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穿越赵高,遇到重生秦始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9章 “春秋大义”

有道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祭祀这等国之大事,繁文缛节甚重,极为复杂繁琐。

而战争亦如是,规矩同样颇多。

春秋时期,礼乐还未彻底崩坏,诸侯们还都讲究一个周礼。

周天子虽已没落,但仍是天下共主。

正因如此,管仲辅佐齐桓公搞了一个“尊王攘夷”,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那时候打仗也要遵循着一定的礼仪。

比如,一个最为经典的便是: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在春秋时期,开战之前,国家都需要派出使者去代表国君去交代交战的理由。

因此,使者当时代表的就是国君的颜面,杀了使者就等同于打脸国君,是莫大的侮辱。

只不过,这句话传到后世,慢慢沦为一句空话。

甚至还有斩使以扬威的。

说到派遣使者告诉开战理由,这又是另一个战场“礼仪”了。

那便是:师出有名。

需知,打仗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你得要有正当理由才能开战。

“我蛮夷也”不算。

举个例子,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第一句话便是晋国和秦国攻打郑国的理由。

也就是师出的那个“名”。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当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来到郑国,郑国对其无礼。

到最后,是秦穆公帮助重耳回到晋国,使之登上国君之位。

因此,还诞生出一个成语。

那便是“秦晋之好”。

好吧,其实“秦晋之好”并不是从秦穆公和晋文公开始的。

而是从秦穆公与晋文公之父晋献公开始的。

晋献公将自己的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

而之后,秦穆公又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晋文公。

这个关系怎么说呢。

从穆姬这边论,秦穆公是晋文公的姐夫,晋文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

而从怀嬴这边来说,晋文公就是秦穆公的女婿,而秦穆公就是晋文公的岳父。

关系有点乱。

反正自此以后,秦晋两国国关系极好。

你看攻打郑国都一起来。

秦晋之好,慢慢也变成了指代两家联姻。

所以说,你若是跟你的兄弟关系极好,那可千万不能用“秦晋之好”这个词来形容你们的关系。

否则的话……就暴露了……

而“贰于楚”的意思,则是说郑国在从属晋国的同时又从属楚国。

也就是墙头草的意思。

这个郑国又曾对晋无礼,又骑墙,所以晋国喊来秦国一起围攻郑国。

这便是“师出有名”。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必成。

若是师出无名,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除了师出有名外,在开战之前还要下战书。

两国约定开战的地点啊、时间啊之类的。

不能搞偷袭。

而一般约定的地点,都是在两国的边疆地带。

因为像这些地方都人烟稀少,也不会破坏农作物。

故而,战场也被称之为“疆场”。

这是在开战前的规矩。

那开战时的“礼仪”呢?

那便是在两军交战时,要布阵交锋,不可趁虚而入。

即两军交战前,必须摆好阵势才能开战。

说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想到了一个词:

半渡而击之。

当年,楚宋大战时,宋国已经列阵完毕,而楚国士兵此时还在渡河。

有人趁此劝谏宋襄公“半渡而击之”。

而宋襄公直接说“半渡而击之,我不为也。”

硬是等到楚国的军队全部渡河,摆好阵势,才开始进攻。

然后大败……

后来,很多人都借此说宋襄公迂腐,不会打仗,打仗时讲个什么规矩啊?

殊不知,这正是春秋礼义。

因此,在《史记索隐》里面,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虽然宋襄公,不如齐桓公、晋文公与楚庄王一般实力强劲,其实力在其余诸国当中算是上等。

但其仁义啊。

当然,有人觉得这种分法,让人难以信服。

所以,在《荀子·王霸》里面,将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算作春秋五霸。

并没有算秦穆公和宋襄公二人。

这便是按照实力来分的。

其实,除了半渡而击之以外,还有一个更经典的例子。

那便是“曹刿论战。”

这场齐鲁之战,对于鲁国来说,叫曹刿论战。

而对于齐国来说,则是叫长勺之战。

当年,齐桓公初为国君,不听管仲劝谏,发动长勺之战,致使大败。

想必很多人当时看到曹刿论战时,会感觉奇怪。

为何齐国擂鼓作战后,冲到鲁国军阵面前,见鲁国军队不擂鼓,便嘲笑着退回,然后重新擂鼓冲锋?

而不是见鲁国军队不动,直接冲上去干他丫的?

那因为按照当时的战争“礼仪”,我擂鼓说明我做好了开战准备。

你没有擂鼓,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

此时我若攻打你,便是坏了规矩,不合“礼”。

不符合贵族之战的礼仪。

其实,鲁庄公一开始也准备按规矩来擂鼓的,只是曹刿没让。

从这里看出,春秋时期打仗其实并不究竟计谋,而是遵从战争礼仪,勇者为胜。

两军交战,一鼓作气,血勇为先。

春秋时期之战,并不以消灭敌军为目的,而是为了张扬国威。

到了战国时期则完全不同,直接以杀人灭国为目标。

于是,各自计谋层出不穷,狡诈不断。

其中集大成者,处于顶峰者便是——《孙子兵法》。

说到这,忽然发现,项羽的作战风格,就极像是春秋时期的战法。

项羽打仗,靠的就是一个勇字。

即便是在“破釜沉舟”之际,依旧是以血勇为胜。

而韩信则相当于战国时期的打法。

奇谋百出,智计不断,狡诈诡谋,不拘泥于形式。

最终,作为“勇战派”的项羽,败于“谋战派”的兵仙韩信手中。

这些是开战时的规矩。

而到了战争结束以后,胜者一方则要:

伤而不杀,败而不穷追。

在与敌国士兵交战期间,如果你把对方打伤了,你就不能再攻击对方,并且让他赶快回去疗伤。

在此之后,你只能选择观战,不能参与其他对决。

战败后,敌人如果掉头逃跑了,就是不想再跟你打了,这个时候就不能追了。

如果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看到有年老者跑不动了,你还要去扶一扶。

放心,他不会讹你。

他可是一个贵族。

甚至如果在逃跑期间,敌方的车辇坏了,你还要帮他修好,再继续追他。

嗯,没错,就是这么有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