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巨子:叶适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永嘉沿革

叶适的诞生地温州古称永嘉,是中国东南沿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一块宝地。明代嘉靖年间编成的《温州府志》这样记载它的建置沿革:

温州府,《禹贡》扬州之域,《天文》斗、牛、女分野。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属闽中郡。汉初为东瓯王国,后为会稽郡之回浦县地。东汉为章安县地,又分置永宁县。三国吴属临海郡。晋置永嘉郡,治永宁县。隋初废郡改县,曰永嘉,属处州,大业初属永嘉郡。唐改为东嘉州,后废为县,属括州。上元初改为温州,以其地恒燠少寒,故名。天宝初复为永嘉郡,乾元初复为温州,建靖安军。五代吴越建靖海军。宋为应道军,建炎初复为温州,咸淳初改为瑞安府。元为温州路。国朝为温州府。(1)

这段高度浓缩的记载,概括了永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但语焉不详,过于简略,因此,我们将永嘉演变的这幅历史画卷稍作展开:

《尚书·禹贡》篇有“禹别九州”的记载,古人将天下区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永嘉属于其中扬州的地域。《汉书·天文志》则将天上星宿的区域与地上诸州的地域一一对应,称为分野,永嘉所属的扬州正对应于斗、牛、女的分野。这些都说明,永嘉地区历史悠久,并早就载入史籍。其实,根据现代考古发掘,在这一地区的瑞安大坪、乐清白石、泰顺狮子岗等地,发现了近百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而在瓯海区牛岭村卧旗山坪、龙湾上河滨村龙岗山,则发现有新石器晚期至春秋的古文化遗址。这些发现证明了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这一带劳动和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永嘉为瓯越荒服之地。战国时,越王勾践七世孙无强与楚战不利,越人被迫南迁。后裔安朱(公元前271—?)继承前人遗业,世王东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东瓯归属闽中郡。秦末,安朱子闽君驺摇率越人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接着佐汉击楚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被封为东海王,俗称东瓯王,建都东瓯。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王发兵围东瓯,朝廷遣庄助发会稽兵浮海来救,闽越王引兵退去,东瓯王广武侯驺望举众徙处庐江郡。其后,遗民渐出,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东瓯故地置回浦县,属会稽郡。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以回浦县地置章安县。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是为永嘉设县之始。至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地置永嘉郡,是为永嘉建郡之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永嘉、临海二郡,置处州,治括苍,改永宁为永嘉县,撤安固、横阳、乐成三县入永嘉,县治永嘉;十二年(592),改称括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永嘉郡为括州,次年析括州之永嘉县地置东嘉州,复永宁、安固、乐成、横阳四县。太宗贞观元年(627),撤东嘉州,复属括州。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以其地恒燠少寒”,是为温州得名之始。玄宗天宝元年(742),复改温州为永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永嘉郡为温州。僖宗中和元年(881),朱褒乘黄巢义军进攻中原之机占据温州。后梁开平元年(907),钱镠遣子元瓘攻克温州,修缮州城,增筑子城,为府治所在地。后晋天福四年(939),升温州军额为静海军节度。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俶纳土降宋,温州由节度州降为军事州,辖永嘉、乐清、平阳、瑞安四县。徽宗政和七年(1117),诏以“石柜山在永嘉县西北,乃黄帝缄玉板篆册之地;仙岩山在瑞安县东北,上有三皇井,泉涌其中,西南有瀑布,黄帝炼丹于此”,升温州为应道军节度。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罢军额,外城增筑楼橹马面。建炎四年(1130)正月下旬,高宗从海门逃抵温州,二月驻跸江心普寂寺,半月后迁跸入城,以州治为行宫,谯楼为朝门,州宅为宫禁,崇德寺为都堂,儒志坊张氏宅为州治,设太庙于天庆宫(初在开元寺,后移华盖山玄妙观),皇族勋戚跟随而来甚众。前后在温六十三日,温州一时成为行都。度宗咸淳元年(1265),升温州为瑞安府。恭帝德祐二年(1276)三月,益王赵昰走温州,闰三月,宗正少卿陆秀夫等召陈宜中于清澳,总都督府张世杰自定海以兵来会,相率哭于江心寺高宗御座下,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昺副之,始发兵除吏。民族英雄文天祥自京口脱险,四月八日抵温,留下《宿中川寺》名篇,力图抗元中兴。(2)

元代改瑞安府为温州路,至明、清两朝又改为温州府。可见,永嘉自东晋建郡以后,或为县,或为郡;唐高宗时始称温州,唐、宋两朝则温州、永嘉交替使用,宋末又称瑞安府;而元、明、清三代则一直称温州,并沿用至今。这是温州沿革的大略,而永嘉则习惯上被用作温州的古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