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中西文明的交汇之地,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在这里多元并存,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复调文化景观。新疆的历史演进和区域文化发展,见证了新疆各民族文学艺术的对话与融合。从历史的维度上说,新疆各民族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且有些文学作品如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辞典》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诗学思想,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的层面上说,新疆当代文学经历了一段辉煌历程,堪称中国西部文学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新疆当代文学创作不仅是本土多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果,也显著地呈现出中外文化对话的特质,比如维吾尔族作家穆罕默德·巴格拉西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买买提明·吾守尔小说里的幽默风格受到果戈理的影响,中国哈萨克现当代文学受到的俄苏文学影响更是清晰可循。较之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创作的发展现状,新疆的文艺批评显然要滞后得多,虽然也产生过几位在国内具备较大影响的批评家,却未能形成与文学创作相称的批评群体,存在批评方法单一、理论话语陈旧、批评的自觉意识欠缺等问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伴随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传媒的勃兴,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学日趋边缘化,大众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异军突起,以影视为主要表征形式的视觉文化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的核心位置。文化概念的外延急剧扩张,日常生活的文化地形图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与重构,社会文化转型促使文艺批评必须及时回应批评对象的变化,进而转换批评模式与理论话语,真正实现文艺批评的“在地性”与“介入性”。作为一种思想话语资源,或曰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以其跨学科、当代性、政治性、实践性、自反性的学术品格,以及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尤其是影视产业)、身份认同、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的直面与深入研究,迅速成为思想学术的前沿阵地,也由此成为中国文艺理论界应对当代文化问题的有效阐释工具,为当代审美文化、文化政策、文化创意产业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新颖的观照视角和理论资源。新疆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也呈现出上述趋势,近年来非虚构文学备受瞩目,少数民族题材和兵团屯垦题材影视剧形成集群效应,成为建构新疆区域形象、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传播富有现代意识的新疆精神的重要载体。
鉴于此,新疆的文艺理论和比较文学界有责任及时作出回应,充分挖掘各种文化样式的审美意蕴和深层内涵,注重新疆各民族的文学交流与文化互动,紧紧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历史契机,视域关涉中亚文学文化关系、新疆少数民族题材和屯垦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发行、受众分析和文化批评,争取摸索出一条既具有新疆本土特色,又能跟得上国际国内潮流的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之路,为新疆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2012年12月,我们在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挂牌成立“新疆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本中心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借鉴外来先进经验,立足新疆本土的历史情境与文化发展现状,在确保新疆的文艺批评与外界接轨的同时,突显新疆的地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特色。本中心的科研方向包括:①进一步梳理新疆少数民族古典文论思想,深入探析波斯诗学与维吾尔古典诗学之间的关联,传承西域文化,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研究新疆各民族文学和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 ②开展中亚国家文学作品的互译、作家和作品的相互介绍、文学交流史研究; ③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此指导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的批评实践,营造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和繁荣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创作; ④关注当代文化现象和新生文化因子,积极倡导文艺介入现实生活,及时更新批评理念和话语资源,既注重文艺理论的批评功能,也积极发掘文艺批评的建构潜能,关注文化政策与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极富活力的文化软实力,为发展区域经济和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服务。
四年来,本中心先后三次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其中2014年主办的“文化记忆、历史书写与民族叙事”学术研讨会专门开辟“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50周年暨纪念斯图亚特·霍尔”专场,该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也是国内迄今唯一一次相关主题的专题研讨,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除此以外,本中心在2016年开启了两套丛书计划,一是“新疆大学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一是“口述新疆丛书”。
“新疆大学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旨在紧密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历史语境,积极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放眼国内乃至全球文艺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热点议题的同时,注重对本土多民族文学史实和文化个案展开深入阐释。作为该丛书的第一本,《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家美学家专题研究》尝试结合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以思想史、文化史的发展为基本脉络,以中国新时期以来在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领域做出显著贡献的著名学者为研究对象,引入中国当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论争,旨在厘清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文化研究及美学思潮的基本问题。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包括:①深入总结重要理论家的学术贡献,寄望以理论家专题研究的路径,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学术史。本书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包括乐黛云、钱中文、杨义、童庆炳、曾繁仁、顾祖钊、汪晖、叶舒宪、戴锦华、周宪、陶东风、董学文、饶芃子、赵毅衡、申丹、朱立元、赵宪章、王晓明、王一川、王岳川、刘再复、南帆、鲁枢元、吴炫、冯宪光、余虹、耿占春、姚文放、徐岱、黄卓越、李春青、汪民安、金惠敏、周启超、殷国明等著名学者;②本书收录的论文作者均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学者,他们在相关领域有着较深厚的积累,视野开阔敏锐,问题意识鲜明,能够恰到好处地将学术思想述评与社会现实关注的面向结合起来,行文中保持一种质询与批判的张力,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应景式”批评写作判然而别;③本书特别注重思想交锋与文化论争,自觉突破任何形式的学术话语霸权,将文艺理论及美学界的重要论争交叉互现,拒绝任何简单粗暴的结论,力求还原丰富的思想文化面向; ④注重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良好结合,每位学者专论均附加一个“学者小传”,为读者提供更加充分的背景信息。
笔者曾多次指出:在后冷战年代,西北边疆突破了“中心/边缘”的传统文化地理格局,成为非传统安全视域下地缘政治版图的核心场域,边疆叙事显影为核心议题。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我们愿意站出来发表真诚的声音,也盼请大家关注这些“边疆的目光”!
邹赞
2016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