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策略秀(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列锦:琴剑茅台酒,诗书冻顶茶

琴剑茅台酒,诗书冻顶茶。

这是台湾学者沈谦教授自题书室聊以自娱的联语,它由亮轩题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盹谷联语“岁月端溪砚,诗书冻顶茶”改写而来。“张晓风在天母山上的樱谷,购置了一间小屋,取名‘盹谷’,除了自家人偶尔去‘打个盹儿’之外,经常招待朋友。房子不大,却很迷人,还有许多可爱的小玩艺儿,烧水的是外表陶制的灶形电炉,泡茶的是艺术家的手拉胚,窗前挂的是从象脖子上解下来的木制风铃,床头桌上,有各种奇石,还有席慕容的画,楚戈、亮轩的字……”“亮轩的对联,与屋里的情境与气氛,正相契合。”[14]不管是亮轩题张晓风“盹谷”小屋的对联“岁月端溪砚,诗书冻顶茶”,还是沈谦改亮轩对联而成的“琴剑茅台酒,诗书冻顶茶”的联语,都是各由三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两个句子,没有任何动词或其他词绾合,不符合汉语句子构成的规律,但却读之令人拍案叫好。这是何故?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一种叫做“列锦”的语言表达策略。

所谓“列锦”,就是一种“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词组,组合成一种多列项的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15]的语言表达策略。这种表达策略的运用,就像电影“蒙太奇”一样,每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呈现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景象,形象性特别强,而且众景象所组合的大景象则因接受者不同而变幻无穷,给人以无限的欣赏美感。上述亮轩题张晓风“盹谷”小屋的联语,名词“岁月”与“端溪砚”之间,名词“诗书”与“冻顶茶”之间都没有任何动词绾合,它们之间语法上或逻辑上的联系都没有明显地标示出来,每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都是一幅景象,由各幅景象组合的景象则更是意象无穷,让人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咀嚼到无穷的意味。如果按平常的语法和逻辑规范来表达,说成:“岁月消磨了端溪砚,看诗书喝着冻顶茶”,语尽意尽,形象感也不强。而“岁月端溪砚,诗书冻顶茶”,荡开语法和逻辑的规约,直接以画面呈示,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盹谷”小屋之雅和作为屋主的女作家张晓风的优雅,令人神往。而沈谦自题聊以自娱的联语“琴剑茅台酒,诗书冻顶茶”,由于改“岁月”为“琴剑”,改“端溪砚”为“茅台酒”,既能形象地见出沈谦教授书室不同于女作家张晓风小屋的风格,更能形象地呈现沈谦教授沉静之中见潇洒,儒雅之中有豪放的真性情,让人企慕不已。同时,从对偶的角度看,“茅台酒”对“冻顶茶”,一烈,一淡;一阳刚,一沉静;一大陆名酒,一台湾名茶,真是妙趣天成。所以说,沈谦教授的这一改,堪称点铁成金。如果沈谦教授的联语换成平常的表达,便是“弄琴剑喝茅台酒,看诗书喝冻顶茶”,虽然也是雅事,但读起来没有感觉,既无多少形象感,也无多少机趣情味。可见,列锦表达策略的运用作用确非一般的表达可比。

说到沈谦教授联语之妙,我们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元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子说尽了游子天涯飘零的凄凉之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名词所构成的三个句子,每一句都只是三个名词并置,各名词之间无任何动词或其他词从语法上或逻辑上将其绾合,但却如电影“蒙太奇”一样,每个名词即是一个景象镜头,而众镜头的组合,即成就了一幅旷古未有的凄凉画面:黄昏时,荒郊外,枯藤缠老树,乌鸦绕树三匝,凄厉的叫声令人顿起无限的凄凉之感;一位游子骑着一匹瘦马正走在西风紧吹的古道之上。真是无限凄凉意,尽在此画中。其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都非任何其他表达策略可比,堪称写景抒情的绝妙好辞,“千载谁堪伯仲间”?

列锦表达策略的运用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是否能运用得好,关键在于运用者的功力,即想象力与逻辑思考力,几个名词的并置表面上看是漫不经心,实则有深刻的逻辑联系在其中,结构上不合语法规约,内涵却深刻隽永,妙趣横生。因此,我们要学习运用列锦表达策略,应该深刻体悟上述要点,切不可学其皮毛,仅仅将一些名词简单地堆砌在一起,抽去各名词间的动词或其他词语就算完事。若此,就会适得其反,结果是不仅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还会文理不通。


[1] 沈谦:《林语堂与萧伯纳——看文人的妙语生花》,台湾九歌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2] 沈谦:《修辞学》,台湾空中大学1996年版,第2页。

[3]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460页。

[4] 沈谦:《修辞学》,台湾空中大学1996年版,第20页。

[5] 沈谦:《林语堂与萧伯纳——看文人的妙语生花》,台湾九歌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9页。

[6] 沈谦:《林语堂与萧伯纳——看文人的妙语生花》,台湾九歌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7] 汪国胜等编:《汉语辞格大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页。

[8] 汪国胜等编:《汉语辞格大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9] 汪国胜等编:《汉语辞格大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10]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52页。

[11] 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7页。

[12] 沈谦:《修辞学》,台湾空中大学1996年版,第205页。

[1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125页。

[14] 沈谦:《修辞学》,台湾空中大学1996年版,第463页。

[15]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