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在端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遮颜过市 伏贼也无奈

话说包拯到达端州境地那一天,州县之中的大小官员和百姓,迎着春暖乍寒的凛凛江风,都跑到西江边的迎恩坊码头迎接。当中有更多的人是看热闹,想看一下这个当时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天长县智破“牛舌案”的包拯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传说中的包拯,形态怪异,额头上有一道月牙,在天长县智断牛舌案,令人惊奇。包拯在天长县衙任职时,有个农民来告状,说坏人割了他家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虽然这是一宗个案,但严重影响农耕生产。包拯通过调查研究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他对原告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这牛,卖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你杀的牛,如此案就不难破了。”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于是原告回去把牛杀了。果然,有个人见原告宰杀耕牛,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警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十分惊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神算而断的第一个案件。

有人把包拯绘声绘色地渲染了一番。所以包拯升任州官,人们自然先睹为快。可是,人们在迎恩坊码头等待了一天,并不曾见到“额头上有一道月牙”的人。最后,有衙差通报,包拯已在城衙里。为此,官员感到吃惊,百姓觉得奇怪。

原来,包拯个子不高,却端庄清俊,仪表堂堂,大耳下垂,和善可亲。他下船上岸进城,与普通百姓没有别的不同,只是身穿布衣,头上多戴了一个草帽。随行若干人都是老百姓打扮,分批下船。人们只顾看官服,不看布衣,加上“破帽遮颜过闹市”的打扮,因此无人知晓。包拯就这样不扰百姓地进城了,还在城里转了半天呢。

初到端州的包拯,心情很不好,因为端州的“环境”超出了他的想象,交通不便,河汊遍布,城不像城,村野散落,人口稀少,根本无法与东京(今开封)、洛阳等繁华之地相提并论,就是和他居住过的天长县也是不可相比的。

随从包兴关切地对包拯说:“大人,我们已进入端州城,您身上穿这件布衣不像样,应该换一件官服吧。”“用得着吗?在端州没人认识我。”包拯毫不在乎地回答。这时,包拯见街边一个乡下的老婆婆在摆卖几把灯盏菜,他不知道这种野菜有什么用,便问是否可以用来充饥。老婆婆说了灯盏菜的几种用法,如灯盏菜煮肉汤,简单易做,味道不错。包拯很感兴趣,一边与老婆婆聊着,一边仔细端详灯盏菜。

这时候包拯的身后一直跟着一个贼人,潜伏在他与包兴的身后,希望趁这两个外乡人不注意的时候捞点好处。可是贼人等啊等,过了好半天,就是不见包拯站起来,还在不停地与老太婆说灯盏菜。贼人大怒,走过来说:“生灯盏菜可治红眼病。”贼人又说:“将生灯盏菜与盐水煎,待药液沸腾时将煲盖揭开,让蒸气熏蒸病眼,气无再煎再熏,连续几次。然后,将药渣与汤服下,连用两三天可愈。真笨!”说完贼人扬长而去。

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包拯更熟悉灯盏菜的用法,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包拯却成为体察民情、让百姓都钦佩的人。后人为此事写有一联:

与天下之忧同忧,该忧则忧,莫过杞人忧天;

共天下之乐同乐,该乐则乐,自有民间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