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欧杂志》上张竞生的文章
《旅欧杂志》民国五年 (1916) 第 1 卷第 9 期目录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设立了一个稽勋局,抚恤和奖励对辛亥革命有功之人。其中一项,就是全额资送有功和有为的青年出国留学,第一批共 25 人,张竞生被列为这批人之首,于 1912 年 10 月启程前往法国里昂大学留学,直至1920 年始学成回国。
正是在 1912 年,蔡元培与李石曾、吴稚晖等人组织留学俭学会,推动国人赴法留学。1915 年,时在法国的蔡元培又与李石曾发起勤工俭学会。1916 年 3月,蔡元培等与法国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欧乐等发起组织了华法教育会,蔡元培和欧乐分别担任中方和法方的会长。该会成立后,同年创办了 《旅欧杂志》半月刊,“以交换旅欧同人之智识,及传布西方文化于国内为宗旨”(该刊 《简章》第二条) 。《旅欧杂志》共出版了27 期。因为蔡元培等人回国,遂于1918 年3 月停刊。1928 年 9 月曾改为双月刊出版,卷期另算,但只出了两期又再次停刊。
华法教育会和 《旅欧杂志》在旅法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当时正在法国留学的张竞生,也在 《旅欧杂志》上发表了六篇文章,这是现在能见到的张竞生比较早的一组文章,其中三篇是哲学研究 《空间研究法》及 《空间研究法附篇》、《空间研究法附篇》 (续) ;1两篇是纪事 《女权发达》和 《死后问题》;2一篇则是 《上蔡元培先生书并附呈教育部书》3。
《空间研究法》是张竞生研究哲学的心得。他认为,哲学上探讨空间和时间问题,唯物派和唯心派都有缺陷。他提出了四条学说:第一说,“世界仅有空间而无时间”; 第二说,“时间不过空间运动时一形容词,非有实物也”; 第三说,“吾人不能独认空间之存在,又当兼认时间者,因为便于计算语言做事等,非时间实际之存在也”; 第四说,“哲学及科学研究法,仅事空间,无庸时间”。在提出这四条哲学理论之后,他又假设种种疑难,对这个问题反复深入讨论。这就是他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姑且不论其理论是否成立,无论如何,这是他研究哲学的一家之言。
《女权发达》是一则短述评。张竞生注意到当时欧美各国妇女进入政界、警界的现象,语气之中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又认为,虽然从胎儿发育到大脑的解剖都证明男女智力不存在差异,但妇女有月经的生理现象。所以,张竞生提出,妇女进入社会工作,最好要在 45 岁以后。因为妇女到了这个年龄经验丰富,而“其天然事已消灭,或就消灭”(意思是进入绝经期) ,而且这个年龄“私用感情少,家政有儿女代理”,所以比较合适,“如此为美”。从这里可以看出张竞生一生对于妇女矛盾、复杂思想的某些端倪。
《死后问题》本是巴黎大学教授侣东德在 《哲学月报》上的一篇文章,大旨是说人死后精神即消亡,类似于我国东汉时期王充 《论衡》的神灭论。他是从化学原理上证明这一理论。张竞生对此大加赞赏,指出国人相信灵魂之说,“其情可怜,而其愚也可悲”,劝诫国人不要再相信这类自欺欺人之说。
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张竞生的 《上蔡元培先生书并附呈教育部书》,这篇文章其实包括两部分:一是他致蔡元培的信,一是他呈给当时教育部的建议书。
他在 《上蔡元培先生书》中写道:
孑民先生道鉴:敬启者,先生以哲学名家,长大学。大学之兴也有日矣。此灌输哲学于吾国之秋也。某不揣愚陋,辄草一稿,呈教育部,言其方略,今附上。内言所拟课程,其主要目的,则在沟通哲学及科学为一途,思想与实行同一向。又言苟哲学专校费巨,而大学专科师范学校及中学校师乏,未能一时举办,然在大学校内附设哲学专科,则为事不容缓。盖附设费省,仅重聘数教习,即足开坛。而学生毕业后,或再入哲学专校,或出为诸校之师,此举关系前途非浅,云云。未审尊见何似? 若有万一可采,于先生所长之大学校,为之先倡 (某前在此大学,未立此科,今以尚未设立为言) ,实为学术之光也。引领燕云,驰慕无似。肃此。敬候大安!
张竞生这封信没有具体日期,蔡元培是在 1916 年 12 月 26 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的,张竞生应该是在得知消息之后给蔡元培写这封信的。4信中希望蔡元培在北大设立“哲学专科”,认为这是“事不容缓”的。但实际上,北大哲学系成立于 1912 年 (当时称为哲学门) ,那一年张竞生远赴法国,所以不知道。其实他自己也不肯定,所以特别说明是他在北大 (京师大学堂) 读书时未有哲学专科,所以“以尚未设立为言”。笔者没找到蔡元培的回信,但后来蔡元培聘请张竞生为北大哲学系教授,或多或少跟这封信有关系。
此信之后是张竞生给教育部的呈文,建议设立哲学专校,以及在各级学校设立哲学专业和开展哲学课程等建议:
为请设哲学专校与哲学专科于各大学校内,及普通哲学于各大学预科师范学校,并普通哲学演讲于中学校事。
窃维思想为事实之母。哲学者,即求如何而能善于思想之道也。希腊盛时,斯学昌明,故其文物,灿然可观。罗马尚武,废置不讲。遂致欧洲中叶,沦于兼并之风,几等于蛮夷之列。降及近代,哲人复起。继古研新,以成今日之文化。由是观之,世事隆替,全关斯学之兴废,彰彰可证。吾国此道,伏羲而后,世有所明,但未能扩而大之耳。扩大之术,此生 (张竞生) 之所以欲披陈之也。
古今来中西以哲学名者数千人,其大名鼎鼎者亦有数百。曰唯心派者,曰唯物派者,其学说虽互有短长,但其理论精密莫外。自法哲孔德A Comte 有哲 学 实 证派 之倡,遂 合 哲 学 与 科 学 为 一 途,迨 美 儒忍 思James 有哲学实行派之说,竟使思想与实行同一鹄,哲学界于兹又增一异彩。诚能于诸派中,集其长而去其短,取唯心派之微妙,唯物派之实着,使哲学与科学同时并进,思想与实行双方用功,生 (张竞生) 所谓扩大之道,即在是矣。
若其进行方法,则设哲学专校,以养成博学之士,而预为师资。于大学校内立哲学专科,以养成宏通之才,备为世用。各大学预科及各师范学校,则设哲学普通科,每星期数课,以造就善于思想之人,使其后来无论习何科学,及任何职业,措施无不得宜。于中学校,则兼设普通哲学讲演,每星期二三次行之。以浚发少年之心思。苟哲学专校费巨,而大学预科师范学校及中学校师乏,未能一时举办。然在大学校内,附设哲学专科,则为事不容缓。盖附设费省,仅重聘数教习,即足开坛。而学生毕业后,或再入哲学专科,或出为诸校之师,此举关系前程非浅。
至生 (张竞生) 所拟课程,与欧美诸大学校哲学科,有不相同者。其主要目的,则在沟通哲学与科学为一途,思想与实行同一向。故分门为七:(一) 论理学,(二) 哲理之算学、机械学、天文学,(三) 哲理之化学、物理学,(四) 哲理之生物学、生理心理学, (五) 哲学之地理历史学、社会学, (六) 中西哲学史之关于人伦道德宗教及科学者,(七) 哲学之美术学及体育学是也。哲学专校,其课程特别高深,并附设机械、天文、化学、物理、生理、心理诸学试验室。大学校内之哲学专科,其课程比哲学专校稍次。大学预科及普通师范学校,则为普通哲学之教授,中学校之课程,又比大学预科及师范学校者为次。
此其概略也,聊以献其管见而已。若夫审详之道,想大部定必有良划嘉猷。总之,凡吾国人苟从中学校而上出身者,能均具有哲理之科学智识,则吾国之文化,从兹可方驾欧美而无愧矣。此念虽奢,但此希望不可无。且其事甚平易可行也。伏希钧座察核施行,以光学术,毋任彷徨待命之至。
这个呈文还是清代时期,臣民给朝廷和皇帝的条文的格式,言词也甚谦卑,与后来常见的张竞生的为人风格和文风颇不相似,很有意思。而张竞生呼吁普遍开设哲学课程,以及“沟通哲学与科学为一途,思想与实行同一向”的提法,都是值得重视的思想。
1①分别刊于 《旅欧杂志》1916 年第 1 卷第 3、7、8 期。
2 ②署名竞生,均刊于 《旅欧杂志》1916 年第 1 卷第 7 期。
3 ③刊于 《旅欧杂志》1916 年第 1 卷第 9 期。
4 ① 刊载此信的 《旅欧杂志》第 1 卷第 9 期出版于民国五年 (1926) 12 月 15 日,早于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期,也许是张竞生提早得知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消息,才给他写了这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