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修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礼义仁廉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注释】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币厚,指丰厚的金钱财物。言甘,说得好听的话、讨好献媚的话。畏,怕。“……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丰厚的钱财与甜言蜜语,是古人很怕的东西。此言金钱与阿谀奉承之语是清廉为官的大敌,意在警醒为官者防止此二者对自己道德防线的侵蚀。

不求不争于民,而民知逊;不求不贪于民,而民知廉。

【注释】出自宋·杨万里《见执政书》。求,索要。民,老百姓。逊,谦让、恭顺。廉,廉洁。

【译文/点评】统治者不与老百姓争抢利益,那么老百姓就会懂得谦让;统治者不向老百姓贪婪地索要,那么老百姓就会知道廉洁。此言谦让、廉洁的民风是要统治者自己以身作则、表率于先才能形成。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里仁》。仁,指有仁慈之心、仁爱。约,指节俭。

【译文/点评】没有仁慈之心的人,不能久安于俭约生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安贫乐道的心态而知足常乐。此言节俭与知足常乐也是“仁”的内容之一。

不学礼,无以立。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季氏》。立,立身。

【译文/点评】不学习礼,就无法处世立身。此言学礼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礼的作用在于确定行为规范,因此学习礼,也就是学习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

不以利禄为意,而以仁厚为心。

【注释】出自宋·苏轼《谢监司荐举启》。

【译文/点评】此言正人君子的做人标准:胸中常怀仁厚之念,从政不为升官发财。

不义不暱,厚将崩。

【注释】出自先秦《左传·隐公元年》记郑庄公语。暱(nì),亲近、亲昵。厚,指势力强大。

【译文/点评】行事不义,民众便不会亲近他,势力雄厚而没有凝聚力,必然会崩溃。此言意在强调道义在手才有凝聚力,才能最终胜利。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注释】出自先秦《左传·昭公元年》。其,他的。毙,因病或伤而倒下,此指灭亡、垮台。必,一定。速,快。

【译文/点评】以不义之举而强大,他的灭亡垮台一定会很快到来。此言是从反面强调行仁义才能保证长治久安的道理。

不由礼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不能久。

【注释】出自唐·杨炯《公狱辩》。不由礼,不符合礼的规定。也,句中语气助词,帮助停顿。

【译文/点评】不符合礼的事不是不能推行,而是推行了也不能持久。此言只有符合礼的规定,事情才能做得名正言顺,且能持久进行下去。

不在顺逆,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

【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梁传》。在,在于。断,判断。道,道义。

【译文/点评】不在乎其言行是顺从还是违逆,只要符合义的标准就行;不在乎其情感上是恨是爱,只要其所作所为符合道就行。此言道义是衡量一个人的言行是否恰当的唯一标准。

草木无大小,必待春而后生;人待义而后成。

【注释】出自先秦《尸子》卷下。无,无论。必,一定、必定。

【译文/点评】草木无论大小,一定要等到春天才会萌生;人无论地位高低,都要靠学习“义”、依据“义”才能成人。此以草木为喻,说明人的成长与“义”的教化关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公孙丑上》。恻隐,同情、怜悯。端,开始。“……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同情心是仁爱的开始,羞耻心是义的开始,谦让心是礼的开始,是非心是智的开始。此言一个人要实践“仁义礼智”,就应该从富有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等最基本的人性与良知开始修炼。

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注释】出自宋·苏轼《子思论》。恻隐,同情、怜悯。不止于,不局限于。羞恶,指羞耻之心。

【译文/点评】有同情之心足可以修炼到“仁”的境界,但仁不局限于有同情之心;有羞耻之心足可以修炼到“义”的境界,但义不局限于有羞耻之心。此言有同情心与羞耻心只是达到仁与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意在鼓励人们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

乘理虽死而不亡,违义虽生而非存。

【注释】出自汉·赵壹《刺世疾邪赋》。乘,追逐。虽,即使。非,不。

【译文/点评】追求真理,即使死了也精神不灭;违背道义,即使活着也像死了一样。此言意在勉励人们为了真理、道义而奋斗。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注释】出自先秦《荀子·子道》。从,服从、顺从。道,指真理、道义。

【译文/点评】服从真理而不服从君主,服从道义而不服从父命。此言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此言与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义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

【注释】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者,(的)人。修治,平定、安定。

【译文/点评】有大仁德的人安定天下,有大恶的人扰乱天下。这是小说中的贾雨村之言,倒也算得上是至理名言。因为能使天下安定,就能使生灵免于涂炭,就能促进生产发展、社会进步,这是造福于天下;而扰乱天下,势必使人民遭殃,生产破坏、社会退步,罪恶之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当,面对。仁,指仁德之事。让,谦让。师,老师。

【译文/点评】面对仁德之事,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这是孔子鼓励学生要勇于为仁行仁的话。成语“当仁不让”即源于此。其意是说,面对应做之事要勇于承担而不推诿。这是一种好的品德,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应当如此。

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

【注释】出自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译文/点评】此以“地利”与“人和”、“武力”与“文德”的对比,阐明了实行仁政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多行不礼,必自及也。

【注释】出自先秦《左传·襄公四年》。必,一定。及,危及。也,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多做不合礼的事,最终一定会危及自己,自食恶果的。此言意在劝人应遵守“礼”的规范。

多行不义必自毙。

【注释】出自先秦《左传·隐公元年》记郑庄公语。必,一定。毙,因病或伤而倒下,引申为死。

【译文/点评】不义的事做多了一定会自食恶果而灭亡。此言意在劝人多行仁义,不要违背道义。

恶绝于心,仁形于色。

【注释】出自唐·韩愈《郓州溪堂诗》。恶,作恶的念头。形,表现、流露。

【译文/点评】只有从心底根除作恶的念头,仁爱才能自然地流露于外。此言“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只有克制了“恶”,才能有“仁”的萌生。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注释】出自先秦《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凡,大凡、凡是。之所以,“……的原因”。“……者……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以,因为。

【译文/点评】大凡人类比禽兽高贵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有一套礼仪制度。此言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其意是强调为人遵守礼仪制度的重要性。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颜渊》。非礼,不符合礼。勿,不要。动,行动、做。

【译文/点评】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不要做。这是孔子关于君子行为规范的名言,强调一切以“礼”为依归、为准绳。这话的提出是为了恢复他心中的周公礼法的目标,现在当然不适用。不过,如果我们将“礼”看成一种抽象的社会行动规范,那么,这话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一个社会只有人人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行动,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万章上》。非,不。也,句中语气词。介,同“芥”,小草,引申比喻为微不足道。与,给予。诸,之于。

【译文/点评】不符合道义的,一点也不给予别人,一点也不取之于他人。此言财物的取与舍都要以是否符合道义为依据。

夫礼,禁乱之所由生也,犹防水之所自来也。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经解》。夫,句首发语词,无义。“……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犹,像。防,堤防。

【译文/点评】礼是用以禁止混乱产生的,就好比堤坝用以阻止水的冲击一样。此以筑堤防水作比,说明制礼在规范人们行为、防患于未然方面的作用。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雍也》。夫,发语词,无义。仁者,仁德的人。欲,想。立,立身、成事立业。后一个“立”是“使……立”的意思。达,通达、顺达、发达。后一个“达”是“使……达”之意。

【译文/点评】仁德之人,自己想成事立身,也让别人成事立身;自己想人生顺达,也让别人事业顺达。这是孔子对“仁者”所提出的道德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立场上替别人着想的雅量与胸怀。这是一种非常高的道德修养,今天我们虽然不一定要做“仁者”,但这种胸襟与雅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还是应该坚持的。不然,不仅不能立身处世,就是做人也有问题。

富贵之多罪,不如贫贱之履道。

【注释】出自晋·葛洪《抱朴子·广譬》。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履,履行、实行。

【译文/点评】富贵而多罪,不如贫贱而践行道义。此言意在强调人应当安贫乐道。

刚、毅、木、讷,近仁。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路》。刚,刚强。毅,果断。木,质朴。讷(nè),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此指语言谨慎。近,接近。

【译文/点评】刚强不屈、果决坚毅、质朴诚实、言语谨慎,做到这四条就差不多接近“仁”了。意谓不多说而坚定刚毅地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做,这才是“仁”的表现。强调的是多做少说的做人原则。

公生明,廉生威。

【注释】出自明·贞庵主人《官箴碑》。

【译文/点评】公正就会明察,清廉就会有威信。此言做官坚守了“公”、“廉”两条基本原则,没有被人拿住的把柄,没有愧疚在内心,自然眼明心亮、明察秋毫,自然堂堂正正、不怒自威。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泰伯》。恭,恭敬。则,就。劳,疲劳。慎,谨慎。葸(xǐ),畏缩、胆怯。勇,刚勇。直,率直、直率。绞,指说话尖刻、刻薄。

【译文/点评】不知礼仪,而只知一味态度恭敬,就会很累;不知礼仪,只知处处谨慎,就会让人做事说话缩手缩脚;不知礼仪,而只知逞勇好强,看似敢作敢为,实则会把事情搞砸;不知礼仪,只知心直口快,心里怎么想,嘴里怎么说,势必会说话刻薄而伤害他人。这是孔子论述“礼”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认为掌握了“礼”,就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游刃有余,行为不会越出规范。否则,便会手忙脚乱,弄得筋疲力尽,还得不到好的结果。这层意思,用一句古语概括,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

【注释】出自先秦《荀子·非十二子》。贵,尊重。贤,指贤者。“……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贱,鄙视、不重视、看不起。不肖,指道德不好的人。亦,也。

【译文/点评】尊重贤能的人,是“仁”的表现,鄙视道德不好的人,也是“仁”的表现。此言“仁”正反两个方面的标准。

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

【注释】出自先秦《春秋榖梁传·隐公元年》。贵,“以……为贵”、推崇。惠,指小恩小惠。道,指真理、道义。邪,邪道。

【译文/点评】推崇道义而不只看重小恩小惠,相信真理而拒绝邪道。此言意在强调治国安邦应重视“义”、“道”,从大处着眼。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中庸》。近乎,接近于。知(第一个),通“智”。

【译文/点评】喜爱学习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此言意在强调君子修身要从“好学”、“力行”、“知耻”做起。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注释】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燕策三》引谚语。厚者,厚道的人。毁,诋毁。以,来。自益,有益于自己。也,句中语气助词,帮助停顿。要(yāo),求取。

【译文/点评】厚道的人不诋毁别人而有益于自己,仁爱的人不危害他人而求取虚名。此言意在强调做人当以仁厚为原则,不可损人利己。

兼相爱,交相利。

【注释】出自先秦《墨子·兼爱下》。兼,并。交,互。

【译文/点评】此言人类应当相爱、互利。这是墨子“兼爱”的政治主张。

见礼而知俗,闻乐而知政。

【注释】出自宋·苏轼《试馆职策题三首》。

【译文/点评】看到一国的礼仪制度就知道其社会习俗,听到一国的音乐曲调就知道其国政的治乱了。此言礼乐是一个国家社会习俗及治乱的标志和“晴雨表”。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宪问》。授命,献出生命。要,相约,订约。亦,也。成人,即全人,完美无缺的人。矣,了。

【译文/点评】在钱财面前不忘道义,到了危急关头肯献出自己的生命,对于很久以前的诺言仍然不忘践行,这样的人也可以说算是完美无缺的人了。这是孔子谈如何完善人格的见解。其所倡导的“见利思义”、“临危授命”、“信守诺言”的精神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日我们仍然需要强调。

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为政》。义,指合乎正义的事。为,做。勇,勇气。也,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遇到必须做正义之事的情境而不去行动,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这是孔子以批评的口气在倡导人们要有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中,即表现为侠士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举动。后世我们所说“见义勇为”的成语,亦源于此。

见义勇为,不计祸福。

【注释】出自宋·苏轼《陈公弼传》。计,考虑。

【译文/点评】为了道义与正义而勇于行动,而不考虑自己的祸福。这是作者赞颂陈公弼人格品德之辞,也是对君子人格节操的要求。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注释】出自先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进,指做官、升官。廉,廉洁。退,指不做官。行,指做人应有的品德。

【译文/点评】做官不忘廉洁自律,为民不忘道德修养。此言做官与做人应有的原则。

酒以成礼,过则败德。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以,用以。礼,礼仪。过,过度。败德,有损道德。

【译文/点评】喝酒是用以表示一种礼仪的,喝得过度了就会有损道德。此言饮酒需要节制,防止酒多乱性而作出有损礼仪的事。

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注释】出自明·洪应明《菜根谭》。居官,做官。曰,叫做。惟,句首语气词。则,就。

【译文/点评】做官有两句话,叫做:公正就能明察,清廉就能有威信。此言做官心存公正之念,便能明察秋毫,不为其他所蔽塞而影响处事的公正;做官清廉,没有贪欲之心,便不会授人以把柄,自然有威信而不怒自威。

居官者公则自廉。

【注释】出自明·钱琦《钱子语测·法语》。居官者,做官的人。公,奉公。则,就。

【译文/点评】做官的人奉公就会自我要求廉洁。此言奉公守法与清正廉洁的紧密关系。

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

【注释】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袁宏传》。居上者,做领导的人。至,最、极。理物,处理事情。为下者,下属的官员。必,一定。私路,私人关系。期,追求。荣,指荣华、利益。

【译文/点评】上级领导不以最公正的态度来处理事情,那么他的下级一定会徇私情而追逐自己的个人利益。此言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使官场形成清正廉洁的风尚。

居心正而四维张,朝廷清而九牧肃。

【注释】出自赵尔巽主编《清史稿·朱珪传》。居心,怀着某种念头。四维,指礼、义、廉、耻。张,张开。朝廷,指朝廷官员。清,清廉。九牧,即九州,指代全国。肃,严肃、肃静。

【译文/点评】思想端正,“礼”、“义”、“廉”、“耻”之心便存;朝廷官员清廉,那么全国也就肃然安宁了。此言做官端正思想、清廉执政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矣。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乡党》。君,君主。召,召见。俟(sì),等待。矣,了。

【译文/点评】君主召见,不等驾好马车,就步行而去了。这是《论语》记孔子对君主敬重的态度。后世引此语,多是表示对某人的尊重,意即:只要您说一句,我招之即来。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八佾》。使,使用、驱使。事,侍奉。

【译文/点评】国君对臣下以礼相待,驱使其为自己出力,那么臣下一定忠心相报,为国君办事尽心尽力。这是孔子回答鲁定公有关君臣之礼时所发表的见解,强调的是君臣之间以礼相待的重要性。如果推而广之,可以适用所有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上下级关系,还是平等关系,都是要以礼相待,才能赢得对方的尊重,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全心全意地为之奉献服务。时代虽不同,但做人的道理永远是一样的,这就是孔子此语的现代价值。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八佾》。君子,指有道德者。必,一定。也,语气助词。射,指古代的射礼。大射之礼规定:参加大射比赛的人两人一组,相互作揖后登堂,射完后再相互作揖而退。各组全部射完后,大家再相互作揖,登堂饮酒。乎,语气词,相当“吧”。揖让,作揖谦让。升,登堂。

【译文/点评】君子是不与人相争的。如果一定要争,那也就是参加大射礼的射箭比赛吧。比赛时,先彼此作揖谦让,然后登堂入场,比赛结束后再彼此作揖谦让一番,然后退下,最后大家一起登堂饮酒,完成全部的大射礼仪。这种争可谓是君子之争。这是孔子关于君子之争的主张。用今天的话来说,竞争要有序,要讲游戏规则,像体育比赛一样,既要赛出技术水平,更要赛出道德风范。我们今天说竞争要有君子风度,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我们古人早就有了这种意识,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了。说中国是礼仪之邦,那是有历史依据的。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阳货》。君子,指道德高尚或地位崇高的人。小人,指道德低下或地位低下的人。道,此指礼乐的道理。则,就。使,驱使。也,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君子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会施爱于他人,小人学了礼乐的道理就易于被驱使。此言制定礼乐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们的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从而易于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质,指根本。行,推行。之,指“义”。孙,通“逊”,即谦虚。出,表现。成,完成。

【译文/点评】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去推行“义”,以谦虚的态度来表现“义”,以忠诚之心来完成“义”。这是孔子对君子所提出的四条行为准则。这个准则虽然今天不一定适用,但若作泛化的理解,讲礼仪、讲诚信、坚持道义、谦虚谨慎,仍是我们做人应该坚持的原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里仁》。君子,道德高尚者。小人,道德低下者。喻,明白、懂得。于,对于。义,道义、真理。利,利益、私利。

【译文/点评】君子着眼的是道义,小人关注的是私利。这是孔子比较君子与小人不同的精神境界时所发的一番议论。其提倡“义”的意思不言而喻。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有“重义轻利”一说,即源于孔子之说,其对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人格的陶冶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以为身谋。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赦令》。之,的。怀,怀抱、志向。蹈,践行。弘,弘扬。性,习性。好谗,喜欢进谗言。身,自己。谋,打算。

【译文/点评】君子的志向是践行仁义而弘扬高尚的道德;小人的习性是喜欢进谗言而为自己的利益打算。此言君子与小人不同的思想境界。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梁惠王上》。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第一个),句中语气助词,帮助停顿。是以,所以。远,远离。庖厨,指厨房。也(第二个),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君子对于禽兽,见它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死,听到它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之地。此言君子的仁爱之心及于禽兽。君子远离厨房,并不意味着君子不吃禽兽之肉。这看起来有些假正经,但是对于禽兽心存一份不忍之情总还算仁慈。

克己复礼为仁。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颜渊》。克,克制。复,恢复。

【译文/点评】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礼的方面去,这就叫“仁”。这是孔子论述“礼”与“仁”的关系。认为“仁”是内在的东西,“礼”是外在的形式,通过外在形式的规范,从而实现内在东西的追求目标。这话在今天未必适用,但其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还是具有哲学意义的。

老不拘礼,病不拘礼。

【注释】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拘,拘束、拘泥。

【译文/点评】此言礼仪也有变通性,在人老或人病而不方便时,有些礼仪也可免了。

老而谢事,古之礼也。

【注释】出自宋·苏辙《文彦博乞致仕不许不允批答二首》。谢事,辞去职事。“……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老了就辞去职位,这是古代的礼法。此言老而退休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今日贪栈恋位之人,当以此为鉴。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妄,胡乱。辞费,话多而无用。

【译文/点评】根据礼的要求,不应该胡乱议论他人,也不说无用的闲话。此言言辞谨慎,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置一词,便是合“礼”的表现。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市井三姑六婆好说东家长西家短的行为,则就不合“礼”了。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庶人,普通老百姓。大夫,此指做官者、统治者。

【译文/点评】礼不适用于普通老百姓,刑罚不适用于统治者。意谓礼只对上而不对下,刑只对下而不对上。因为礼的制定原本就不是为了普通老百姓,刑罚的制定原本就不是针对统治者。这是统治者对民众采取歧视态度的表现,充分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礼法制度是极不合理的。

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从,服从、遵循。宜,恰当、合宜。使,出使。

【译文/点评】行礼要遵循适宜的原则,出使要尊重对方的习俗。此言行礼与出使所要遵守的原则。

礼,当论其是非,不当以人废。

【注释】出自宋·苏轼《上圆丘合祭六议札子》。

【译文/点评】一种礼仪制度,应当看它的制定有没有道理,而不应当因制定的人而废除。此言对某种礼仪制度的评价要客观,不能因制定的人不好而废除。也就是说,事归事,人归人,两者要分开,不能因人而废言。

礼,防民之欲也周;乐,成民之俗也厚。

【注释】出自宋·欧阳修《武成王庙问进士策二首》。欲,欲望。也,句中语气助词,无义。之,的。周,周到。

【译文/点评】礼对防止民众不当欲望的产生设想非常周到,乐对形成良好的民俗民风帮助很大。此言制礼作乐对治国安邦的意义。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乞皇帝御正殿复常膳表》。从宜,遵循适宜的原则。泥古,拘泥于旧套。

【译文/点评】礼贵于遵循与时代相适宜的原则,事情难以按照老的一套执行。此言礼仪制度也要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尚,崇尚、重视。“……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往,去。亦,也。

【译文/点评】礼崇尚有来有往。有去而不来,这是不符合礼的原则的;有来而无去,这也不符合礼的原则。此言“礼”是促进人际关系互动的行为规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彼此来往、多走动走动,“礼”便在其中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喜欢拉关系、走后门之类,不能说与两千年前即已确定的此理念无关。

礼失而求诸野。

【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失,失传。诸,之于。野,此指民间、下层社会。

【译文/点评】原本风行于上层社会的礼乐制度失传了,现在反而要到下层社会去寻找。此言草野民间往往是礼乐制度保存得最为持久的地方。这话今天为人所征引,往往表示原本是某一事物的发明者或某一制度产生的源头反而要向学习传承它的学习者借鉴学习了。如中国古代的一些礼仪、典章制度今天在中国荡然无存,反而在近邻日本有所保留,便是这种情况。

礼所以定其位,权所以固其政。

【注释】出自宋·王安石《洪范传》。所以,用以。

【译文/点评】礼是用以确定人在社会中的等级位置的,权是用以巩固国家政权的。此言礼与权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礼所以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者也。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礼乐》。所以,用来。“……者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礼是用来决断嫌疑、犹豫之事,辨明同异、是非之情的。此言礼在执政从政过程中所发挥的工具作用。中国古代的很多事情是不讲什么是非、对错,而是看是否符合礼,一切以礼作为衡量的标尺。

礼无不敬,法无不肃。

【注释】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译文/点评】此言礼的作用便是使人有敬重之心,法的作用在于使人知其严肃而不敢触犯。

礼以顺人心为本。

【注释】出自先秦《荀子·大略》。本,根本。

【译文/点评】礼以顺应人心为根本。此言制定礼仪制度的目的在于顺应人类希望社会井然有序、和谐稳定的心愿。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生于贫穷。

【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点评】此言精神文明是建立于物质文明之上的。这与管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的观点相同,都是强调礼乐制度建设须建立在民众温饱实现的基础之上。

礼有必隆,不得而杀;政有必举,不得而废。

【注释】出自宋·曾巩《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必,一定。隆,指认真。不得,不能。杀,降低、减少。举,此指执行。

【译文/点评】有礼仪制度就一定要认真执行,不能马虎减省;有政令就一定要认真执行,不能半途而废。此言礼仪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关键在于认真执行。

礼有经,亦有权。

【注释】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经,常规、原则。亦,也。权,权变、变通。

【译文/点评】礼有一定的原则,但也有变通之处。此言礼的运用有其一定的灵活性,不必完全拘泥而不知变通。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八佾》。礼,礼节仪式。“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肯(不如)”。奢,奢侈、浪费。俭,俭朴。丧,指治丧。易,治、整治。这里指周到、隆重。戚,忧愁、悲伤。

【译文/点评】礼节仪式与其办得奢侈豪华,不如办得俭朴些好;治丧之事与其讲究仪式的隆重周到,还不如内心对死者怀有真诚的悼念。这是孔子在回答鲁国人林放有关“礼之本”的问题时所作的表述,其主要意思是主张礼仪以简朴、严肃为好,不必过分铺张浪费,礼仪只是作为一种对活人或死人表敬的一种仪式而已。这种观点,应该说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礼乐,治民之具也。

【注释】出自宋·欧阳修《武成王庙问进士策二首》。之,的。具,工具。“……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礼乐制度是管理老百姓的工具。此言可谓一语道出了封建统治者制定礼乐制度的真实用意。

礼者,其本在于养人之性,而其用在于言动视听之间。

【注释】出自宋·曾巩《礼阁新仪目录序》。者,代词。其,它的。本,根本。言动视听,代指一举一动。

【译文/点评】礼的根本在于修养人的性情,而它的运用则表现于一举一动之间。此言礼对培养人的性情的作用,强调对礼的把握在于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之间。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注释】出自唐·柳宗元《驳复仇议》。“……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大本,根本。

【译文/点评】礼的根本作用是防止混乱的产生。此言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礼之用,和为贵。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学而》。之,的。用,功用。

【译文/点评】礼的功用,以达到“和”为最高境界。这是孔子的弟子有子的观点,阐明的是制礼作法对于治理天下的意义。认为先王制定一套“礼”的制度,其意是在调和社会矛盾,以达到万民和谐的目标。这一观点,对中国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皆影响甚深。客观上说,强调“和为贵”,对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积极意义;但若不讲原则,一味“和为贵”,消极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治国与做人,中国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都太多了。因此,我们今日谈“和为贵”,也是要有所扬弃的。

礼之正国,犹绳墨之于曲直;其以止患,犹堤防之于江河。

【注释】出自宋·苏轼《常安民太常博士》。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犹,像。正国,治国。绳墨,木匠用以裁弯取直的墨绳与墨斗。其,它,指礼。

【译文/点评】礼用以治国,就像木匠的绳墨用于裁弯取直;礼用以消除祸患,就像筑堤防而防范洪水。此言礼对治国安邦的作用。

礼之至者无文,哀之深者无节。

【注释】出自宋·苏轼《赐文武百寮太师文彦博已下上第一表请举乐不允批答》。之,的。至,最、极。文,文饰。节,节制。

【译文/点评】礼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文饰的,哀伤至极是不会有所节制的。此言“大礼无文”、“大哀不节”的道理,一切归之于自然。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注释】出自明·贞庵主人《官箴碑》。畏,怕。服,叹服、折服。则,就。

【译文/点评】官吏不怕我严格,而怕我清廉;老百姓不折服于我的能力,而折服于我的公正。公正,老百姓就不敢对我轻慢;廉洁,官吏就不敢欺瞒我。此言做官守住“公”、“廉”二字,便会吏畏民服。

利少而义多,为之。

【注释】出自先秦《荀子·修身》。为,做。之,它。

【译文/点评】利益少,但是道义多,这样的事要做。此言在利与义之间要舍利而取义,强调的是一种修身原则。

莅官之要,曰廉曰勤。

【注释】出自宋·胡太初《昼帘绪论·尽己》。莅(lì),到。莅官,做官。之,的。要,要领、关键。曰,叫。

【译文/点评】做官的关键是“清廉”与“勤政”。此言意在提倡做官一要清廉不徇私,二要勤政以爱民。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仁义》。则,就。物自归之,物质财富就归他,指占有天下。

【译文/点评】此以林深鸟栖、水广鱼游作比,说明国君行仁义就能使天下归心的道理。

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

【注释】出自宋·苏轼《思堂记》。则,那么、就。必,一定。果,成为现实、实现。

【译文/点评】面临大义而想着利益,那么践行大义一定不能实现。此言义与利是相互排斥的,要取义则必舍利。

民未知礼,虽聚而易散。

【注释】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九回。虽,即使。

【译文/点评】老百姓不知礼,即使勉强将他们聚合在一起,也容易散去。此言知礼的民众才有凝聚力。

民习礼义,易与为善,难与为非。

【注释】出自宋·苏辙《李之纯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习,学习。与,赞许。

【译文/点评】老百姓学习了礼义,就会虚心向善,不会为非作歹了。此言礼义对老百姓的教化作用。

谋小仁者,大仁之贼。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赦令》记唐太宗李世民语。“……者……”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小仁,指小恩小惠。之,的。贼,大敌、害。

【译文/点评】喜欢行小恩小惠,是成就大仁的大敌。此言治国安邦所行的仁政不应该是小恩小惠,而是使广大民众普遍受益的大恩大惠。

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注释】出自先秦《韩非子·观行》。目,眼睛。则,那么、就。无以,没有用来。正,端正。须眉,胡子与眉毛,泛指面容。身,指人。迷惑,此指是非。

【译文/点评】有眼睛而没有镜子,那么就无法观照面容;人若失去道义标准,那么就不辨是非了。此以镜为喻,说明“道”对人们言行的规范作用。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注释】出自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耳,罢了。不可,不能。屈,屈服。

【译文/点评】男子汉大丈夫死就死了,但不能被不义所屈服。此言男儿要为义而死,不能屈服不义而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离娄上》。授受,递接东西。也,句末语气助词。溺,溺水。援,拉、拽。权,权变、变通。

【译文/点评】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但是,嫂子掉到水里,伸手去拉一把,这是变通的做法。意谓对于男女之间的关系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男女授受不亲”,在今天虽然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却是不容置疑的习俗,谁也不能打破。这是历史事实,我们必须有所了解。孟子这句话,如果我们引申之,则是如何坚持原则与保持灵活性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仍不失参考意义。

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

【注释】出自先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三》。邦,即国,比国小。服,使臣服、驯服。不善,指不善之人,即敌人。

【译文/点评】对治下的臣民能以仁爱之心待之,民众必能感恩戴德,整个国家便有凝聚力。有凝聚力便有战斗力,境外之国虽有敌对之心,也必望而生畏,不得不臣服。这个道理,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打铁还得自身硬”。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雍也》。譬(pì),譬如、比喻。取譬,这里指得到启发。之,的。方,方法。也、已,皆为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得到启发,凡事能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算是懂得了行“仁”的方法了。这是孔子谈如何修炼“仁”心的方法,要求从生活小事做起,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其实,这不仅是修炼“仁”心的方法,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只有你时时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也才如此回报你,你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你的事业才因得到别人的支持而成功。

年丰廉让多,岁薄礼节少。

【注释】出自南朝梁·萧衍《藉田》。岁薄,年成不好。

【译文/点评】年成好老百姓就懂得廉洁礼让,年成不好老百姓就不大讲究礼节了。此言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的。与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其意一矣。

宁公而贫,不私而富。

【注释】出自元·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宁,宁可。公,指奉公。私,指谋私。

【译文/点评】宁可奉公守法而贫困,也不谋私枉法而致富。此言做官要存奉公守法之念,切不可废公徇私。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注释】出自唐·戎昱《上湖南崔中丞》。移性,改变本性。许,答应。

【译文/点评】再多的金钱也未必能够改变志士的气节、本性,他们从来就是一诺千金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此写重义之士临财不改性、杀身以成义的浩然正气。

褰裳赴镬,其甘如荠。

【注释】出自晋·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褰(qiān),提起。裳,下衣。赴,走向。镬(huò),古代的大锅,常与鼎用作烹人的残酷刑具。甘,甜。如,像。荠,荠菜。

【译文/点评】提起下裳走向鼎镬中,心中坦然就像吃了荠菜一样甘甜。此言为了大义而勇于赴死的大无畏气度,读之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注释】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译文/点评】此以比喻修辞法与夸张修辞法,将钱财与仁义作了对比,强调了仁义的价值。意在劝人切不可眼中只有金钱,而心中不存仁义之念。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锦。

【注释】出自明·况钟《劝农诗》。朝天,朝见天子。一寸锦,代指江南的物产。

【译文/点评】此句表达的是诗人居官清廉、坦荡无私的心志。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述而》。

【译文/点评】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名,那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意谓得到了自己预期想得到的就应该满足,而不应该在预期目标之外有进一步的奢求。

却之不恭,受之太过。

【注释】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却,推辞、推让。恭,恭敬。之,这里指别人的馈赠之礼或赞颂之辞。过,过分。

【译文/点评】此写对别人馈赠或赞颂的谦逊不安之情。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注释】出自汉·曹操《礼让令》。

【译文/点评】此言要想得到别人的敬重,就必须先对他人礼让谦恭。

人必知道而后爱身,知爱身而后爱人,知爱人而后知保天下。

【注释】出自宋·苏辙《汉昭帝》。必,一定。道,道义、道理。身,指个人。

【译文/点评】一个人一定要知道道义,然后才能真正地爱自己;知道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别人;知道爱别人,然后才能知道怎样保天下的道理。此言懂得“道”在做人与治国安邦方面的重要意义。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出自先秦《诗经·鄘风·相鼠》。而,如果。胡,疑问代词,相当于“为什么”。遄(chuán),快、立即。

【译文/点评】此句强调的是礼对处世做人的重要性。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注释】出自先秦《诗经·鄘风·相鼠》。仪,礼仪、威仪,仪表举止。何为,干什么。

【译文/点评】为官者既位处万民之上,自然应该一言一行都要为民表率,注重个人的形象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影响,这样才能上行下效,化育万民,安邦治国。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此二句即是通过与其前面的两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的映衬配合,既于人鼠对比中强烈地讽刺了当时处上位者言行失范、威仪不存的现象,同时也突出强调了礼仪制度建设对于社会行为规范形成甚至治国安邦的意义。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注释】出自先秦《列子·说符》。而,如果。是,这。也,句末语气助词,帮助判断。

【译文/点评】一个人如果没有“义”,只知道吃喝,这与鸡狗无异。此言讲究“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其意是强调“义”在做人方面的重要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注释】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固,本来。或,有的。鸿毛,大雁的羽毛。

【译文/点评】人本来都是要死的,但是有的人死得有价值,好比泰山一样重;有的人死得没有意义,好比雁毛一般轻。此以比喻修辞法说明了两种不同的死及其价值。后世常以此句鼓励人们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怜悯人。之,的。

【译文/点评】人都有怜悯他人的心。此言富有同情心是人之天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记孔子语。弘,弘扬、光大。道,此指道义、真理。

【译文/点评】人能将真理弘扬光大,不是真理把人弘扬光大。此言人在“弘道”方面的能动性。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注释】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好(hào),喜欢。则,那么。营私,谋求私利。

【译文/点评】人人奉公守法,那么天下就会太平;人人都想着谋求私利,那么天下必然大乱。此言天下的治乱与一个社会是奉公还是营私的风气占上风有着密切关系。

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

【注释】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八回。

【译文/点评】作为一个人,言行要依“礼”而行,财富要循“义”而得。此言意在强调做事要遵守“礼”的规范,取财要坚持“义”的原则。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注释】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则,就。

【译文/点评】做人不讲“礼”就难以立身,做事不讲“礼”就难以成功,国家不讲“礼”就不得太平。此言“礼”在规范人们行为与治国平天下方面的重要性。

人以义来,我以身许。褰裳赴急,不避寒暑。

【注释】出自唐·柳宗元《祭万年裴令文》。许,答应、酬报。褰,提起。裳,下衣。赴,走向。急,危急、急难。

【译文/点评】他人对我讲道义,我舍性命相投效。提起衣裳赴急难,不管寒冷与酷暑。此言舍生取义、勇赴急难的决心,典型地表现了中国人历来赞赏的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做人信念。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注释】出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廉耻》。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悖(bèi),违背。原,根源。也,句末语气助词。耻,指廉耻。

【译文/点评】一个人不廉洁,以至于违背礼义,其原因都是由于没有廉耻之心。此言意在强调人应有廉耻之心。

人之所以为贵者,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信与义。

【注释】出自唐·张九龄《敕吐蕃赞普书》。之所以,“……的原因”。者,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以,因为。亦,也。云,语气助词,无义。惟,只。

【译文/点评】人类尊贵的原因,是因为人类讲诚信、有礼仪;国家能够强大的原因,也只是因为讲诚信、守道义。此以人作类比,引申说明国家之间的交往要讲诚信与道义。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注释】出自先秦《荀子·强国》。贵生乐安,以活着为贵、以安定为乐。辟,通“譬”,比如。也,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一个人知道爱惜生命、安于快乐而抛弃礼义,那就好比想长寿而自刎其颈一样。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义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仁不轻绝,知不简功。

【注释】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三》。仁,指仁德之人。轻,轻易。知,同“智”。简,怠慢。

【译文/点评】仁德之人不轻易与人决绝,智慧的人不会怠慢有功之人。此言仁者、智者对他人的态度。

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注释】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燕策三》。仁,指仁爱之人。轻,轻易。智,指智慧之人。

【译文/点评】仁爱的人不会轻易与他人决绝,智慧的人不会轻易怨恨别人。此言仁者、智者应有豁达容人的气度与雅量。

仁不以勇,义不以力。

【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以,用、靠。

【译文/点评】仁义不是靠勇气与武力来达成与体现的。此言仁义是靠施恩来争取人心的。

仁不异远,义不辞难。

【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异,不同。远,指关系疏远。

【译文/点评】此以“互文成义”的修辞方法,说明了仁义不能因为关系的远近与实行的难易而有所不同、有所推辞。意在强调行仁行义就是要有以天下为己任、杀身以成仁的胸襟。

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

【注释】出自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莫,没有。知(第一个),通“智”,智慧。

【译文/点评】仁没有大于爱人的,智慧没有超过知人善任的。此言能够仁爱地对待一切人即是最大的“仁”,能够了解别人就是最大的智慧。强调的是“仁即爱人、智即知人”的理念。

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仁人者,指仁义的人。谊,通“义”。正其谊、明其道,皆言重视道义。

【译文/点评】仁义之人重视道义,不谋私利、不计功利。此言仁义之人是以道义为依归而做事说话的,不带功利目的。

仁行而从善,义立则俗易。

【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武帝纪》。而、则,那么。从,跟从。易,改变。

【译文/点评】统治者行仁政,那么老百姓就会跟从而向善;统治者讲信义,那么不良的民风民俗就会随之改变。此言统治者行仁义就能使老百姓受到感化而向善,并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泰伯》。亦,也。乎,吗。已,停止。远,指志向远大。

【译文/点评】君子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使命还不够重大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到死,这还不够志向远大吗?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谈君子的志向品德。后世成语“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即源于此。其对中国传统士大夫奋发进取的人生激励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诚信》记房玄龄语。谓,叫做。之,指代仁、义、礼、智、信。常,纲常、伦常。

【译文/点评】此言治国安邦必须将仁、义、礼、智、信五者作为纲常、全面兼顾的重要性。

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记魏征语。“……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理,治国。之,的。本,根本。末,非根本。

【译文/点评】行仁义是治国的根本之道,靠刑罚则是治国的末路。此言治国安邦当以行仁义感化人民为根本。

仁则人亲之,义则人尊之。

【注释】出自先秦《尸子·君治》。则,就。亲,亲近。之,他。

【译文/点评】有仁爱之心,人们就会亲近他;有正义感,人们就会尊敬他。此言仁、义是受人尊崇的两种美德。

仁者爱人,义者政理。爱人以除残为务,政理以去乱为心。

【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梁统传》。政,通“正”。务,追求。心,心愿。

【译文/点评】讲究仁的人爱护老百姓,重视义的人使理不致偏颇。爱护人民要以根除残忍为目标,重视维护理要以去掉引起混乱的根源为目标。此言仁者、义者治国安邦的目标是“爱人”与“正理”。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离娄下》。者,(的)人。恒,永远。之,他。

【译文/点评】有仁德的人爱护别人,有礼的人敬重别人。关爱别人的人,别人会永远爱戴他;敬重他人的人,别人会永远敬重他。这是孟子讲“仁”、“礼”与修德的名言。其意在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敬人之礼。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爱戴与敬重。今日我们常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

【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备,预防。未形,没有显露、表现。何以,用什么、凭什么。为国,治国。

【译文/点评】仁爱的人博爱万物,而智慧的人则防患于未然。不仁不智的人,靠什么治国呢?此言治国安邦既要有博爱万物的仁者胸怀,也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大智慧。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表记》。者,(的)人。安,“以……为安”。知,同“智”。利,“以……为利”。强,勉强。

【译文/点评】仁爱的人以行仁为心安,智慧的人以行仁为有利,怕得罪于民众的人勉强行仁。此言同样是行仁爱之举,却有三种不同的境界:仁者行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智者行仁是为了获利,畏罪者行仁是为了免罪。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

【注释】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

【译文/点评】仁者不会为了获利而乘人之危,智者不会抱侥幸心理希望成功。此言仁者与智者为人处世的原则和信念。

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以,因为。

【译文/点评】仁爱的人不会因为盛衰而改变节操,讲道义的人不会因为存亡而改变心志。此言意在强调坚守“仁”、“义”要有矢志不移的意志,不因环境或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

【注释】出自汉·戴德《大戴礼记·主言》。莫大于,“没有比……重要”。知,通“智”。政,指从政、执政。官贤,让贤能的人做官。

【译文/点评】对于讲仁爱的人来说,没有比做到关爱他人更重要;对于崇尚智慧的人来说,没有比了解贤能者更重要;对于执政者来说,没有比重任贤能的人更重要。此言“爱人”、“知贤”、“任贤”才是行“仁”、用“智”与执政的关键内容。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注释】出自汉·戴圣《礼记·中庸》。“……者……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亲亲,孝敬父母。宜,适宜。

【译文/点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尤其以孝敬自己的父母最重要;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适宜,尤其以尊敬贤者最重要。此言“仁”、“义”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点。

仁者无敌。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点评】仁爱的人无人能够抵敌。此言“仁”在治国安邦中的巨大力量,意在劝国君对人民行“仁”道。

仁者先难而后获。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雍也》。仁者,有仁德的人。

【译文/点评】有仁德的人总是有困难自己先上,有好处自己退后。这是孔子对于“仁者”所提出的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所以孔子认为只有仁者才能达到。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尽心下》。以,用。及,推及。所不爱,指自己所不爱的人。所爱,自己所爱的人。

【译文/点评】仁义的人把他所喜欢的推广到他所不爱的人身上,不仁义的人把自己不喜欢的推及到他所爱的人身上。此言“仁者”爱一切人,包括自己所爱的人与所不爱的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一定会让自己所爱与所不爱的人都得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决不会强加于自己所爱与所不爱的人头上,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在位而仁人来,义者在朝而义士至。

【注释】出自汉·陆贾《新语·思务》。在位、在朝,皆指执政、做官。至,来。

【译文/点评】仁德的人执政,便会有仁德的人前来相助;正直有道义感的人执政,便会有义士前来相投。此言只有领导者有仁有义,才能吸引有仁义的人才为其所用。意谓有什么素质的领导者,就能积聚什么素质的人才。此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义相通。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注释】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之,的。法,方法。正,使端正。

【译文/点评】实践“仁”的方法在于爱护他人,而不在于爱自己;实践“义”的方法在于端正自己的言行,而不在于要求别人端正言行。此言实践“仁”、“义”的道德理想应当从自我做起。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相反,相对。相成,相互补充而完善。

【译文/点评】“仁”和“义”、“敬”与“和”,都是相对而相互补充完善的。此言“仁”和“义”、“敬”与“和”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生重于义,全生可也。

【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乔传》。若,如果。生,生命。全,保全。也,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如果义比生命重要,那么可以舍生取义;如果生命比义更重要,也可以暂保全生命。此言在取舍生死时要根据义的要求作灵活处理,既不要贪生怕死,也不必做无谓的牺牲;有时留得青山在,是为了今后要行更大的“义”。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路》。上,指在上位者,即当权者。好(hào),喜欢。则,就。莫,没有人。礼,指礼仪。义,指道义。信,指信任、诚信。不用情,不用感情,即隐瞒实情。

【译文/点评】在上位者好礼,老百姓就没人敢有不敬之情;在上位者好义,老百姓就没人敢有不服之心;在上位者好信,老百姓就没人敢对他隐瞒实情。这是孔子论述“居上位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万民垂范的影响作用。今天我们强调正人先正己、领导以身作则,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宪问》。上,指在上位者、统治者。好(hào),喜欢。则,那么、就。易,容易。使,驱使、统治、管理。也,句末语气词。

【译文/点评】在上位的人喜爱礼,那么老百姓就好管理了。这是孔子谈崇“礼”对国家治理的特别作用。他所说的“礼”,即周公所制定的礼法。如果作泛化的理解,将“礼”看成是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那么这个观点今天仍然有价值。今天我们所强调的以法治国,其精神实质不正是一样吗?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注释】出自先秦《荀子·礼论》。“……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人道,为人之道。毕,完成、完善。矣,了。

【译文/点评】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开始与终结都做得好,那么他的为人之道就完善了。此言意在劝人行仁行善,要善始善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告子上》。亦,也。欲,想、要。“……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得兼,能够兼顾。

【译文/点评】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兼顾,那么我舍弃生命而保全道义。此言道义是高于一切的东西。这一思想与人生价值观对中国传统士大夫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它曾激励着历史上很多正直之士为国家、为正义的事业前仆后继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语“舍生取义”,即源于此。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注释】出自汉·刘向《说苑·谈丛》。泽,聚水的洼地。邑,小城。

【译文/点评】哪怕是只有十步见方的水洼之地,也一定会有芳草;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城,也一定不乏忠义之人。此以比喻修辞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好的社会环境,世上不愁没有忠义之士。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子张》记子张语。致命,献出生命。得,利益。

【译文/点评】士见有危难就会舍身赴死,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此言士应有的崇高道德品质。虽然现实生活中不易做到,但却是我们应该提倡的道德规范。不然,人人见利忘义,有危险就退缩,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士有死不失义。

【注释】出自宋·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

【译文/点评】有志之士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愿放弃道义。此言意在强调道义重于生命的理念。

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涣传》。则,就。详,详备。

【译文/点评】天下太平,礼乐制度就详备完善;天下大乱,礼乐制度就简陋简单。此言礼乐制度的完备与否和天下的治乱有密切关系。

视人之国,若己之国;视人之家,若己之家;视人之身,若己之身。

【注释】出自先秦《墨子·兼爱中》。视,看待。人,别人。若,像。

【译文/点评】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一样,看待别人的家,就像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此言推己及人、视人如己的精神境界,即墨子所主张的“兼爱”理想。

死必得所,义在不苟。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鲂传》裴松之注引徐众评。必,一定。苟,苟且、马虎。

【译文/点评】死一定要死得有意义,为了道义而不苟且偷生。此言不必作无谓的牺牲,但也不能不顾道义而苟且偷生。也就是说,死要死得值得,活要活得有尊严。

死而不义,非勇也。

【注释】出自先秦《左传·文公二年》。义,道义、正义。

【译文/点评】因为不义之事而死,虽死不算勇武。此言赴义而死才是勇。强调的是义的价值。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告子上》。亦,也。恶,厌恶、不喜欢。甚于,超过。故,所以。患,祸患。辟,通“避”,逃避。

【译文/点评】死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是世上还有比死更令人厌恶的,所以,有些祸患我是在所不避的。此言表达了孟子为了道义而勇于赴死的决心,千百年来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注释】出自宋·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逾,越。弥,越。

【译文/点评】为道义而死,虽死犹生,时间越久远而名声越久存。此言为正义而死将名垂不朽。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登传》。虽,虽然。之,的。日、年,指时候。犹,像。

【译文/点评】虽然是死了,但还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此言一个人为道义而死,死得其所,虽死犹生。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注释】出自宋·欧阳修《朋党论》。“……者……”,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名节,名誉与节操。

【译文/点评】所要坚守的是道义,所要践行的是忠信,所要爱惜的是名节。此言正人君子修身的原则。

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

【注释】出自唐·韩愈《伯夷颂》。

【译文/点评】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行为方式,所言所为只是循着“义”的道路而行,不顾忌别人的毁誉。此乃赞颂周朝隐士伯夷高洁的人格魅力之辞,也是对君子修身的要求。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注释】出自先秦《诗经·大雅·抑》。投,投掷、赠送。报,回赠、报答。

【译文/点评】你以鲜桃赠予我,我以李子相回赠。此言往来赠答、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礼仪。今日我们所说的成语“投桃报李”即源于此。

万事莫贵于义。

【注释】出自先秦《墨子·贵义》。万事,泛指一切事情。莫,没有。贵,重要。

【译文/点评】没有任何事情比义更重要的了。此言是极力推崇道义、正义的价值,意在劝止战国时代不义战争、不义之事的发生。

妄誉,仁之贼也;妄毁,义之贼也。

【注释】出自汉·扬雄《法言·渊骞》。妄,胡乱、没根据地。誉,称誉。之,的。贼,害、大敌。毁,诋毁、诽谤。“……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胡乱地称赞他人,这是仁的大敌;没根据地诋毁他人,这是义的大敌。此言仁义之人不会没有根据地称赞别人和诋毁别人。强调毁誉一定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评价他人要实事求是。

威行爱立,讼清事举。

【注释】出自宋·曾巩《宜黄县学记》。讼,诉讼、官司。

【译文/点评】恩威并行,诉讼清廉公正,事情也就都成功了。此言清廉公正对从政的重要性。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滕文公上》。为,做、行。矣,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做富人的不会行仁义,行仁义的不会富裕。此言“仁”与“富”是有矛盾的,不可得而兼之。因为富者喜欢聚敛财富、盘剥穷人,仁者喜欢仗义疏财、救济穷人。成语“为富不仁”,即源于此,是批评富人不肯行仁义善事。

惟俭可以助廉。

【注释】出自元·脱脱等《宋史·范纯仁传》。惟,只。

【译文/点评】只有俭朴可以对清廉有帮助。此言意在强调节俭作风,以此减少对物质的贪欲,从而实现清廉为官的目标。

惟仁义为本。

【注释】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惟,只。本,根本。

【译文/点评】只有行仁讲义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此言仁义对于争取民心、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里仁》。唯,只有。仁者,有仁爱之心者。好(hào),喜爱、爱好。恶(wù),厌恶、讨厌。

【译文/点评】只有仁德之人才能以公正不偏的态度喜爱人、厌恶人。这是孔子强调“仁”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达到“仁”的境界,才能对人的评价不偏不倚、公正可取。孔子说这话虽然主要是着眼于他心中的“仁”,但由此提出的评价人的标准却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只有自己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保证其对他人的好恶之情是公正可取的。

闻义能徙,视死如归。

【注释】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徙(xǐ),迁徙、转移。

【译文/点评】闻说道义就立志追求,对待死亡如同回家。此写志士闻义而求、慷慨赴死的浩然正气。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出自清·谭嗣同《狱中题壁》。去留,指戊戌变法失败后留下来赴难的人与前往日本避难的人。昆仑,昆仑山,此指康有为和自己。

【译文/点评】此写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愿意从容赴死的大无畏精神,认为康有为、梁启超前往日本避难以图将来和自己留下来为变法而死以唤醒国人都是高尚的行为,就像是两座巍峨的昆仑山一样。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注释】出自先秦《孟子·公孙丑上》。恻隐,同情、怜悯。羞恶,羞耻。辞让,谦让。“……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没有同情心,不是人;没有羞耻心,也不是人;没有谦让心,不是人;没有是非心,也不是人。此言坚持“四心”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无其德而当之,为不智;有其材而辞之,为不仁。

【注释】出自宋·苏轼《赐新除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范纯仁上第一表挽辞免恩命不允批答》。其,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当,担任。之,指官职。为,是。辞,推辞。

【译文/点评】没有那种德望而勉强担任官职,是不明智的表现;有那个才能而推辞不担任官职,是不仁的表现。此言有其能就任其职,这叫当仁不让。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注释】出自先秦《孝经·三才》。之,指民众。以,用。敬让,恭敬、谦让。导,引导。示,指示、指明。禁,道德禁忌、法律禁令。

【译文/点评】先以恭敬与谦让的道理教导民众,那么民众就不会你争我夺;接着以礼乐引导他们,他们就会知道和睦相处了;再明确地告诉他们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那么他们就会知道道德的禁忌与法律的禁条,不敢作奸犯科了。这是孔子谈治国安邦的策略。强调的是以礼乐引导民众的教化作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注释】出自晋·陶渊明《咏荆轲》。且,将。

【译文/点评】此写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而勇于赴死、前往刺杀秦王时的心情,读之让人为其义薄云天的侠义精神而感动不已。

行义不顾毁誉。

【注释】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三》。行义,指做符合道义的事。

【译文/点评】为了正义的事业而不必顾虑别人的诋毁或称誉。此言意在鼓励人们勇于行义。

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

【注释】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幸,“对……感到高兴”。背,背叛,此指忘记。施,恩施、恩情。

【译文/点评】对别人的灾祸感到高兴,这是不仁的表现;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情,这是不义之举。此言意在强调为人应当知恩图报、应当富有同情心。

一代礼乐之得失,则一代之治忽所由系也。

【注释】出自唐·张九龄《明礼乐》第五章。之,的。则,乃、是、就是。治忽,治乱。所由系,相关联。也,句末语气助词。

【译文/点评】一个时代礼乐制度的好坏,与一个时代的治乱有紧密的关系。此言礼乐制度对天下治乱的影响作用,意在强调礼乐制度的制定要恰当。

一代之丕兴,必有一代之礼乐。

【注释】出自唐·张九龄《明礼乐》第五章。之,的。丕(pī),大、宏大。必,一定。

【译文/点评】一个时代的兴盛,一定有一个时代得以兴盛的礼乐制度。此言时代不同、时势不同,便会有不同的礼乐制度与之相适应,由此才能开创一个时代的兴旺景象。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注释】出自清·张清恪《禁止馈送檄》。之,的。脂膏,指血汗和劳动果实。

【译文/点评】人民的一根线、一粒粮,都关系到我的名节;人民的一厘一毫财富,都凝聚了他们的血汗。对老百姓宽厚一分,他们得利则不止一分;我多取老百姓一文,那么我的人格就不值一文。此言做官应当体谅人民的艰苦,清廉而不聚敛于民。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

【注释】出自先秦《管子·形势解》。则,那么。宾者,宾客、客人。肃,严肃。

【译文/点评】主人衣冠不整齐,那么客人态度就不会严肃。此言穿衣戴帽也要遵守礼的规范。衣冠整齐,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仪表细节,更关乎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问题。一般说来,衣冠端正总是被视为对他人的一种尊敬。今天我们提倡公共场所或正式场合要衣冠端正、整洁,正是这个道理。

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注释】出自先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季冬纪·士节》。遗,遗失、抛弃。生,生命。行义,做符合道义、正义之事。视,看待。如,像。归,回家。

【译文/点评】为了正义的事业,可以抛弃生命,把死亡看成回家一般。此言意在提倡一种为了行义而甘弃生命的人生价值观。成语“视死如归”,即源于此。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注释】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以,用。安人,使别人安。正我,端正自己。

【译文/点评】以仁使别人安定,以义端正自己的言行。此言意在强调“行仁在于爱人、取义在于正己”的政治理念。

以仁为富,以义为贵。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

【译文/点评】此言意在强调“仁”、“义”在立世为人方面的重要价值。

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注释】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译文/点评】此言仁义在征服人心方面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以义取人,以道自任。

【注释】出自唐·韩愈《送石处士序》。以,根据、用。任,担负。

【译文/点评】以义为标准取人,以道自我要求。此言意在强调“道”、“义”在律人律己方面的重要意义。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注释/点评】出自宋·苏轼《道德》。至,最。

【译文/点评】此言道德的最高境界与标准就是“至诚”与“至仁”。

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注释】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译文/点评】此言坚守“义”要问心无愧,坚守“忠”而不顾及生死。其意是强调“忠”、“义”二字对做人的重要意义。

义动君子,利动贪人。

【注释】出自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贪人,贪利之人。

【译文/点评】君子为义而感动,小人为利而动心。此言君子与小人两种不同的道德境界,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同义。

义死不避斧钺之诛,义穷不受轩冕之服。

【注释】出自汉·刘向《新序·义勇》。义死,为义而死。斧钺,古代的两种武器。诛,杀。义穷,为义而失意。轩冕,古代高官的官车官服,此代指高官厚禄。

【译文/点评】如果为义而死,虽杀头之刑不避;如果为义而失意潦倒,不接受高官厚禄的尊荣也是值得的。此言为了“义”可以不避生死,可以不要高官厚禄。意在强调“义”对做人的重要性,鼓励世人为义而献身。

义,天下之良宝也。

【注释】出自先秦《墨子·耕柱》。之,的。良,好。“……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义是天下最好的宝贝。此言义的价值,意在鼓励世人行义、反对不义。

义者无敌,骄者先灭。

【注释】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义者,讲道义的人、坚持正义的人。骄者,此指骄横跋扈的人。

【译文/点评】坚持正义道义,就会天下无敌;骄横跋扈的人,则会先被灭亡。此言意在劝人为善戒恶。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

【注释】出自先秦《荀子·荣辱》。倾,倾向。举国,全国。与,给。改视,改变态度。

【译文/点评】义所在的地方,就是应该勇于前行的地方,不倾倒于权力,不顾虑到利益,就是把全国都给他,也不会改变他的态度。此言为了义可以不顾一切,意在强调义高于一切的重要性,鼓励世人勇于赴义。

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

【注释】出自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三》。虽,即使。

【译文/点评】义所在的地方,就是应该奔赴向前之地,即使身死,也无遗憾、不反悔。此言为义而死,无怨无悔。意在鼓励人们勇于赴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注释】出自先秦《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依靠、凭借。之(第一个),的。敝,同“蔽”,遮掩、隐藏。之(第二个),指别人的力量。

【译文/点评】凭借别人的力量而获得成功却隐藏别人的功劳,这是不仁的表现。此言意在强调受恩于人应当感恩戴德,而不能忘恩负义。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宪问》。者,(的)人。必,一定。言,指好的言论。仁,仁爱。

【译文/点评】一个人道德高尚,那么他一定能说出一些有益于世人的精辟之言,能说出精辟有哲理的话,不一定就是有道德的人;仁爱的人一定勇敢无畏,但是勇敢无畏的人并不一定都有仁爱的精神。这是孔子对德与言、仁与勇关系的论述,其中蕴藏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同时也对我们全面、正确地评价一个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与求生而害义,宁抗节以埋魂。

【注释】出自唐·高适《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与……宁……”,“与其……宁可”。抗,举、坚持。以,而。埋魂,指死。

【译文/点评】与其求生而损害大义,宁可坚持气节而死。此言意在强调义比生命更为可贵,二者不可兼得,应当舍生而取义。

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

【注释】出自先秦《国语·晋语四》。欲,要、想。之,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句中语气助词。从,服从。必,一定。

【译文/点评】要想别人爱自己,一定要先爱别人;要想别人服从自己,一定要先服从别人。此言要求别人的事情先从自己做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我做起”,责人先责己。

乐以移风易俗,礼以安上化人。

【注释】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规谏太子》。以,用来。两句是“互文见义”,前句包括乐也包括礼,后句包括礼也包括乐。

【译文/点评】礼乐制度是用来改变风俗习惯的,是用来安定上层社会、感化下层民众的。此言礼乐制度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注释】出自汉·马融《忠经·守宰》。在官,担任官职。惟,只。明察。莅(lì),到。莅事,指处理事情。平,指公平。立身,指做人。清,清白廉洁。

【译文/点评】做官务求明察,处事务必公平,做人务必清廉。此言如何做官与做人。

在天者莫明乎日月,在地者莫明乎水火,在人者莫明乎礼义。

【注释】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莫,没有。乎,于。

【译文/点评】在天上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在地上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在人世没有比明白礼义更重要的。此言以日月、水火为类比引喻,意在说明礼义对于人的重要性。

贞以图国,义惟急病,临难忘身,见危致命。

【注释】出自唐·柳宗元《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贞,忠贞。以,用来。图国,报答国家。惟,只。急病,急国家之难。致命,献出生命。

【译文/点评】忠贞以报答国家,忠义只为了急国家之难,面临危难而忘记自己的生命,见到国家危急而勇于献身。此写志士忠义报国之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出自先秦《论语·卫灵公》。志士,指有崇高理想的人。仁人,指仁德的人。无,没有、不。以,而。

【译文/点评】有志之士与仁德之人,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只会为了完成仁德而勇于献身。这话是孔子自述其献身理想的愿望与决心,也是对所有志在求仁、成仁之士所提出的希望。其“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追求不仅深深地激励了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的志士仁人为正义、为理想而献身,而且也为世人提出了一个“坚持正义与真理,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做人原则。成语“杀身成仁”,亦源于此。

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

【注释】出自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者……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

【译文/点评】知道情况而不告知他人,这是不仁的行为;告知他人情况而不告知实情,这是没有诚信的行为。此言意在强调做人讲“仁”、讲“信”才是正人君子。

治官事不营私家。

【注释】出自汉·刘向《说苑·至公》。治官事,指为国家办事。营,谋求。私家,私人。

【译文/点评】为国家办事不谋取私人的利益。此言做官应当清廉、不可假公济私。

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

【注释】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者……也”,古代汉语判断句形式之一,相当于“……是……”。附,归附。

【译文/点评】老百姓不归附,是因为统治者实行仁政不够;老百姓归附了,而天下却并没有治理好,这是因为统治者的信义不够。此言治国安邦只有行仁行义才能使天下归心、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