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架上绘画的观念形态
一切艺术形式的发展,都与当时的艺术创作思潮和相对应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绘画创作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艺术思想和哲学观点,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出现。画家的哲理思考与情感表达是架上绘画创作观念中最为本质的因素。
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主要的哲学流派代表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孔子的儒家哲学处于主导地位。纵观我国两千多年的绘画发展过程,无一不是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样的观念上发展起来的。一部长长的绘画史,都是从儒家哲学和与之相对应的道、释哲学两个极端展开的,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面貌。在中华民族的艺术遗产中,绘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程度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成熟。正是由于这种成熟,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排他性,特别是在技法上,由于这种成熟而导致之后的画家完全以师承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效法。在绘画的本体研究中,如透视、造型、比例和结构方面,唐代画家还做过一些探索,但缺乏纵深。自北宋以后文人画、写意画出现,开始与画院派分庭抗礼,又以诗书画相结合显示文人之所长,求诗情画意,而弃形态表象,其文学性占据上风。至明朝后此风更甚,把绘画引入功能相反的方向,不以形态动人,而用“意”、“神”取宠。到了明清改朝之时,画家中出现了黄冠野服的隐逸之士,虽然在风格上与画院派迥异,但在形式上更是重神轻形,笔墨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之后的画家,便在技法上追逐这些严密的规范,一味步前人后尘,不敢也不想跃出一步,使笔墨和作画手段、方法固死不变,一味地把前人的作品神化。尽管中国绘画的发展从某个角度来看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与绘画的表现形态、创作功能以及绘画本体渐行渐远,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处于指导地位的中国哲学思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反映在绘画创作上则使其作品呈现程式化、概念化、规范化和保守性。今天,我们面临一个崭新的时代,生活的节奏和速度乃至审美趣味,都迫切要求有所创新。用古人的笔墨来表现当今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生活,无论在创作上和欣赏上都显得不合时宜。今天人们提出的创新,正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律动和发展,使人们在艺术创作中去表现新生活与新时代的面貌,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时代精神和当代情怀,激励人们面对新生活和新时代,创作出反映时代面貌、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然而,传统的绘画观念和技法很难满足这个要求。尽管我们有着几千年积累的优秀传统和值得继承的艺术技巧,哪怕是在当时最优秀的思想与技法,毕竟也不能适应当下艺术创作的发展需求,况且有很多理论本身就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有很多前辈大师的绘画风格和审美准则,本来是他个人的经验或者自己创作时的一些想法和追求,作为一家之见,只是个人的经验、体会,个人的风格和对形式的追求,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后人要以此为坚守,不敢越雷池半步,并把它视为一种清规戒律,当然就有碍于当下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变革。像齐白石先生在总结自己的绘画经验时谈到“绘画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2]的理论,如果作为他个人的一种追求是应该肯定的(图1),但把它当成中国绘画(甚至包括油画等其他画种在内)的法则,显然有些武断。试想,如果所有的绘画之妙都必须在“似与不似之间”,去达到“不似之似”的境界,那么神形皆似的作品就一定“媚俗”?(图2)同样,抽象绘画便无容身之地了。(图3)用一个标准和一种审美趣味来衡量所有的绘画,必然会限制绘画在形式和风格上的多样发展和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
图1(上) 祖国万岁 中国画 齐白石
图2(左下) 家园NO.5 油画 孙印昌
图3(右下) 有曼陀林和节拍器的静物 油画 [法]布拉克
二
西方绘画的发展,也是以西方哲学的发展为先导的。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以一种非常理性的面貌出现,在古希腊时期,西方绘画就比较注重科学性,在这种严谨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形成了西方严谨的绘画形态和表现形式。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开始认真地研究人体结构,准确地表现形体,追求光影和色彩的变化,并注重形神兼备。随着这种方法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又出现十九世纪印象派画家这样的勇士(图4),他们同样以科学的方式入手来研究色彩并开一代先河,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短短的二三十年,色彩的理论和实践就从古典派中脱颖而出,达到了一个高峰。在绘画形态和创作题材方向,古典主义同样也受到西方封建思想和宗教的制约,有严格的主题要求,此时的绘画艺术是为封建君主和宗教服务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学说和流派,从而引导了绘画的全方位发展,出现了达达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派等众多艺术流派,在捍卫传统和锐意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今天这样多姿多彩的局面。(图5)
图4 日出·印象 油画 [法]莫奈
图5 哭泣的女人 油画 [西]毕加索
三
中国的绘画和西方绘画不同。从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图6)中可以看到,中国绘画一开始就是用浪漫主义手法(想象、概括、夸张和变形),并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六朝的张僧繇又使用了“没骨法”,完全从神似的角度来表现对象。到了隋唐,中国开始出现了像《捣练图》(图7)这样以精细的笔法和比较严谨的造型手段来进行创作的作品。时至北宋中期,由于受经院哲学的影响,画院隆盛和文人画新奇,“竹石风流各一时”。梁楷“减笔”画风的出现,使中国绘画开始走上了文学性的道路,强调笔墨和线条的表现性,同时注重意境和人文品格等,追求诗情画意。到了清初,虽有二系并进,一系“四王”创作力求摹古,一系(石涛)(图8)却反传统而为,抒发个性,强调笔墨逸情,但他们始终都没有跳出儒、道、释哲学的范围。发展到清末,中国的绘画从单纯地追求笔墨技巧,开始向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虽也出现了像郎世宁等写实画家,力图糅合中西画法形成一种新派画风,但刚刚崭露头角,便因经不起几千年强大的传统“好古”势力的重压而夭折。总之,中国绘画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支配下,重感性而轻理性,重神似而轻形似,重意境而轻实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并以这种单一的形式向纵深发展。
图6 人物龙凤图 帛画 (战国)佚名
图7 捣练图 中国画 (唐)张萱
图8 山水 中国画 (清)石涛
图9 未开化人的故事 油画 [法]高更
可以这样说,东、西方绘画史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端点起步的,这完全是由处在指导地位的哲学思想的不同所致。
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西方人广泛地接触东方哲学.绘画也开始朝东方绘画靠拢。继十九世纪印象派画家之后,创新者前赴后继,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要求在思想上追求个性解放,艺术上追求自我表现,形式上追求标新立异,一反自己传统中重理性而轻感性的弊端,并对古典绘画中严格的形体结构与焦点透视感到厌烦和反感,并从东方艺术中吸取营养。(图9)
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发展渊源的分析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东、西方绘画的观念形态是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画家哲学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因此,对于架上绘画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绘画的观念形态方面,东、西方虽然起点不同,但殊途同归,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对艺术形式、表现手段、创作思想、情感表达及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都在相互学习、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走进一个全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