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通与共谐:乡村治理的社会教育力培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言 PREFACE

随着乡村社会向外开放和交往的增多,尤其是以人口外出打工为主要形式所带动的经济收入增多背景下,社会成员中不乏形成了一种主动放弃农业的心理意识,在他们看来农业是没有什么奔头的,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得离开乡村。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成员有这种想法是可理解的,毕竟单纯的农业劳作及粮食收成所获得的经济回报在一定区域和时期是不及外出打工或经商所得的。然从长远来看,乡村社会将农业作为一种“副业”来对待的家庭越来越多,而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具有良好农业生产劳动素质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加之不少社会民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等,从而使得当前乡村社会发展潜存着一些动力不足和消极不和谐的现象,诸如,现实中不少乡村社会成员往往将外出打工或劳动所得倾其所有用于房屋扩建、汽车购置以及物质性消费上,尤其是过年过节时更是有着“炫富式”的铺张浪费和“补偿式”的非理性支出行为,甚至乡村流行的“赌博”行为也是出于一种“我家有钱”的心理作用。其中,一部分人短暂的返家“挥霍”和“辉煌成就”的炫耀,却要让其再次远走他乡进行长时间的工作积累,如此的金钱观、消费观使得很多社会成员没有将资金用于家庭教育文化的营造、家庭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又如,乡村不少的青少年儿童在家庭物质经济日益向好的趋势下,他们在从幼儿园直至大学的学习成长中很少参与乡村的农业劳作实践,在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他们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却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与农业劳作渐行渐远,其中很多人即使大学毕业后也不愿意回到乡村进行创业。无疑,这些现象和问题如果不加以积极转变,会造成未来乡村社会发展缺乏代际之间的层叠累进和纵深绵延推进的生机活力。

为何如此?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与乡村社会教育力薄弱相关,社会民众缺乏终身学习的资源内容和空间平台,过往尊师重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未能得到积极的弘扬,社会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念陷溺于物质经济增长的追求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我和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比如当前乡村社会发展中一部分社会民众并未将现代文明精神很好地内化在自我的生产生活中,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在其生产生活中呈现一种非统一状态,他们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往往诉求于外而不内省于己,当自己要争取自我利益时往往可以不讲规则,而当自我处于弱势状态时则往往又高呼公平、平等等。这可能是包括乡村社会成员生活中呈现出的“非现代性”一面,人们在经济收入增多之后虽有了更多的地域流动性和社会参与性,且自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社会成员关于权利与义务、民主与集中、自由与责任、平等与宽容等缺乏一种理性意识和行动,他们由于缺乏反思、自律、宽容而往往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了“暴戾”心态,形成人人争抢“话语权”的状态,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关系常常诉诸感性的“财富”或“权力”等。此外,当前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面临着代际传承的危机,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年轻一代在心理上的认可和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有着客观的社会原因,如中老年人在村落和家庭中缺乏经济话语权,他们往往成为青少年儿童或房屋建筑的“看管人”,无暇也无力去组织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村落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在接触和接受了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的影响之后,也日益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活动的不热心乃至拒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受现代化科技产品、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的诱惑而无心于学,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优良传统难以在其身上孕育生长。面对种种现状,当前和未来乡村社会治理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须得注重乡村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培育,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树立爱农爱乡、科技兴农的情感和自觉意识,在不断学习中促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与和谐。

那么,如何来实现这一转变?著者认为,一个较为有效的基础性的工作在于夯实乡村社会教育力,通过在村落中心区域规划公共活动空间,创建体育健身中心、图书阅览室、电子信息中心以及体育、文化表演舞台等,让乡村民众在闲暇时间有着“活动去处”,而不似过往不少乡村民众在农闲时节往往“聚众赌博”“聚餐吃喝”等。当下乡村社会成员生活中不乏时兴“广场舞”一类的娱乐活动,可似乎又滋生了“拉帮结伙”或“排挤他者”的不良现象,这又在一个侧面折射出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学习活动和娱乐资源、平台缺乏或过少,社会成员往往只能在比较有限的“自我展示”活动中进行着“不良竞争”,其为了在活动参与和表演中“出场”“胜出”而滋长了“说闲话”“搞小团伙”“攀比”等陋习。因此,当前乡村治理与建设中提升社会教育力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丰富多元的文体平台搭造和科技、卫生、法治、环保、道德等活动的组织引导,积极发挥政府、村落、学校和村民的联动协作合力,渐进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精神在乡村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中加以内化、传承和创新,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成员形成积极学习、反思的自觉性,不断将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结合着村落社会组织活动、乡村社会发展项目建设而逐渐进行培育渗透,让社会成员在经济活动、资源分配、公共交往活动中来认识理解“我”与“他者”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关系,进而将法治与道德、民主与集中、自由与慎独、平等与个性、公正与差异等较好地统一于乡村社会及成员的生产生活中,如此才能推进乡村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乡村治理和建设要以丰富多元、联合聚通的社会教育力为基础,让社会成员在学习、奋斗、反思和创新中立足和情系乡村,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与全国各民族兄弟一道携手同行,经由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而积极展开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开放进取、自立自强,将民族地区乡村创建成富足文明、安定和谐而有乡愁记忆的宜居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