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Frosh和Gallopoulos在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首次正式提出“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近二十年来,许多来自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都对该学科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该学科的内涵和理论架构,同时关注该学科在工业或产业以及城市或社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在实践方面,还有许多市场自发形成的案例(如丹麦的卡伦堡产业生态园),反映出世界各国的产业或工业界其实一直存在着产业生态的朴素概念及其应用,只是应用范围小,且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该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学科交叉和理论上不断深化的趋势,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中开始出现定量理论模型,表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近十年来,产业生态学在我国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发展前景,或从应用的角度针对典型的产业园区进行案例研究,或从系统论、协同论、生态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另一些学者则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学科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石,它的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提出的发展方式转变、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利用自身文理兼修、多产业工作经验丰富和学术视野国际化的优势,选择区域产业生态网络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高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热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交叉学科研究。区域产业生态网络研究属于产业生态学的学术研究前沿,在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国内已有学者出版了从网络理论的角度对区域产业生态网络进行研究的专著,但缺少像本书这样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该领域研究的专著。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作者对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计量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以基于人力资本损耗进行环境价值计量的方法为例,对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计量方法学及其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了环境污染、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这为本书后续章节中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学模型和理论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
(2)作者利用自身兼具理工科和经济学复合型学术背景的基础,应用热力学对区域产业生态网络形成的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性研究,对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经济热力学模型和诠释,对于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法和路径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作者分别从社会福利和厂商决策行为的角度建立了区域产业生态网络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并随后提出了网络绩效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区域产业生态网络后续的量化研究或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4)在上述理论、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城乡产业一体化、区域产业布局、旅游产业集聚、县域产业生态经济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应用研究。
(5)作者最后提出了构建区域产业生态网络的方法学。
综上,本书以崭新的经济学视角,对区域产业生态网络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产业生态学以及区域产业生态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