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厚赠:国家级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艺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贵源泉,其与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紧紧联结着中华各族儿女的情感,并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对话中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历史长河奔腾向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扎根岸边的棵棵大树,使河岸变得更加坚实和生机盎然,默默支撑着大河入海,也让我们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心扬帆远航。无论我们走多远,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那些坚毅的品格与美好的风景,深入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前行,也伴随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同珍惜和爱护。

如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日趋完善,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明确提出了相关保护工作的中长期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并提出,要健全和完善包括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2022年6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引导、支持和鼓励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措施,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通知》由十部门联合发布,足见国家决心之大、决策之重。同时,也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工艺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牵涉面广,任务艰巨复杂,需要大家协同努力,把此项工作引向深入。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仍有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孜孜不倦地耕耘着这片广袤的文明之地。《历史的厚赠——国家级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匠艺之路》记录和描绘了部分国家级传统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的匠艺之路。本书选定了十位技艺精湛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是90岁的中国象牙雕刻工艺美术大师李定宁;87岁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80岁的著名面塑民间艺术家郎志丽;78岁的中国竹编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76岁的中国漆艺漆画工艺美术大师郑修钤;76岁的中国苏绣工艺美术大师张美芳;68岁的中国云锦工艺美术大师金文;60岁的中国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钟连盛;56岁的著名剪纸民间工艺美术家高佃亮;还有最年轻的51岁的娘本,他是中国唐卡工艺美术大师。他们为中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们在各自领域深研细琢,竭尽所能,潜心笃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发挥到了至高境界,并向人们传递着蕴含其中的精神文化。他们是平凡的,又是如此可敬,他们的作品令人神往。然而,我们也看到,他们中多数已经是高龄老人,他们的技艺,特别是他们的精神,迫切地需要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量庞大、种类丰富。本书限于篇幅,仅推出其中十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希望通过讲述他们的“绝技”,展现蕴含其中的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匠艺之路,也为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绵薄之力。

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每一位敬业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