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社会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现代化程度相关联。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越突出。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比过去更频繁。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当今人类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有效生存质量的第二位原因,而精神疾病(主要是抑郁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四大杀手。美国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受到心理异常的影响。[1]据各种报道,目前中国社会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社会适应不良造成的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从现代社会的结构看,这一趋势难以改变。丹尼尔·贝尔分析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构成,其中,经济领域遵循效益原则,其背后是快乐原则,以快乐原则为动力调动人的需求。而政治领域是平等原则,文化领域是自我表达原则。它们有各自的运行原则,这些原则并不契合,而是分离的甚至是冲突的,这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分裂和焦虑,也带来了现代社会信仰的丧失、深深的精神焦虑、心灵家园的失落等问题。[2]
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迫切需要应对的问题。这需要文化建设、医学、心理学、教育等领域共同努力来解决。其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就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科学。早在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就指出:“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或者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又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所说的现象就是我们称之为情感、欲望、认知、推理、决定等一类的东西。”[3]现在一般理解为: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科学。
心理治疗是心理学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心理学原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矛盾冲突所带来的烦恼以及疾病,从而帮助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体来看,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语言等符合交流的手段来改善人的心理状况与适应不良的方法,其目的是解除人的身心痛苦和促使人格健全发展。
现代心理治疗源于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技术。目前,世界上心理治疗种类繁多,但大致都从属于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等几大西方主流心理治疗。[4]
但是,因为心理治疗除了处理人类普遍的、符合一般心理学规律的现象外,还必须考虑更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明显差异,西方心理治疗技术在中国推广遇到较大的阻力。任何治疗都是以文化为背景的,都是与文化有关系的。因此,在中国开展心理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能不思考中国文化的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
中国文化主体由儒、释、道构成,其中主流是儒家文化。关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太多的论述,如张岱年指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关于《周易》的作者是谁虽无定论,但是其包含着孔子和儒家思想当无问题,它对中国的知识阶层产生过深远的思想影响。“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儒家思想中提倡对学问、对事物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是一致的。中国人长久以来奉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中国人在自我奋斗的过程中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胸怀包含万物,对待事物有兼容并蓄的胸襟,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协调人际关系和事物发展的道德法则。“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体两面:一方面,要求自己对人生具有敬业进取、克服困难、不断向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朋友、对待外界要有宽容、爱物的精神。
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也有“乐天知命”、“顺其自然”、“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传统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仿佛反映了消极的不思进取的心态,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态度使普通民众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因素或者无法跨域的障碍时,得到心灵的慰藉,缓解因过强的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人们能够接受现实,调整心态应对问题。两方面的思想意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相通,且在当今的现代生活中还在起着一定的作用。
2.中医理论与心理治疗
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整体的辩证思维方式下展开的。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理论观念,可以说完全一致。[5]
中医认识到心理因素尤其是不良的情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情与情之间也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中医创造性地提出了致病的三种机制:第一,情志通过破坏人的阴阳平衡,导致气机运行异常而产生身心疾病;第二,情志通过影响心脏的正常变化导致其他脏腑病变;第三,情志通过影响脏腑的正常变化导致身心疾病的产生。[6]
中医的心理治疗,在使用方法上大致有这样三种:第一种,中医情志疗法,就是通过情绪手段来治疗患者的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第二种,中医认知疗法,即通过各种措施来改变患者的认知,以克服由原有不正确认知带来的错误情绪体验或错误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第三种,中医行为疗法,即通过行为矫正等措施来帮助患者消除某种不恰当的行为方式或建立起某种恰当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治愈患者疾病的方法。
古代的中医心理治疗思想有一定的优点和不足。首先,它含有辩证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为鲜明的文化特征,易于为共同文化圈最重的患者所接受。其次,这些疗法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思想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医学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具有科学性的心理治疗体系,也没有心理治疗的概念,对心理的调节只是医学的附属,是行医的辅助手段,并没有从医学模式中独立出来,所有的只是一些模糊的思想理念,缺乏科学性和普遍实践性。与现代西方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相比,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缺乏充足的历时性研究和科学的方法论,没有准确揭示心理治疗内在的原理与机制。此外,它没有从理论上加以系统地概括与总结,而只有一些散见在医典医案中的个案记录。
就学科意义看,中国古代甚至直到近代都未曾概括出具有现代医学意义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但这并不说明在中国没有解除心理困惑和疑难的方法。人们创造和运用各种方法来排除心理上的困惑,应付情绪上的挫折或决定重大事件,譬如问神、占卜、释梦等。广义地说,这种社会上想办法解除心理上的困惑及稳定情绪的方法,可以看成是民俗性的心理辅导或本土心理治疗方法。[7]当然,这些行为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科学相去甚远。但是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
现代人已经开始对中医学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相信在这一领域将会概括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