、宁阳公司等。“公司”这一称呼,当是华侨华人模仿西方殖民者所建立的公司之名而得来。也有人认为,早期华人地缘性社团被称为 “公司”,“似是一时风尚,也与业缘有相当关系。公司的成员大都为同一籍贯(省份、州府、县市) ,从事有关工作,集体目标是为乡人服务”4。随着时势的变迁,华人之间由于地缘观念、职业上的利益关系而产生矛盾冲突,部分南来的华人秘密会社成员参加公司,公司内部帮派之间和不同公司之间发生械斗、火拼。公司与秘密会社之间有了复杂的关系。所以,后来成立的地缘性社团逐渐不再采用 “公司”这一名称,改为 “会馆”或 “同乡会”。
我们认为,1800—1889年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组织的初步发展时期,原因就在于,在此时期,马来西亚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华人社团组织。早在 1795年,在英国最早占领的槟榔屿,广东及福建两地的华侨组织成立了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5它是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上最早成立的会馆,也应该是广东帮华侨最早成立的社团组织。不过,有些学者对其准确的成立时间尚有不同说法,因为查诸关于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的史料,他们认为该会馆应成立于 1801年。还是在槟城,第一家客家人的会馆于 1801年诞生,此即槟城嘉应会馆。由于它有准确的成立时间,有些学者认为它也应该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侨会馆。6尽管有关于 1799年之前,在马来西亚已有华人秘密会社存在的说法,但是,当时的华人秘密会社还难以说是以合法的身份存在于新马地区。另外,相关的准确详尽的史料比较缺乏,所以,我们认为马来西亚最早的严格意义上的华侨社团组织应是地缘性的社团组织,即具体应该是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或槟城嘉应会馆。
根据 1881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对当时华侨人口进行调查后得到的准确数字,福建帮的人数为 24 981名,位居马来西亚华人各帮人数之首; 潮州人有 22 644名; 广府人有 14 854名; 海南人有 8 319名; 客家人最少,共 6 170名。7各帮人口的多少与其地缘性社团的产生发展关系密切。
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华人帮派早期的地缘性社团的相关情况。
马来西亚早期的华人社团中,福建华侨最早的雏形社团组织是 “福建公冢”,它的创立时间在 1786年后的几年里。至于最早的正式社团组织是成立于1819年的槟城汀州会馆。8潮州籍华侨最早的社团是马六甲潮州会馆,它最早在1822年以 “潮州公司” 之名见载于碑铭上,1882年改名为 “韩江会馆”,1937年又改名为 “马六甲潮州会馆”。9潘醒农在其著作 《马来亚潮侨通鉴》中则认为,马来西亚潮籍华侨最早的社团组织是新加坡的 “义安公司”,它创立于 1845年,由佘有进联络陈、林、蔡、黄、郭、张、吴、沈、杨、曾、刘、王 12 姓潮籍人士组建而成。10关于义安公司的创建时间,吴华先生认为,1830年前后开始倡组,正式成立于 1845年。11海南帮华侨最早的社团组织是新加坡琼州会馆,它于 1857年由韩旺彝(亚二) 、王志德倡组。12三江帮是指除广东、福建、海南以外其他各省籍的华侨群体,主要包括江西、江苏、浙江、广西、湖南、湖北、河北等地的华侨。三江帮人数很少,他们的社团组织也出现得很晚。
马来西亚早期的华人社团中,广东帮华侨的地缘性社团建立得最早,数量也最多。根据统计(由于资料来源所限,文中统计数字不可能非常确切,但应该能较客观反映我们所要说明的华人社团的特点和趋势) ,马来西亚华人各帮派早期的地缘性会馆中,广东帮有近 30 家,客家帮有 20 多家,福建帮约有 15 家,海南帮和潮州帮较少,都不足 10 家。
早期的广东帮地缘会馆中,广州府的中山(原名香山) 、番禺、台山、南海、顺德、新会(包括今江门五邑地区) 、东莞、宝安、三水等县籍和惠州府、肇庆府、高州府、廉州府、钦州府等地籍的华人会馆都已组建起来。
马来西亚广东帮华人地缘性社团中,今江门五邑籍(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5个县级市) 的是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五邑华人地缘性社团有称为 “冈州会馆”的,有名为 “古冈州会馆”的,也有称为 “四邑会馆”的,何以如此?这与五邑地区行政区划沿革有关。
冈州,东晋时为新会郡,隋开皇十二年(592年) 始改名 “冈州”。隋大业三年(607年) ,废冈州,再降设新会县,归属广州辖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又置冈州,辖新会、义宁(汉代时属番禺县地,南朝刘宋时始置义宁县,属新会县) 两县。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 ,再设新会县,仍属广州管辖。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 ,析阳江县之恩平堡和新会、新兴各一部分复置恩平县。恩平原为思平县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置恩州,天宝元年(742年) 改为恩平郡,至德二年(757年) 更名为恩平县。宋时并入阳江县,明成化年间复置。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从新会县析置新宁(今台山县) 。万历十年(1582年) 时,新会、新宁两县属于广州府管辖,恩平县则属于肇庆府辖地。清顺治六年(1649年) ,又析新会县,置开平县。雍正九年(1731年) ,从新会县又析出鹤山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时,广州府辖地中包括新会、新宁两县,肇庆府辖地中包括恩平、开平、鹤山三县。同治六年(1867年) ,析新宁县,置赤溪厅。民国元年(1912年) ,废赤溪厅,设赤溪县。1914年,新宁县改名台山县。1925年设立江门市政厅。1936年国民政府广东省行政督察区第一区下辖有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赤溪五县,鹤山县则属第三区管辖。1947年国民政府在广东省所设专署行政督察区第一区中,共辖台山、新会、开平、恩平、赤溪、鹤山、高明七县,其中前六县首次明确归辖于同一专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新会析置江门县级市,不久升为地级。1953年赤溪县撤销,并入台山县。1991年广东省行政区划中,江门市包括台山、新会、开平、恩平、鹤山五县,延至今日。13从以上所述江门五邑的行政区划沿革可以看出,新会、台山、开平、鹤山、赤溪五县都属原冈州辖地,恩平县部分地域也属冈州辖境。“有明以来,地虽分治,而邻封接壤,情感素优”14。而民国以后之行政区划更使它们成为 “一家人”。所以,五邑华侨华人组建地缘会馆时,即以 “古冈州会馆”、“冈州会馆”、“四邑会馆”等名称来命名。其中,四邑会馆之 “四邑”指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地。古冈州会馆是由台山、新会、开平、恩平、鹤山和赤溪六地籍华侨华人共同组成的社团; 冈州会馆由新会籍华侨华人创建,但可能吸纳五邑其他籍华侨华人为附属会员,如马六甲冈州会馆。15至于马六甲五邑会馆之 “五邑”则是指广东省的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东莞五地。
马来西亚客家人数量较少,但在早期的各帮华人地缘性社团中,客家人创建的会馆也较早,且数量居第二位,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公元 4世纪初期,中国西晋王朝发生 “五胡乱华”后,客家人开始了南迁,至19世纪后期,客家人在中国境内的迁徙长达1 500年,期间共有五次大规模的迁徙。罗香林先生的著作 《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对这五次南迁作了具体描述:第一次,从公元 317年至 879年。东晋时,由于受 “五胡乱华”的战乱影响,客家人从中原迁到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安徽、江西沿长江和赣江上下游地区以及湖南北部、广西东部。第二次,从 880年至 1126年,唐末发生的黄巢起义造成战乱频仍,客家人从皖、豫、鄂、赣等地迁至安徽南部、江西东部、闽西、闽南和广东东北边界。第三次,从 1127年至 1644年,金人南侵,宋室南迁,及其后的蒙古人南下,促使客家人从皖南、赣东、闽西迁到粤东及粤北。第四次,从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迁往广东中部和东南部、四川东部和中部、广西北部、江西西部及台湾。第五次,部分客家人从广东北部、东部再迁至广东西部和南部、广西东南部(高州、雷州、钦州、廉州各地) 及海南岛。16
鸦片战争后,客家人通过各种途径远迁海外。海外的客家人,其数量一般认为有 500 万,其中新马地区合计有 40 万。17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形成颇具特色的客家精神。《世界客属人物大全》(新加坡出版) 一书的引言中对客家精神有具体说明:刻苦耐劳、刚强弘毅、辛勤创业、团结奋斗。上述客家精神特点中,团结互助、群体意识很强是公认的特点。马来西亚客家人最早的华人社团是由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于 1801年创建的槟城嘉应会馆。从 1801年至 1870年,新马地区华侨华人建立的地缘性社团中,近 1/3 为客家人所建。这些事实也有力地证明了客家人比其他群体有更强烈的团结合作精神。
相较于其他华人帮派,早期客家人创建会馆时最为积极。除了上述强烈的团结合作精神因素外,还有着其他因素的促使,诸如少数群体的不安感、华人甲必丹制度、客家人早期在西婆罗洲的组织经验等。西婆罗洲著名的兰芳公司使当地的客家人积累了创建、发展组织的经验。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把这些经验移植于海峡殖民地的客家人社群中,从而刺激了客家人早期创建地缘会馆的积极性。18
颜清湟先生认为,新马地区早期的华人地缘性社团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人口较少的帮派其会馆数量反而占优势。1801—1839年间,槟榔屿、马六甲和新加坡三地的 14 家方言会馆中,13 家属于客家人和广东帮,而上述两个帮派是当地华人中的少数派。 “这种现象看来是由极敏感的方言组织之间的关系而引起的。”当地的闽南籍华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经济力量强大,他们还与英国殖民当局关系良好。不同帮派之间敏感的关系使那些人口较少的华人帮派积极组建会馆,加强团结,以增强力量。此外,英国殖民政府实行的甲必丹制度也使华人中的少数派产生了不安全感。在槟榔屿和新加坡,早期的华人甲必丹多由在华人各帮派中整体实力较强的闽南人担任。由于不同语言间难以沟通,华人甲必丹势必倾向于维护本帮派的利益,而其他帮派的华人则感到自己未得到足够的保护,“并且在关键时刻不能依赖甲必丹”,他们更相信自己的方言会馆可以维护本帮派的利益。19
早期的华侨地缘性社团发展中,方言成为会员联系的重要纽带,方言比地缘更具有重要、强烈的联系作用(所以,早期的地缘性社团也可以称之为 “方言会馆”) 。后来,随着方言会馆对外联系的扩大,整个华人社会内部交流的频繁和增强以及华文教育的发展,方言的纽带联系作用逐渐减弱,地缘关系的联系作用日益增强。从 20世纪30年代开始,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马来西亚广东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嘉属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等许多地缘性社团联合会或总会的相继成立,就是有力的证明。
相比较而言,客家人的地缘性会馆的方言纽带作用的色彩更为明显、强烈。
客家人创建的会馆,大都称为 “客属公会”,也有以祖籍地命名的,如嘉应会馆、茶阳会馆、惠州会馆、龙岩会馆、永定会馆、增龙会馆等。这表明客家人的会馆主要以方言为基础,但地缘的因素仍十分重要,因为在中国,南迁后的客家人聚集于某些区域,如闽西、粤东北、赣南等。何以称为 “嘉应会馆”? 早在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 ,嘉应直隶州建立,它领有梅县、长乐(五华) 、平远、镇平(蕉岭) 、兴宁五县。20因此,从嘉应州远迁海外的客家人,为表示对故土的怀念,遂以 “嘉应”命名会馆。乾隆四年(1739年) ,清政府又建立丰顺县,至此,嘉应州境范围和现在的梅州市境范围大致相同,这种建置,为后世承袭。21茶阳,是广东大埔县的旧称; 惠州指广东惠州县(今惠州市) ; 龙岩指福建龙岩县(今龙岩市) ; 永定指福建省的永定县; “增龙会馆”中的 “增龙”是广东增城县(今广州市增城区) 和龙门县的合称。这些地方都是较多客家人居住之地。此外,客家人的地缘会馆有时也称为 “应和会馆”,如马六甲应和会馆、新加坡应和会馆、安顺应和会馆、庇能应和会馆等,“应和”即是期望嘉应客家人团结和睦之意。
根据 1881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对当时华侨人口进行调查所得的准确数字,福建帮的人数最多。人数众多的福建华人,其地缘性社团组织数量早期也较多(后来发展为最多) 。福建帮早期的地缘性社团多属泉州籍华侨所创建,如永春籍华侨创建的新加坡永春会馆、马六甲永春会馆等,此外还有新加坡金门会馆、新加坡浯江公会等,这表明新马地区福建帮的华侨中,泉州籍的很多。
马来西亚早期的华人社团中,人数较多的潮州帮的地缘性会馆创建却较晚。
潮州,得名可远溯于隋代。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 设置潮州,管辖义安、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今梅州) ,潮州自此得名。为何称 “潮州”,因为此地南面临海,“涨海连天,潮汐起伏”。历代潮州的所辖地理范围变化较大。至清代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时,潮州府下辖海阳、潮阳、饶平、惠来、大埔、揭阳、澄海、普宁、丰顺九县。22所以,潮州籍华侨华人创建的会馆,有时在其门庭牌匾上,写有 “九邑流芳”等字样。所谓 “九邑”,应指前述九县。而有许多潮籍华侨华人会馆命名为 “潮州八邑会馆”、 “潮州八邑公所”等,如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巴生滨海潮州八邑会馆等,此处 “八邑”,指从上述九县中排除大埔县后的其他八县。原因在于大埔县人全为讲客家话的客家人,与其他八县很不相同; 另外,大埔籍华侨很早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茶阳会馆,早在 19世纪20年代,马六甲茶阳会馆即已成立。早期创建的潮籍华侨华人会馆,有时又称为 “义安公司”,如新加坡义安公司,它创立于1845年,是新加坡潮籍华侨最早成立的社团组织。早在 1830年,由佘有进联络澄海和海阳两县华侨中陈、林、蔡、黄、郭、张、吴、沈、杨、曾、刘、王 12姓潮籍人士筹组 “义安郡”。何以以 “义安”命名? 原因应该是早在东晋咸和六年(331年) ,已置有海阳县,义熙九年(413年) ,始设立义安郡,郡治在海阳县。23当时广州所辖 13 郡中,包括义安郡。到隋代大业八年(612年) ,全国共设 190 余郡,其中包括义安郡,郡治所设于海阳(今潮州市) ,领有海阳、潮阳、万川、程乡四县。24还有,有些潮州籍华侨华人地缘会馆以 “韩江公会”称呼,源于潮州境内最大、最重要的河流韩江。韩江原名恶溪。唐朝时,大文学家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他上书谏言唐宪宗迎佛骨之举,得罪了当朝皇帝。元和十四年(819年) ,韩愈被贬至当时还很荒蛮的潮州任刺史。在任潮州刺史时,韩愈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一是撰写 《祭鳄鱼文》,投祭于江水,组织群众驱走恶溪中为害百姓的鳄鱼; 二是恢复久已荒废的州学,并以自己的俸禄资助办学。后来,潮州被冠以 “海滨邹鲁”的美誉,首功当归属韩愈。而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把不再有鳄鱼为害的恶溪改名韩江。海外潮州籍华侨华人把他们组建的地缘会馆以 “韩江会馆”命名,反映的正是他们对故土的深切挂念。
为便于正确把握潮州帮华人的地缘性社团发展,我们还必须准确理解潮州人的含义。所谓潮州人,指那些讲潮州话、生活在潮汕地区的人群。潮州是特定的地理概念,而 “潮州九邑,县县有客; 唯有澄海,一县无客”。在清代潮州府所辖九县中,澄海县全是潮州人,没有客家人; 其他八县中都有客家人,尤其大埔县全是客家人。所以,要搞清楚的是,在今潮汕地区,并非全是潮州人,应区分开客家人和潮州人。
潮州人所讲潮州方言(潮州话) ,属于闽南语系。常有这样的说法,广州语系(粤语) 来自今广东省南雄市的珠玑巷,客家语系(客家话) 来自福建宁化县的石壁村,潮州语系(潮州话) 则来自今福建省莆田市的石狮巷。其实,这几个地方只是几大民系南迁过程中著名的中转站而已,并非几大语系的真正源头所在地。25事实上,隋唐时期,不断有人从河南南迁至闽南,这些人的后裔中又有人再南迁至粤东。潮州话的一些特点也可以印证上述事实。至今潮州话的一些语音,相近于河南光州、固始一带的土话。26
不管是在新马地区,还是在整个海外华人社会,相对于其他帮派的社团,尤其是相对于广东帮(广府帮) 、客家帮、福建帮的社团,潮州华侨社团的创建时间比较晚。马六甲潮州会馆是最早的潮州人华侨社团,一般认为成立于 1822年。也有人认为,1845年创立的新加坡义安公司是最早的潮人社团。27在马来西亚,六帮各自创建的首家地缘性社团的简要情况是:
广东帮: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1795年或 1801年) ;
客家帮:槟城嘉应会馆(1801年) ;
福建帮:槟城汀州会馆(1819年) ;
潮州帮:马六甲潮州会馆(1822年) ;
海南帮:马六甲琼州会馆(1869年) ;
三江帮:槟榔屿三江公会(1897年) 。
在新加坡,各帮建立的第一家地缘性社团的简要情况是:
福建帮:福建会馆(1860年) ;
广东帮:宁阳会馆(1822年) ;
客家帮:应和会馆(1923年) ;
潮州帮:义安公司(1845年) ;
海南帮:琼州会馆(1857年) ;
三江帮:三江会馆(1908年) 。
尽管创建较晚,但是海外潮州人的社团实力雄厚,机构庞大,因而其活动能量大,影响范围很广。
早期海南帮的地缘性社团较少,而 1889年之前,马来西亚三江帮华侨尚未创建社团组织。
1800—1889年之间,由于当时华侨人数较少,出于联合、团结的目的,早期华侨各帮派的地缘性社团很多为包含一省、一州府或整个方言群的地缘会馆,如广东帮建立的太平(北吡叻) 广东会馆、槟城五福堂(广州会馆) 、槟城肇庆会馆、新加坡肇庆会馆等; 客家人创建的槟城嘉应会馆、马六甲应和会馆、新加坡应和会馆、森美兰梅城会馆、安顺应和会馆、古晋嘉应五属同乡会、日叻务嘉应会馆、马六甲惠州会馆、槟城惠州会馆、雪隆惠州会馆、森美兰惠州会馆、新加坡惠州会馆、太平惠州会馆、安顺惠州会馆、山打根人和会馆等; 福建帮创建的新加坡福建会馆、马六甲福建会馆、太平福建会馆、古晋福建会馆、吉礁福建公会、新加坡永春会馆、马六甲永春会馆等; 潮州帮创建的马六甲潮州会馆、新加坡义安公司、槟城潮州会馆、古晋潮州公会、山打根潮州公会等; 海南帮建立的新加坡琼州会馆、马六甲琼州会馆、太平琼州会馆、槟城海南会馆、陈厝港琼州会馆、蔴坡琼崖会馆、新山琼州会馆、古晋海南公会、雪隆海南会馆等。
同样,出于团结、联合以自强自保的目的,早期的华人各帮派地缘会馆中,许多是两地或三地籍华侨合作组建的结果,如广东帮创建的地缘会馆中,南海和顺德两地籍的华人联合成立南顺会馆,东莞和宝安两地籍的华人共同组建东安会馆,广州府和肇庆府籍华人一起创建广肇会馆,广州府、惠州府和肇庆府三地籍的华人共同创建广惠肇会馆。
事实上,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社团雏形是寺庙、义山等,由于当时华人数量很少,又多为同乡,所以寺庙、义山中的华人地缘帮派之分并不明显。广福宫即是由广东和福建两省籍华侨共建的寺庙(因此以广东和福建两省第一个字“广”、“福”命名寺庙) 。而早期的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中,也出现跨省合建者,如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槟城平章会馆等。这说明方言的因素在早期某些华人地缘性社团中的作用不像后来一段时期那样非常强烈; 而在华人较少的时代里,地缘的因素有时在社团创建时所起的作用并不如后来那样强烈、明显。
以上我们按照华人各帮派来分析早期的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以马来西亚各州为基点,分析各地华人地缘性社团的发展。
在马来半岛,华人最早居于马六甲,尽管最早的华人寺庙———青云亭创建于这里,但最早的华人会馆(或者说华人社团) 不是诞生于此地,而是在槟城,即 1801年出现的槟城嘉应会馆。
1786年莱特占领槟榔屿后,粤籍(包括客家人) 和闽籍华侨最早参与当地的开发,而且,更确切地说,槟城华侨最早时以嘉应籍和漳泉籍为最多。28槟城广福宫(槟城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寺庙) 、槟城嘉应会馆和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的创建就是证明。1886年,粤、闽籍华侨再次共同组织建立平章会馆,29“平章”两字之意,吴华先生的解释是 “平章百姓、同平章事”,平章会馆也就专门负责管理两省籍华侨共同的寺庙广福宫的事务。实际上,平章会馆的功能较多,平章会馆的宗旨是 “讨论华人之重要事务”、 “华族人士有纷争时,如果双方愿意和解,即实行调停”,它对早期槟城地区华侨社会的作用很大。30在槟城,粤、闽两籍华侨除了共同建立组织外,他们也各自建立组织。1889年前,闽籍华侨的地缘性社团组织主要有:福建公冢(1786年后不久即创建) 、福建公司(闽籍邱、谢、林、杨、陈 5 姓或 6 姓的联合组织,是槟城福建帮的核心组织,有 21姓及 21 姓以外的福建帮的组织为其外围组织) 、汀州会馆等; 粤籍华侨的地缘性社团组织主要有:广东暨汀州会馆、五福堂、中山会馆、南海会馆、台山会馆、顺德会馆、三水会馆、番禺会馆、新会会馆等; 客家人的地缘性社团组织主要有:嘉应会馆、惠州会馆、增龙会馆等; 琼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较少,有琼州会馆等; 潮州帮华侨的地缘性组织也较少,有潮州会馆等。
马六甲地区最早的华人社团是 1805年创办的惠州会馆,它也是马六甲第一家华人地缘性社团,为客属人士创建。1889年前,马六甲客家人的地缘性组织还有茶阳会馆、应和会馆等; 马六甲闽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主要有福建会馆、永春会馆等; 广东帮的地缘性社团组织主要有宁阳会馆、冈州会馆等; 潮州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有潮州会馆等; 琼籍华侨的地缘性社团组织有琼州会馆等。
新加坡华侨首先创建的是血缘性组织,即 1819年曹亚志创立的曹家馆,至于当地第一家华侨会馆———宁阳会馆则创建于 1822年。
在森美兰,首个华人社团梅城会馆于 1840年成立。森美兰早期的华侨都是开采锡矿的矿工,其中又以客家人居多。因此,1889年前,森美兰客籍华侨的地缘性社团最多,主要有:梅城会馆、惠州会馆、海陆会馆、日叻务嘉应会馆等。闽籍华侨人数在森美兰早期华侨总人数中居第二位,但组织会馆则较晚。其他各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则更晚出现。
1850年霹雳拿律地区发现金矿,大批华人被吸引而来,他们大多居于太平。1859年,当地第一个华人社团太平福建会馆宣告诞生。1889年之前,太平各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主要有:琼州会馆、福建会馆、增龙会馆、惠州会馆、古冈州会馆、仁和公所、广东会馆等。在安顺,较早的会馆有惠州会馆等。
在雪兰莪,1864年时出现第一家华侨会馆———雪兰莪惠州会馆(后改名为“雪隆惠州会馆”) 。雪兰莪华侨的早期人口以惠州籍居多,而惠阳县淡水镇籍的叶亚来在开发雪兰莪的历史上功绩卓著,正是他创建了惠州会馆。在雪兰莪华侨的早期人口中茶阳籍和嘉应籍居于其次,所以,1889年前的雪兰莪,客家人的地缘会馆还有茶阳会馆、茶阳回春馆等。闽籍、粤籍、琼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在雪兰莪出现较晚,而且数量也少,主要有福建会馆、广肇会馆、琼州会馆等。潮州人的地缘性社团出现更晚。
吉打州是马来半岛最北部的一个州,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州,1850年时该州第一家地缘性社团———吉打广东暨汀州会馆诞生。吉打州较早的华侨地缘性社团还有福建会馆等。
马来半岛最南端的柔佛州地邻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天猛公伊卜拉欣(1825年继位) 统治时期,对南来柔佛的华人实行 “港主(Kangchu) 制度”,积极吸引华人开发柔佛,因此华人尤其是潮州籍华侨大批移入柔佛。由于当时许多港主是潮州人,柔佛的潮州人可以得到港主的照顾,这反而使潮州籍华侨的地缘性社团组织很晚建立。1855年,柔佛州新山开埠后,很多华人接踵而至。第一家华侨会馆———广肇会馆便于 1878年在新山创建,它是属于广府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在柔佛,琼籍华侨早期也创建有社团组织:新山琼州会馆、陈厝港琼州会馆、蔴坡琼州会馆; 其他各籍华侨在柔佛建立地缘性社团的时间很晚。
北婆罗洲的华侨社团诞生比较晚。由于在古晋、包勿、诗巫及拉让河口发现金矿,从 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人移入砂拉越。1853年当地首家华侨会馆———古晋广惠肇公会诞生。1889年前,砂拉越各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还有顺丰公司(1933年后改称古晋潮州公会) 、古晋福建公会、古晋嘉应五属同乡会等。
华侨移居沙巴州的时间很早,但迟至 1886年,第一个华侨地缘性社团山打根人和会馆才创建。早期其他各籍华侨的地缘性组织尚未组建。
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半岛东海岸的彭亨、丁加奴和吉兰丹三州和西海岸的玻璃市州也还没有华侨地缘性社团创建。
马来西亚各类型华人社团中,地缘性社团的建立时间最早。为什么地缘性社团最早创建? 颜清湟先生对新马地区早期华人社会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国移民是带着强烈的地方观念到达新加坡和马来亚的,他们为了安全、娱乐和互助,同一方言群体会很自然和谐地聚集在一起。中国移民强烈的地方观念的基础是对地域性的、相同或相近社会习俗及宗教信仰的认可,而在移民过程中,华人移民中的地缘观念和基于方言的亲密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相同或相近的地缘和方言便于同一方言群体间的联络与合作,也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早期方言会馆的创立提供了条件。31
早期的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其成立、创建的目的和宗旨大多是为了联络乡谊,扶助乡亲,兴学助教,共谋发展。刻立于清朝光绪辛丑年(1901年)的福寿宫(民国初年改名为 “吉礁福建会馆”) 《勉善碑》中叙述了福寿宫的创建目的:“今吉礁境地褊小,华人无多,所以未设义塾医院,致贫者失学,病者失养,不及星洲槟城万于一也。况天地化育,民胞物兴,大舜博施济众,文王发政施仁,昔人德泽累累,何止恒河沙数,可谓指不胜屈,笔不胜书! 吾辈心存隐恻,愿学义举。不吝囊金,先筑此室。俾童蒙读书有处,疾病栖身有所,即山顶来往人亦可以助驿于兹矣。”32兴学、辅助贫病者、给旅人提供临时住处等,这是吉礁福建公会创立的目的。早期潮州帮的马六甲潮州会馆其宗旨是 “敦睦乡谊,实行互助,提倡公益”。33马六甲茶阳会馆的宗旨也大体相同:“联络同乡感情,举办同乡福利以及社会慈善公益。”34蔴坡琼崖会馆的宗旨亦相似:“加强乡谊的联络,促进乡人的团结。”35
至于那些跨地域较广的华人地缘会馆,其宗旨和目的的着眼处更高,涉及事务更复杂,反映其功能更强。如槟城平章会馆的成立宗旨为 “讨论华人之重要事务”、“华族人士有纷争时,如果双方愿意和解,即实行调节”。36
此外,随着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华人社团本身对其章程会作相应的修改与调整,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1933年成立的马海南联会(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的简称) ,到 20世纪80年代时,其经过不断修改补充的章程共由 29 部分组成。37按照其章程规定,马海南联会的宗旨是:①促进各属会和会员之间的友好关系与谅解; ②促进马来西亚各民族之间的亲善与团结; ③促进各属会及其会员的福利; ④协助发展各属会及其会员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福利等事业; ⑤维护和争取各会员在宪法下的基本公民权益; ⑥关注对会员民生有广泛性影响的政策与措施,并对它们提出意见; ⑦联络与马海南联会宗旨类似的社团,以实现上述目标。成立初期,马海南联会的宗旨是为琼籍同乡服务,集中同乡的财力智力开发海南。随着环境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发展,特别在 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侨大多拥有马来西亚国籍,成为马来西亚公民的华人,马海南联会的宗旨也因而相应改进,它不仅为琼籍同乡服务,更注重为整个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进步发展尽心尽力,注重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积极争取权益,注重协调、理顺与马来西亚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注重为马来西亚的进步和发展作积极贡献。这些都表明马海南联会本身也在不断进步发展。
除上述目的和宗旨外,早期华人创建地缘性社团还出于敬神思想和慎终观念的推动。38早期的华人移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下,中国传统观念非常强烈,他们把家乡的神灵带至移居地供奉,以求得到心灵上的慰藉。“神灵的保佑曾给予开荒年代的华人先驱者不少精神上的支持力量。”39早期许多华人会馆的前身乃是寺庙,如:福寿宫是吉礁福建公会的前身,凤山寺是新加坡南安会馆的前身,天福宫是新加坡福建会馆的前身,会宁佛爷庙后逐渐发展成为槟城会宁会馆,韩江家庙发展演变为槟城潮州会馆,仁和公司(其建筑为庙宇式样,其中供奉关帝神位) 最终发展为槟城嘉应会馆,等等。
华人还很注重养老送终。许多方言群多建有义山,以处理逝去同乡之丧事。后来,有些义山组织逐渐发展成为地缘会馆,如: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的前身是槟城广汀义冢和广东义冢,雪兰莪广东会馆的前身是吉隆坡广东义山,新加坡福建会馆的前身包括天福宫和恒山亭(恒山亭为义山) ,等等。
根据各地缘性社团的宗旨,我们进而可以推及它们的实际职能。不过,关于早期华人地缘性社团的职能,颜清煌先生根据万幸中保留下来的马六甲应和会馆和吉隆坡广肇会馆的若干记录,作了很有见地的总结,他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40
1.宗教和社会职能
早期的新马华侨大多来自闽粤农村,浓厚的中华文化传统使他们想方设法保存自己的宗教规范和社会习俗。一方面,通过祭祀寺庙中的神祇,早期的华侨可以实现他们在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上的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人数较少的华侨帮派因为他们所尊崇的神祇可能不设在寺庙而使心神无所寄托,地缘性社团适时地弥补了这一缺憾。他们在馆舍中供奉所信仰的神祇,并组织会员定期举行祭拜活动。这些祭拜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追求好运的心理,也给予那些经常返乡的华侨在行程期间心灵上的安全感。
另外,早期的许多地缘性社团还创建有义山(义冢) ,并经常在相关的华人节日期间举行祭拜活动。这些举措可能消除早期华侨担心客死异乡、变为孤魂野鬼的不安心理。马六甲应和会馆在其早期阶段(1851—1862年,即清朝咸丰年间) 最重要的职能是组织宗教和社会活动。它为嘉应籍客家人创建义冢,在有关节日组织集体扫墓、祭拜活动。每次进行宗教活动时,会馆都举办盛大宴会,这对早期并不富裕的华侨来说是很重要的。盛宴既给他们提供了一饱口福、“改善生活”的机会,也使他们相互之间能够增进交流。
总之,许多早期的新马地区华人地缘性社团都认识到并重视宗教聚会和社会活动对华侨会员的重要性。
2.福利职能
早期的新马华人社会没有属于自己的政府,更无从谈起来自政府的福利政策,至于殖民地政府和土著政权则更不可能主动施予他们福利政策。而早期那些大多来自农村的新马华侨在家乡得到的是自己宗族的保护和帮助。在异乡外域,他们同样渴望得到相关的保护和帮助。但新马地区早期的血缘性社团不能较多满足他们的上述需求,地缘性社团则相反。因而,早期的新马地区华侨从地缘性会馆那里获取保护和帮助。地缘会馆根据自身规模和财力对会员提供帮助和保护。规模较大、财力充足的会馆能够满足会员最重要的福利需求,如免费吸纳会员,为无业或失业会员寻找工作,给会员提供卫生保健,办理免费丧葬事宜等。在槟榔屿,新宁会馆、香山(中山) 会馆、增城会馆、嘉应会馆、从化会馆、云台会馆等几家规模较大、财力雄厚的早期华侨地缘会馆,可以为会员提供消闲度日的高大舒适的馆舍,而那些同籍的 “新客”也可入住其中; 这些会馆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它们还可以为病弱者提供食宿,负责亡故者的丧葬事宜。
有些较大的会馆还为华侨患病者开设康复中心(当时名为回春馆) ,这对医疗条件欠佳的早期华侨社会来说非常重要,何况回春馆还可以为华侨提供其他方面的福利帮助。雪兰莪茶阳公司专门开设茶阳回春馆,护理病人并殡葬亡故者。由于茶阳公司会员大多是容易患病的矿工,因而茶阳回春馆的开设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茶阳回春馆后来发展为私人医院,今日已发展为一家现代化医院。
3.仲裁职能
从马六甲青云亭及华人甲必丹的职责、功能、作用可以看出,早期的新马华侨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而作为自治机构之一的,便是方言会馆”。在新马地区,早期的地缘性社团可以维持基层的法律和秩序,解决会员间的微小争端。地缘性社团仲裁职能的大小强弱取决于会馆的规模及其领导者的名望和社会地位。人数少、影响小的会馆的仲裁职能在华人社会无足轻重; 而那些实力雄厚、会员人数众多的会馆,它的仲裁职能比其他职能更为重要,甚至会超越会馆范围,广泛影响整个华人社会。
此外,针对海外华人社团,方雄普先生总结了其三大功能41:联络情谊,协调关系,举办公益。这种看法简明扼要。对于海外华人社团组织的社会功能,台湾学者陈烈甫先生也作了更明确详细的归纳:①互相合作,守望相助; ②排难解纷,息事宁人; ③救济贫病疾苦无依之人; ④致力国民外交,改善华侨处境;⑤调和侨社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⑥救乡救国,较能有声有色; ⑦倡办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文化; ⑧重视青年,奖励优秀,资助贫寒; ⑨提倡健身与正常娱乐; ⑩促进侨社的兴革。42
通过以上对华人地缘性社团功能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华人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对于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刘崇汉先生曾总结了其具有的优越条件:①拥有资产,经济力量雄厚; ②领导人具有一定的名望与实力; ③不缺乏有组织能力的人员; ④ 拥有一定的组织架构与号召力; ⑤秉承发扬中华文化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 ⑥具备与友族团体进行文化交流的实力。43
但是,早期地缘性社团存在一个问题,即会员对社团事务漠不关心。有些会员希望得到社团的保护和经济好处,但对社团的会议、会员葬礼、清明节祭祖扫墓活动等则不感兴趣,不去参加。这种状况显然很不利于社团的发展,会降低社团的作用和影响。况且,早期的地缘性社团还要面临秘密会社和血缘性社团的竞争。因此,为吸引会员关注和参与地缘性社团事务,为加强与秘密会社及血缘组织的竞争,有些地缘性社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马六甲应和会馆以强制性方式招收嘉应府籍的 “新客”,由客头预支新客首年的费用。1873年时,马六甲应和会馆又发起争取会员的活动,会馆设立特别委员会协调此次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要阻止会馆会员人数下降的趋势,而且要提高会馆的士气。这次活动为会馆的理事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发展了和方言社区的密切联系,使会馆充满了朝气与活力。44
早期的新马地区华人社会中,秘密会社曾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秘密会社的落后性和破坏性也日益显露。1869年时,海峡殖民地政府颁布了 《危险社团法令》(Dangerous Societies Ordinance) ,其目的在于使华侨秘密会社通过注册实现他们社会地位的合法化。1869年的 《危险社团法令》应该是海峡殖民地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华侨社团的法令,它可以被看成是海峡殖民地政府以法律形式管理华侨社团的开始,尽管它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的华侨秘密会社。从此,殖民政府正式对华侨社团施以法律上的管理。1889年,海峡殖民地政府颁布 《镇压危险社团法令》(Dangerous Societies Suppression Ordinance) ,该法令于 1890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上述法令对包括地缘性社团在内的合法的华人社团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接下来,我们来考察 1890年至 “二战”结束前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的发展。
1890年至 “二战” 结束前,新马地区华人地缘性社团虽然也出现同省籍或同方言帮派的联合组织,但是,这种联合组织的创建最早是在 20世纪30年代。事实上,1890年以后,新马地区华人地缘性社团更明显的发展特点是:在数量大增的背景下更多帮派组织和更小化帮派组织的成立。
1890年至 “二战” 结束前,福建帮 80 多家地缘性社团组织中,除早期已有的福建会馆、永春会馆等之外,新组建的地缘性社团有兴安会馆、福州公会(福州会馆、福州十属会馆) 、古宁同乡会、福清会馆、桃源俱乐部、南安会馆、惠安公会(惠安会馆) 、屏南董乡公会、晋江会馆、安溪会馆、古田公会、漳州总会、同安会馆、漳泉公会、大华闽江联欢社、东山会馆(东山励志社) 、闽侨俱乐部、诏安会馆、同美社、永德会馆、德化会馆、兴化莆仙公会等。这其中既有以 “府”、“州”为单位创建的,如福州公会(福州会馆、福州十属会馆) 、漳泉公会、漳州总会等; 也有以县为单位创建的,如福清会馆、同安会馆、东山会馆(东山励志社) 、永德会馆、诏安会馆、南安会馆、晋江会馆等; 更有以 “乡”为单位创建的,如屏南董乡公会等。
1890年至 “二战” 结束前,广东帮新创建的地缘性社团组织有雷州会馆、五邑会馆、清远会馆、四会会馆、高州会馆、高明会馆(高明同乡会) 、鹤山会馆、天河同乡会、高要会馆等。其中,雷州会馆、高州会馆是以 “府”为单位组建的; 五邑会馆、清远会馆、四会会馆、高明会馆(高明同乡会) 、鹤山会馆、高要会馆是以 “县”为单位组建的; 而天河同乡会则是以 “乡”为单位组建的。
1890年至 “二战” 结束前,客家人新成立的方言组织和地缘性社团有南洋客属总会、客属公会、客属会馆、客家五属公所、新加坡永定会馆(永定同乡会) 、大埔同乡会、同源社、龙客会馆、蕉岭同乡会、龙岩会馆、上杭同乡会等。其中,南洋客属总会是在新加坡成立的属于全东南亚地区客家人的方言组织; 客属公会、客属会馆、客家五属公所、同源社等为居住地所有客家人的方言组织;至于其他会馆,则是以祖籍 “府”或 “县”为单位组建而成的。
1890年至 “二战” 结束前,潮州帮成立的地缘性社团组织有韩江公会、潮州八邑会馆、潮阳会馆、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潮安联谊社、普宁会馆、揭阳会馆等。上述会馆中,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韩江公会、潮州八邑会馆为整个潮州帮的地缘性社团,其他则是以 “县”为单位组建的。
1890年至 “二战” 结束前,琼籍华侨新创建的地缘性社团组织大多以原琼州府为单位,不过,全都创建于新加坡的琼崖沙港同乡会、琼崖存信同乡会、泰家南旅同乡会、孟里南旅同乡会则是以祖籍 “乡”或 “村”为单位创立的。它们当中,琼崖存信同乡会是当时琼崖县存信乡华侨的共同组织,琼崖沙港同乡会为今海南省文昌市沙港村华侨的同乡组织,泰家南旅同乡会是属于今海南省文昌市泰家村华侨的共同组织,孟里南旅同乡会是今海南省琼海市孟里村华侨的同乡组织。
1890年至 “二战” 结束前,其他各籍华侨创建的地缘性社团组织有槟榔屿三江公会、新加坡三江会馆、文冬广西会馆、雪兰莪暨吉隆坡广西会馆、新加坡温州会馆、雪兰莪广西会馆、新加坡江西会馆、柔佛州广西同乡总会、南洋华北同乡会、新加坡宁波同乡会、居銮广西同乡会、淡马鲁广西会馆等。它们当中,广西籍华侨的地缘性社团组织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两省籍华侨地缘性社团,北方籍华侨地缘性组织最少。
1890年以后,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发展中出现帮派更小化、帮派林立的局面,说明当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发展尚不成熟、不稳定,还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性华人社会,呈现出非常复杂化的整合状态。
以上是 “二战”结束前地缘性社团的发展情况,接着我们来看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的发展情况。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它们之间联合、团结的现象更加明显。日军占领马来亚期间,对华侨华人实行残酷无情的殖民统治。日军的法西斯统治促使华人更加认识到了团结的必要性、重要性。战后,马来西亚多次发生的针对或者涉及华人的不利事件,也进一步促使华人走向团结、联合。战后以来,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一些华人社团一样,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团也开始了“从孤立无序向联合有序的转化与发展”45。这一点在地缘性社团的发展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早在 20世纪3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的联合趋势即已出现,琼州帮和潮州帮的方言会馆的联合会(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 分别于 1933年、1934年成立。此后,各华人帮派内部联合的趋势逐渐加强,行动逐渐加快。“二战”后,广东帮的 4 家地缘会馆总会(马来西亚广东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台山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三水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高州总会) 分别成立。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成立的联合会也有 4 家:马来西亚番禺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古冈州六邑联合会、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60年代先后出现两家:马来西亚南海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福州社团联合会。70年代是华人地缘会馆联合会成立的繁盛时期,计有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马来西亚会宁总会、马来西亚大埔社团联合会、马来西亚泉港社团联合会、马来西亚河婆同乡联合会、马来西亚万宁同乡会、马来西亚三江总会、马来西亚增龙总会、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马来西亚顺德联合总会等 10 家。进入 80年代后,这种联合的趋势仍很强烈,马来西亚广肇联合会总会、马来西亚龙岩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南安社团联合会、马来西亚东安会馆联合会、马来西亚安溪总会等地缘性社团总会相继创建。
实际上,到 20世纪70年代末,马来西亚华人各主要帮派的地缘性社团联合会都已组建成立。“各华人乡团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乡团代表性的提升。”46
从下表我们可以看出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联合的明显特点和趋势:
表1 马来西亚地缘性华人社团联合会简表47
(续上表)
注#:其中 7个乡团也是其他联合会的团体成员。
华人地缘性社团联合、团结趋势的加强,其基础和条件是战后特别是马来西亚独立后,华人各类型社团尤其是地缘性社团的迅速发展。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实现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政府于 1966年颁布实行的社团法令,为公民提供了结社集会的法律依据或保障。这部法令是由马来联邦 1949年的社团法令、砂拉越 1957年的社团法令以及沙巴 1961年的社团法令统一而成。48
1949年2月,马来亚华人公会(The Malayan Chinese Association,简称 “马华公会”,是当时华人社会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 成立。1957年,马来亚独立,在此后的 12年里,当地华人各帮派基本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地缘性社团组织体系。但是,马华公会甚至执政者并不欢迎华人各社团参与华团总机构。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马来西亚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加剧了华人政治力量的分裂和华人地缘性社团的政见分歧。49不过,事物的发展总会在曲折中取得进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尤其是地缘性社团,其整合的趋势一直在持续发展。2001年底,马来西亚七大乡团之一的潮州会馆联合会总会建议华人社团实行大整合,成立包括广东会馆联合总会、福建社团联合总会、潮州会馆联合会总会、海南会馆联合会、客家公会联合会、三江总会和广西总会的七大乡团联合会,以凝聚华人社会力量,为华人族群争取权益。这有助于华人社会的团结,尤其有利于地缘性华人社团的全新整合。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各帮派华人建立的各种地缘性社团的情况。根据 1970年马来西亚人口调查统计,华人总人口为 3 555 879,其中福建籍华人 1 453 662 人(福州籍和兴化籍共 330 923 人,其他各地籍 1 122 739 人) ,占华人总人口的40.9%,居各帮华人人口第一位。由此,在全马来西亚,福建籍华人的地缘性社团数量也最多。它们有以 “省”为单位组建的,有以 “府”或“州”为单位组建的,也有以 “县”甚至 “乡”为单位组建的。
马来西亚福建帮地缘性社团以 “省”为单位组建的有:雪兰莪福建会馆、马六甲福建会馆、霹雳福建公会、槟城福建会馆、威省福建会馆、森美兰福建会馆、丁加奴福建会馆、吉兰丹福建会馆、柔佛福建会馆、沙巴州福建社团联合会、巴生福建会馆、太平福建会馆、吉打南部福建会馆、甘马挽福建会馆、安顺福建会馆、玲珑福建公会、关丹福建会馆、吉礁福建公会、和丰福建会馆、淡马鲁福建会馆、金宝福建会馆、蔴坡福建会馆、邦咯福建公会、万津福建公所、江沙福建公会、日叻务福建会馆、吉中福建会馆、乌鲁冷岳福建公会、野新福建公会、宜力福建公会、立卑福建公会、龙运福建会馆、笨珍福建会馆、马登巴冷福建公会、亚庇福建会馆、文冬福建会馆、山打根福建会馆、利民达福建公会、而连突福建公会、巴株巴辖福建会馆、丰盛港福建会馆、马口福建会馆、沙巴斗湖福建会馆、美罗福建公会、金马士福建会馆、务边福建公会、吁鲁音巴福建公所、双溪古月福建公会、古晋福建公会等。
以 “府”为单位组建的地缘性社团有:槟城福州会馆、霹雳福州十邑会馆、雪兰莪福州会馆、马六甲兴安会馆、森美兰福州会馆、吉打福州会馆、马六甲福州十邑会馆、柔佛福州会馆、巴生滨海福州十邑同乡会、太平福州会馆、巴南福州公会、加帛福州会馆、加纳逸福州公会、永平福州会馆、林梦福州公会、南霹雳福州公会、民都鲁福州公会、美里福州公会、成邦江福州公会、木胶福州公会、槟城兴安会馆、雪兰莪兴安会馆、霹雳兴安会馆、关丹兴安会馆、马六甲漳州会馆、诗巫漳泉公会、雪兰莪永春公所、马六甲永春会馆、森美兰永春会馆、吉隆坡永春会馆、丹绒马林永春会馆、文冬永春会馆、昔加挽永春会馆、蔴坡永春会馆、东甲永春会馆等。
以 “县”为单位组建的有:雪兰莪惠安公会、蔴坡惠安公会、巴生惠安会馆、巴株巴辖惠安会馆、雪兰莪南安会馆、槟城南安会馆、森美兰南安会馆、巴生滨海南安会馆、小笨珍诏安会馆、雪兰莪安溪会馆、柔佛州安溪会馆、雪兰莪晋江会馆、天定州古田会馆、诗巫古田公会、诗巫长乐同乡会、实兆远福清公会、诗巫闽清同乡会等。
以 “乡”或 “镇”为单位组建的有:槟城北马沙堤赵氏公会、槟城北马六桥林氏公会、诗巫屏南董乡公会、新加坡古宁同乡会、新加坡东张镇同乡会等。
在马来西亚,广东帮各地籍华人地缘性社团有:广东会馆、广东暨汀州会馆、广惠肇会馆、广肇会馆、肇庆会馆、五邑(南海、顺德、东莞、香山、番禺) 会馆、四邑(新宁、新会、恩平、开平) 会馆、(古) 冈州会馆、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三地) 公会、新兴会馆、会宁会馆、从清会馆、南三会馆、德化会馆、东安会馆、高州会馆、南海会馆、新会会馆、台山(宁阳) 会馆、中山会馆、三水会馆、番禺会馆、顺德会馆、开平会馆、恩平同乡会、赤溪会馆、鹤山会馆、清远会馆、高明会馆、花县会馆、高要会馆等。50
广东帮华人社团中,以 “省”为单位组建的地缘性会馆有:雪兰莪广东会馆、霹雳广东会馆、马六甲广东会馆、丁加奴广东会馆、森美兰广东会馆、吉兰丹广东会馆、柔佛广东会馆、玻璃市广东会馆、砂拉越广东会馆、北霹雳广东会馆、关丹广东会馆、文冬广东会馆、安顺广东会馆、江沙广东会馆、玲珑广东会馆、巴生广东会馆、蔴坡广东会馆、巴株巴辖广东会馆、甘马挽广东会馆、新文龙广东会馆、上霹雳宜力广东会馆、太平广东会馆、永平广东会馆、天定州广东会馆、瓜拉庇捞广东会馆、万挠广东会馆等。
以 “(古) 冈州”命名的地缘性社团主要有:雪隆冈州会馆、马六甲冈州会馆、霹雳古冈州公会、彭亨古冈州会馆、太平古冈州会馆、金宝古冈州会馆、霹雳和丰古冈州会馆、华都牙也古冈州会馆、丹绒马林冈州会馆、美罗古冈州公会、安顺古冈州会馆、文冬古冈州同乐社、霹雳端洛古冈州公会、宋溪古冈州会馆、拿吃古冈州公会、任罗宏古冈州会馆等。
台山籍华人地缘性社团主要有:马六甲宁阳会馆、槟城台山会馆、雪隆台山会馆、霹雳台山会馆、森美兰台山会馆、吉玻台山会馆、安顺台山会馆、昔加末台山会馆、巴生台山会馆、蔴坡台山会馆、新山台山会馆、居銮台山会馆等。
新加坡天河同乡会则是以当时新会县天河乡为基础而组建的地缘性社团。
高州籍华人地缘性社团主要有:森美兰高州会馆、劳勿高州会馆、雪兰莪新古毛高州会馆、柔佛居銮高州会馆、柔佛彼咯高州同乡会、丹绒马林乌鲁安南高州会馆、雪兰莪根登高州会馆、霹雳宋溪高州同乡会、吉打居林高州会馆、霹雳和丰高州会馆、霹雳太平高州会馆、霹雳美罗高州会馆、霹雳务边高州会馆、雪兰莪万挠高州会馆、森美兰马口高州会馆、彭亨文冬高州会馆、霹雳金宝高州会馆等。
以 “广(州府) 肇(庆府) ”为单位共同组建的华人地缘性社团组织主要有:吉隆坡广肇会馆、关丹广肇会馆、新山广肇会馆、巴株巴辖广肇会馆、蔴坡广肇会馆、昔加末广肇会馆、巴生广肇会馆、林明广肇会馆、北根广肇会馆、立卑广肇会馆、古来广肇会馆、东甲广肇会馆、令金广肇会馆等。
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地缘性社团可分为八大系统:①客属公会; ②嘉应(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 五属籍会馆; ③茶阳(大埔) 会馆; ④惠州(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陆丰、龙川、河源、和平、平远) 十属籍会馆; ⑤丰顺会馆; ⑥增城会馆或增龙会馆; ⑦永定会馆; ⑧河婆同乡会。51
作为方言性会馆,马来西亚各地的客属公会主要有:雪兰莪客属公会、马六甲客属公会、霹雳客属公会、威省客属公会、吉打客属公会、沙巴州客属总会、吉中客属公会、瓜拉立卑客属公会、山打根客属公会、古晋客属公会、昔加末客属公会、关丹客属公会、蔴坡客属公会、诗巫客属公会、哥打丁宜客属公会、马口客属公会、瓜拉庇拉客属公会、金马士客属公会、东甲客属公会、下霹雳客属公会、令金客属公会、林明客属公会、槟城客属公会、文冬客属公会、笨珍客属公会、野新客属公会、劳勿客属公会、瓜拉吉赖客属公会、乌鲁冷岳区(加影)客属公会、居銮客属公会、江沙客属公会、古来客属公会、丹绒马林客属公会、巴南客属公会、美里客属公会、三合港客属公会、巴登马六甲客属公会、淡马鲁客属公会、瓜拉冷岳客属公会、吉兰丹吉赖客属公会、巴生客属公会、沙巴州(亚庇) 客属公会、沙巴保佛客属公会、沙巴丹南客属公会、沙巴斗湖客属公会、淡边客属公会、沙巴客属总会巴巴分会等。
嘉应籍客家人的地缘性社团主要有:槟城嘉应会馆、马六甲应和会馆、霹雳嘉应会馆、雪兰莪嘉应会馆、森美兰梅江五属会馆、庇拉应和会馆、霹雳蕉岭同乡会、柔佛州嘉应会馆、吉玻嘉应会馆、安顺应和会馆、古晋嘉应五属同乡会、日叻务嘉应会馆、司马南应和会馆、万里望嘉应五属公会、金保梅江公会、华都牙也嘉应会馆、美里嘉应吾属同乡会、太平嘉应五属会馆、马登巴冷加影五属同乡会、马来西亚兴宁同乡会、蔴坡嘉应会馆、淡边嘉应会馆等。
惠州属华人地缘性社团主要有:马六甲惠州会馆、槟城惠州会馆、雪兰莪惠州会馆、森美兰惠州会馆、霹雳怡保惠州会馆、古来惠州会馆、劳勿惠州会馆、太平惠州会馆、美罗惠州会馆、安顺惠州会馆、东甲惠州会馆、斗湖惠州会馆等。
大埔(茶阳) 籍华人地缘性社团主要有:马六甲茶阳会馆、雪兰莪茶阳会馆、雪兰莪茶阳励志社、雪兰莪茶阳回春馆、槟榔屿大埔同乡会、霹雳大埔同乡会、彭亨大埔同乡会、沙巴大埔同乡会、巴株巴辖茶阳会馆、巴生大埔同乡会、砂拉越古晋大埔同乡会、蔴坡茶阳会馆、砂拉越美里坡大埔同乡会、柔佛居銮大埔同乡会、南洋茶阳赵氏公会、诗巫大埔同乡会等。
潮州帮的地缘性会馆层次比较简单,一般以潮州府为单位组建,主要有:马六甲潮州会馆、槟城潮州会馆、雪兰莪潮州八邑会馆、霹雳韩江公会、柔佛潮州会馆、丁加奴潮州会馆、吉兰丹潮州会馆、吉玻潮州公会、下霹雳韩江公会、森美兰潮州会馆、古晋潮州公会、巴生滨海潮州八邑会馆、大山脚韩江公会、邦咯韩江公会、蔴坡潮州会馆、诗巫潮州公会、昔加末潮州会馆、关丹潮州会馆、柔佛南亚潮州八邑会馆、巴株巴辖潮州会馆、砂拉越达岛潮州公会、居銮潮州会馆、和丰韩江公会、居林吉南韩江公会、霹雳马登巴冷美罗韩江公会、彭亨北根潮州会馆、北霹雳韩江公会、柔佛东甲潮州会馆、彭亨淡马鲁属潮州会馆、江沙潮州会馆、柔佛笨珍潮州会馆、丁加奴甘马挽潮州会馆、蔴属巴冬潮州会馆、沙巴纳闽潮州公会、沙巴亚庇潮州公会、沙巴山打根潮州公会等。
潮州帮的地缘性会馆中也有以县为单位而组建的,如槟城惠来同乡会、马六甲惠来公会、柔佛潮安同乡会等。
海南帮在 1988年海南省未正式建立前称为 “琼州帮”,琼州帮的地缘性社团也主要分为府级和县级两类。其中,以琼州府为单位组建的地缘性社团主要有:马六甲琼州会馆、槟城琼州会馆、森美兰琼州会馆、威省琼崖同乡会、雪兰莪琼州会馆、霹雳琼州会馆、丁加奴琼州会馆、庇拉琼崖公会、太平琼州会馆、古晋琼州公会、蔴坡琼崖会馆、新山琼州会馆、巴生琼州会馆、吉玻琼州会馆、安顺琼州会馆、永平琼州会馆、纳闽坡琼州会馆、东甲琼崖会馆、淡边柔河琼州会馆、关丹琼州会馆、山打根琼州会馆、甘马挽琼州会馆、巴株巴辖琼州会馆、林明琼州会馆、北加琼州会馆、浮罗交怡琼州会馆、丰盛港琼州会馆、雪邦琼州会馆、双溪大年琼州会馆、令金琼州会馆、笨珍琼州会馆、新文龙琼州会馆、美里琼州公会、天定州琼州会馆、诗巫琼州公会、居銮琼州会馆、昔属琼州会馆、金宝琼州公会、龙运琼州会馆、江沙琼州公会、野新琼州会馆、北海琼海公会、波德申琼州公会、邦咯岛琼州公会、华都牙也琼崖同乡会、吉南琼崖同乡会、文冬琼州会馆、马六甲双溪巴路琼州公会、金马仑琼州公会、古来琼州会馆、立卑琼州公会、淡马鲁属琼州会馆、巴登马六甲琼州会馆、淡边琼州会馆、吉胆琼州会馆、亚庇琼州会馆、丹绒马林琼州公会、古晋琼州同乡会等。
海南帮中以 “县”为单位组建的地缘性社团主要有:槟城万宁同乡会、雪兰莪万宁同乡会、马六甲万宁社、巴株万宁同乡会、霹雳琼乐会馆(此处 “琼乐”指琼东和乐会两县) 、蔴坡琼崖东路同乡会(此处 “琼崖东路”包括定安、琼东、乐会和万宁) 等。这些社团组织反映了马来西亚琼州帮华人中,大多原籍海南岛东部各地,如万宁、乐会、琼山、琼东、文昌等。52
由于受中国明清时期本土会馆发展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会馆最早亦正式建立于 19世纪左右。马来西亚华人各帮社团组建情况与其原籍关系非常密切。原籍的地理区划深刻反映于华人地缘性会馆的发展之中。马来西亚华人各帮派其原籍地绝大多数在闽粤两省,所以,把清代以来闽粤两省行政区划变化情况和马来西亚福建帮、广东帮、客家帮、潮州帮、琼州帮等各帮华人的地缘性组织与原籍的关系制成简表如下53:
表2 清代以来福建省行政区划演变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关系简表
(续上表)
表3 清代以来广东省行政区划沿革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关系简表
(续上表)
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的组织系统的建立开始于马来西亚独立前,最终建立于马来西亚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地缘性社团的组织系统主要有如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又可分为两类:54
(1) “城市—州—全国”方言群地缘性社团纵向组织体系(见表 4) 。
表4 地缘性社团纵向组织简表
(2) 相同州内,地缘性社团的四级单位组织系统。
第二种,为直系的 “城市—州—全国”方言群地缘性社团的纵向组织。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分布极具地域性特色,反映马来西亚华人地域分布的变化状况。早期的马来西亚华侨地缘性社团多创建于开发较早、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集中居住的地方。其中,广东帮地缘会馆所在地属于州级的有槟城、新加坡、马六甲、吉打、雪兰莪,城镇有古晋、新山、芙蓉、太平、吉隆坡等; 福建帮地缘会馆所在地有槟榔屿、马六甲、新加坡、吉打、雪兰莪、太平、古晋等; 客家人早期的方言会馆创建地中,属于州级的有槟城、马六甲、新加坡、森美兰、雪兰莪,城镇有吉隆坡、安顺、古晋、太平、日叻务、山打根等; 早期潮州帮地缘会馆所在地主要有马六甲、新加坡、槟城、古晋、山打根;海南帮的地缘会馆创建所在地中,属于州级的有新加坡、马六甲、槟城、雪兰莪,重要城镇有太平、陈厝港、新山、古晋、吉隆坡、蔴坡。可以看出,各方面条件较好的马六甲、新加坡、槟榔屿、霹雳、雪兰莪、砂拉越、沙巴、吉打等州和太平、吉隆坡、安顺、古晋、山打根、陈厝港、蔴坡、芙蓉、日叻务等城镇是早期华人地缘性社团建立较为集中的地方。
血缘性社团、业缘性社团等多种类型社团的创建地,大抵也相似于地缘性社团的创建地。
“二战”后,随着马来西亚国内各地经济开发步伐的迈进,华人分布的地域更趋广阔,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的分布必然反映此种趋势。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尤其是传统的 “三缘”社团的地域性分布特点,与华人人口地域性分布的特点密切相关。
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英国殖民者对马来半岛的经济开发,主要集中于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这造成马来半岛东西海岸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一直延续至今) ,也促成主要谋求经济利益的华人移民分布的不平衡,即马来西亚华人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的西海岸。1948年《紧急法令》实施后,许多原散居于乡村的华人被迁居于公路和铁路沿线分布的新村,这更造成华人人口分布的集中,尤其集中于西海岸。下表反映 1911—1980年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在马来半岛分布的状况:
表5 1911—1980年西马各州华人人口分布比例表55(单位:%)
(续上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马华人主要分布于西海岸,即使到 1980年时,仍占92.70% 。在西海岸各州中,雪兰莪(包括吉隆坡直辖区) 、霹雳、槟榔屿、柔佛四州的华人占西马华人的 3/4。20世纪20—30年代,霹雳州的华人占西马华人总数的 1/4。在东海岸,丁加奴和吉兰丹两州的华人人口很少。表中能够反映的华人人口分布变化的总的一个趋势是由北向南迁移。从华人社团分布的地域看,它们也主要集中于上述华人人口集中的州境。
“二战”结束以来,吉隆坡、槟城、怡保、马六甲、太平、新山、芙蓉、巴生、蔴坡、安顺、居銮、关丹、巴株巴辖、昔加末、古晋、诗巫、美里、哥打基纳巴鲁、山打根、丹南等城镇仍是华人社团集中成立的城镇。这同样与华人人口的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在马来西亚,华人在各地城镇人口中占据较大比例。这一特点尤其在大部分华人居住的马来半岛更为明显。在西马,许多城镇的产生及其发展与华人密不可分。1980年,西马全部 60个市镇中,有 33个市镇的华人人口超过其总人口的半数,9个甚至超过 78%。通过下表,我们可以了解西马华人人口分布,从而更直观理解华人社团集中分布于上述城镇的原因。
表6 1921—1980年西马主要市镇华人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表56
(续上表)
再从各帮华人社团的具体分布,可以看出各帮人口分布的不同地域特色。根据马来西亚政府 1970年人口调查统计结果,全马 3 555 879名华人中,福建人1 122 739,客家人 862 005,广府人 659 005,潮州人 421 998,海南人 152 790,福州人 147 689,广西人 77 577。57而当时全马的各帮华人中,闽南籍的在雪兰莪、柔佛、槟榔屿三州占优势; 雪兰莪、霹雳两州客家人最多; 上述两州广府人也占据优势地位; 在槟榔屿,潮州人分布多于其他各地; 海南人在雪兰莪、柔佛、丁加奴最多; 福州人在砂拉越和霹雳两州人数最多,诗巫有 “新福州”之称,实兆远的福州人也很多,因而诗巫、实兆远的福州华人社团组织比较多; 马来西亚的广西籍华人,早期大多居于霹雳的和丰、玲珑、宜力,不少也居于彭亨的文冬、劳勿、文德甲、关丹等,一小部分住于柔佛州、森美兰州等地(参见下表) 。所以,广西籍华人的社团组织,尤其是地缘会馆,多见于上述各地。
表7 马来西亚各区广西华人人口简表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