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考古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我们人类如果想要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地认识我们的过去。正所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那么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有如此行为?我们本身和我们的文化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我们的现在和过去有什么样的关联?这些关于过去的问题正是考古学家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渴望认识我们自身激励许多人走上了专业学术道路——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这些领域研究的是人类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被局限于现在。它们研究的是人类现在的行为和现在的社会。也有人通过生物科学、医药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领域来研究人类,但是这些学科研究的同样是我们现在的情况。要想尽可能完整地认识我们自身,就必须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如何发展而来。虽然历史学也研究过去,但是历史学的研究范围被限定在文字诞生以来的最近几千年,因此只有考古学才是唯一一项探究和揭示我们从人类远古起源到距今不远的过去的领域。考古学家从这项工作中体验着人类历史上的杰出成就和重大失败。

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大众对考古学和考古学家如何为认识过去而进行工作,他们的工作性质、目的、过程和使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都是什么,我们普通人又怎样才能接近考古,接近我们的过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在和预示我们的未来。

考古学使许多人着迷,有些人成为考古学家是出于孩提时代产生的兴趣。当然,对于许多孩子和成人来说,考古学从表面看意味着探险生涯——去异域旅行、探索失落的文明。这些浪漫的图景能在书上、电视上和电影上找到无数的例子,比如《夺宝奇兵》、《古墓丽影》等。除此之外,经常出现的关于真实考古发现的报道使得考古学的这种“形象”得到了强化,比如大型的陵墓、大批的珍宝、令人惊异不已的墓葬风俗。但是,像这样的发现其实十分罕见,大多数考古学家从来没有亲身找到过墓葬奇观或是失落的古文明。考古学家的工作常态恰恰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从事常人难以想象的、冗长的研究工作,得到的回报却是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不堪的食物、有毒的物质和疾病!很显然,考古的魅力,不仅仅蕴藏于那幽暗的地层和冰冷的木石铜铁之中,也不是来自于令人雀跃的发现或冒险。考古学家并不是被寻找宝藏或其他什么具有经济或美学价值的事物所激励,他们的真正动力远比这些朴素:为了重新获得那些能够增加我们对过去的理解的信息。尽管寻找这些信息的过程很可能单调乏味而且艰苦异常,但是回报是巨大的,考古学家有着特权:作为时间的穿梭者,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发现并且告诉他人有关我们的过去;不然的话,世人将永远失去这些过去。因此,考古学的真正魅力是蕴藏于考古作为一种科学在人类总体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考古学在人类总体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地位会随着社会的认知变化而出现起伏,但正是因为社会的认知变化促使考古学逐步完善自己,反而提高了自己的价值。

比如,在2009年关于曹操墓的考古发现得到了官方的认定,这一事件似乎已告一段落,但风波并未平息,尤其是由此而引起的关于考古事业的诚信争议,给正常的考古工作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这固然受到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情影响,在现阶段,诚信问题在不少行业中确实存在,考古行业也不例外,但并不像大多数圈外人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影响到了考古事业的科学性,已经使得考古工作不为人所信任。这是因为考古事业的科学性完全是由考古工作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过程,以及一套完整的、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所决定的,它从来都不会被个别人或个别组织所摆出的片面的甚至是无中生有的理由所颠覆。

有很多工作多年的田野考古工作者,在类似曹操墓的事件中被诬为地方政府造假的合谋。其背后所隐藏的逻辑无非是:出了一个周老虎,则满世界都是周老虎。

在这里我们不去对那些质疑的声音进行一一批驳,这些都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正常现象。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它的学科性质、工作过程和目的决定了应当没有造假的可能;如果存在造假,也是经不住物质遗存的检验的。因为考古学是研究“物”的科学,以“物”说话,透“物”见人。也许你造假了一件“物”,但古代人的生产生活不会以造假者的想法来安排“物”的存放地点和“相貌特征”,层出不穷的“物”最终会令造假者无处可藏、无地自容。考古事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对各个时期的文化遗物都已经有所认识,这些遗物都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推断某个遗物的年代,论证那个时代的特征,是要综合大量的证据缜密地论证出来的,你可以造假,但终会露出马脚。

我们对自身的历史存在好奇心理,这一点并不为过,近来对于曹操墓的争论也是基于这一点。只是由于对考古学科的一知半解,人们才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但是考古工作太专业化,显得有些神秘,因而不易被世人所了解,这种学科往往会被“不明真相”的人们所误解。例如,我们到田野搞调查和发掘时,群众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说是“考古队”,很多人都会听成“敲鼓队”,甚或“炒股队”,这让我们啼笑皆非,却不知该如何解释。即使过了一段时间,这些群众明白了我们的工作,但毕竟广大的国土上,这还只是一小部分的人群,并且“一知半解”而已。

今天,社会公众对考古学的兴趣由于有关书籍的介绍、博物馆的展览、电视传媒的报道而与日俱增,交通运输的快捷和便利也使得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往世界各地参观著名的考古遗址和历史遗迹,比如埃及的金字塔、雅典神庙和玛雅废墟,它们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富人的专利。北京的长城、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只要见过这些古代遗迹,人们都会赞叹不绝。这些古代遗迹和遗物都蕴涵着迷雾重重的动人故事,埋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除了对自己来历的探索外,人们对远古时代还有一种很深的怀旧情结。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口拥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被剧烈地简化,世界上一度色彩斑斓、风情万种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正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消亡。当越来越多的民族群体在面对现代文明逐渐放弃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时,考古学家便成为世界濒危文化的保护者;当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古朴的乡村和民居在城市改造中化为瓦砾时,也只有考古学家的铁铲和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才有望使部分文化遗产免于灰飞烟灭。

由于人们对古代的认知与日俱增,而掌握考古学科的来龙去脉却非易事,因此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金钱至上的浮躁社会,民间收藏活动急剧发展,再加上媒体上有关考古发现的报道也应时而动,对考古发现频频报道甚至炒作,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最近几伟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几次实况转播,各电视台开播的鉴宝类的节目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考古普及的丛书也是一批接着一批,其中的大部分著作,作者是尽了最大的努力,试图告诉公众一些客观真实的知识;当然其中也有些粗制滥造的书籍,以讹传讹,甚至误导人们相信天外来客及失踪的飞船之类的无稽之谈。要知道,这些并不是真正的考古学,虽然早期的考古学家和古物学家确实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搜寻地下的珍宝而进行发掘的,但是,现代的考古学是一门严谨的和要求很高的科学,考古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是古代遗留的实物,但一定是社会性的产物,孤立的单独的一件器物,在考古学家看来,只能算是古董,而不能成为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材料。

然而迄今为止,市面上广为流传的图书除了对古董的介绍外,就是一些充满传奇经历的故事,仅仅是增加了考古学的神秘感和了解文物的价值,却很少有关于考古工作者工作、生活情况的详细介绍,比如人员组成、工作程序、怎样发现、怎样理解考古发现等的介绍,要知道,考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以及人们对古代社会的认知都是经过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而得出的,如果不了解考古工作者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干,以及怎样干的详细信息,就不会使读者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认识,也仍然不会理解考古学的重大意义,仍然停留在寻宝、挖宝、投机的意识水平。

因此,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对我们所从事的考古工作进行普及,本书不着重于深奥的考古学理论和详细的古代社会的认知,只是介绍关于考古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让读者走进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如果能使普通大众真正地对考古有所了解,不轻易被蛊惑,不再停留于粗浅的认识水平上,则为吾辈之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