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厂工作 赴京学习
1956年,广州市政府组织手工行业私人作坊走集体合作道路,李定宁和二哥一起进入刚刚组建起来的广州市第一象牙雕刻生产合作社(大新象牙工艺厂前身)。李定宁兄弟两人从家庭作坊走向集体,从个体变为国有,终于摆脱动荡不安的生活,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他们对人民政府充满了感激之情。李定宁想:一定要把所学技艺发挥出来,为国家多做一些牙雕精品。
当时单位要给大家评定技艺等级,无论是老师傅还是年轻人,都需要当众显技艺。在规定的时间内,李定宁酣畅淋漓地完成了一尊人物牙雕,获得了一致好评。就这样,未满30岁的李定宁被定为五级技工,收入比其他行业的同龄人要高,大家都尊称他为“师傅仔宁哥”。
在日常工作中,李定宁颇有当师傅的样子,虽然他的学历只有初中,但这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新象牙工艺厂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所以,李定宁不仅在工作中带徒弟,在业余时间还当上了文化教员,帮助文化低的牙雕艺人提高文化水平。李定宁非常了解那一时代的手艺人: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手工业者大多文化水平很低,不会写字,也不会画画,不懂人体构成,只知道动手制作。李定宁意识到,如今是新社会,要做好牙雕工艺品,必须要提高牙雕艺人的文化素养。因此,李定宁下班后就经常给工人们扫盲,他因此被同伴们称为模范教师。
尽管平时被人称为师傅,但李定宁并没有表露出任何骄傲或自满的情绪,他仍然虚心地向其他人请教学习,他觉得即使是最差的一个,也有值得他学习的地方。李定宁对自己的技术也不太满意,毕竟南北两派的技法是有区别的。他认为如果只懂南派的细腻,而忽略了北派的狂野,这样的牙雕匠人不能算是国家级的,只能算广州级的。
1958年,李定宁雕刻了一尊高24英寸、重20公斤的仕女雕像,这是他学艺以来第一次独立制作大型牙雕人物作品。这次立体雕刻获得了很大成功,使他明确了以后要主攻象牙人物题材的方向。
同年,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李定宁得到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就是赴北京参加南北技艺大交流,学习时间为一个月。在北京期间,他主要在北京象牙雕刻厂学习,学习仕女、花鸟的先进雕刻技法。业余时间,李定宁经常到故宫博物院观摩,如痴如醉地欣赏了历代艺术珍品。
在北京一个月的所见所闻,让李定宁深深折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时的李定宁,犹如一块大海绵,如饥似渴地学习技艺、提升文化。比如,北派的牡丹雕得栩栩如生,他就不断地请教。他从来不打牌、不好酒,午休时分,人家休息,他就去拉开各个工位的柜台,看别人的作品,偷师学技术。这是他后来成功的关键之处——勤奋、认真、刻苦。这段时间的学习,令他对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传统的技艺需要继承,但更要突破,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好学的李定宁用他的智慧和才情将在北京的学习内容转化成知识,回到广州后,他全盘传授给大新象牙工艺厂的同事们。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李定宁仍感慨地说:“在北京学习的一个月,影响了我的一生,使我从此与象牙人物雕刻艺术结下了终身的情缘。”
在大新象牙工艺厂,李定宁先后担任了生产科科长、设计室主任、生产技术副厂长,手艺一步步得到肯定,有大量作品在全国和省市的展览评比中屡获金奖,多件作品被博物馆或国内外收藏家收购和珍藏。李定宁一直在这里工作了36年,一直到1992年退休,退休后还被返聘为该厂的高级艺术顾问。 36年的时间里,从不止一人高的象牙,到只有小指头大的象牙,李定宁用一双巧手雕刻了大大小小的牙雕作品,但具体有多少件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