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其实很有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猖狂人必有死下场

贾南风的臭脾气,杨骏也是知道的,“甚畏惮之”,虽然有所惧怕,却未能有所收敛。杨骏的策略是拉拢太后,不过这个太后是一个老好人,怎么可能是泼辣儿媳妇的对手。

有人说什么杨公主持大局是众望所归之类的场面话,偏巧杨骏除了是国丈外,几乎一无是处,论军功,没有;论学问,也没有;论人品,实在不怎么样。这样的人掌权,如果老实本分地做几件事,可能还好一点,偏偏他什么都不懂,还要创造点新的标准。一般而言,先皇帝刚刚死掉,年号是不能更改的,即位的皇帝要继续延续年号,直到第二年才能改元。杨骏“暗于古义,动违旧典”,可能是过于迫切需要做出点“成绩”了,竟然下令立即使用新的年号。

这下群情激愤,朝中不少大臣坐不住了,说从孔子做《春秋》时候起就没这个规矩,杨骏这么做是“逾年书即位之义”,简直无法无天,太不像话。虽然改元“永熙”,但是史官左看右看,总觉得这个年号来历不正,太不顺眼了,“故明年正月复改年焉”,所以惠帝司马衷这第一个年号只用了区区九个月罢了。

没什么背景的杨骏上台后自然要扶植自己的势力,能用自己的人就尽可能用自己的人。两个弟弟都不太支持自己,没关系,杨家还有侄子什么的。杨骏不傻,任用的官员都掌握着禁军,算盘打得很好,控制了皇宫就等于控制了一切。可是这么一来,不仅没有得到人心,反而是“公室怨望,天下愤然矣”。外戚掌权还操纵禁军,这不是俨然的造反态势吗?可怜的杨骏,朝里没多少人支持他,后宫除了一个不顶事的太后,也不得人心,就连自己的弟弟杨珧、杨济也与他渐行渐远,真可谓“众叛亲离”。

“殿中中郎孟观、李肇,素不为骏所礼”,孟观、李肇这两个人,充其量只能算是诸多看杨骏不顺眼的人里面很不起眼儿的两个人,战斗力毕竟有限。孟观是个读书人,字叔时,打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对天气知识很精通,不知道为什么得罪了杨骏。李肇此人,史书上几乎没什么记载。这样两个人,一般是掀不起什么大浪的,但是他们找对了同谋:贾南风。

贾南风不是一个安稳人,不仅玩转了自己的丈夫司马衷,还野心不小,连前朝的事情也想管上一管。怎奈杨骏投靠错了对象,拿杨太后当靠山,贾南风不仅不把杨太后放在眼里,武帝司马炎死后,甚至“悖妇姑之礼”,连场面上的婆媳之礼都不讲了。偏巧孟观、李肇利用职务之便偷偷向贾南风打两个小报告,何况杨骏本身就不得人心,把事情随便找出来说一说,再添油加醋一番,就很有杀伤力,如果再给杨骏扣上一项试图谋反的罪名,贾南风何愁没有教训杨骏的把柄呢?

皇后想掺和政事,大概有几大途径:第一,搞定自己的丈夫。司马衷对贾南风实在构不成什么威胁,这个障碍不扫自除。第二,搞定自己的婆婆。杨太后是个老实人,武帝在的时候还一个劲儿给贾南风说好话,对于这样的婆婆,只需要不管她即可。第三,搞定朝中的大臣。这是贾南风不能施展拳脚的唯一原因,搞定搞不定另说,只要杨骏在朝里一天,贾南风的野心就只能深埋于心,因此贾南风除掉杨骏,只是时间早晚、时机成熟不成熟的问题了。现在孟观跟李肇送来了杨骏的把柄,师出有名,但是她还缺少两股力量:杨太后身边得有自己的眼线;杨骏不会自己走开,需要有人搬走这块绊脚石。

贾南风不是只会发脾气,她想到了当年曾经伺候过他们夫妻俩的董猛。董猛是谁呢,一个太监。但是他不是别人的太监,他现在是杨芷杨太后身边的太监。不是当年贾南风对董猛不薄,就是董猛面对这个悍妇只有听命的份儿,当贾南风私下里小手指那么一勾,董猛就过来跟孟观、李肇他们狼狈为奸。就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

至于能搬开绊脚石的力量,贾南风将目光转向了司马亮。贾南风满心欢喜地以为,司马亮被杨骏摧残了一下,还抢走了本该属于他的辅政大权,司马亮应该是一心一意等待报仇的汉子。可是当她托人带去口信的时候,司马亮不仅没有斗志,反而说:“骏之凶暴,死亡无日,不足忧也。”自作孽不可活,杨骏早晚会玩儿完的,不用担心。贾南风吃了一记软钉子。司马亮太不靠谱,她将目光转移到司马玮身上。

司马玮,字彦度,是司马炎的第五个儿子。得益于司马炎对宗室的重视,他先是“封始平王,历屯骑校尉”。到了武帝朝后期,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平南将军,转镇南将军”。贾南风选择司马玮的原因,除了司马玮年轻又有兵权,更重要的可能是《晋书》中所记“骏素惮玮”。杨骏这个不在乎天多高地多厚的人,竟然惧怕这个年轻的后生。所以当司马玮跟中央汇报说自己想带着人马去京城住两天的时候,杨骏“因遂听之”。

司马玮进了城,贾南风等待的多方力量终于到齐。孟观、李肇就把早就准备好的那套说辞拿出来说给司马衷听,大意不外乎诬陷杨骏谋反之类的。欲加之罪本就何患无辞,杨骏平常又干了不少不得人心的事情,实在不愁没有论据。最后定主意的自然是贾南风,当天夜里,就下诏诛杀杨骏。而这个受贾南风任命的传诏人,正是那个天文专家孟观。

舆论准备完毕,该走的程序走完,军队列队出发。这时候杨骏的侄子段广站出来替杨骏求情,他跪在司马衷前面,说:“杨骏受恩先帝,竭心辅政。”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段广甚至说:“且孤公无子,岂有反理?愿陛下审之。”一个没有儿子的人怎么会想要做皇帝呢,陛下您一定要擦亮眼。不知道司马衷听罢此言,究竟作何感想,史书只是记载“帝不答”。而不管司马衷是认可贾南风的行为,还是对段广的求情无可奈何,他什么都不说,就等于是默许。

死期将至的杨骏此时正在家里睡觉,他的家是曹爽以前的府邸。听说宫中针对他开展了抓捕行动,就赶忙召集人马商讨计策。太傅主簿朱振分析说:“今内有变,其趣可知,必是阉竖为贾后设谋,不利于公。”为今之计,首先,“宜烧云龙门以示威”,制造剑拔弩张的紧张情绪,告诉所有人杨骏的战斗力仍然存在。其次,“索造事者首,开万春门,引东宫及外营兵,公自拥翼皇太子,入宫取奸人。殿内震惧,必斩送之,可以免难”。让杨骏挟皇太子司马遹进宫,这个皇太子,不是贾南风所生,让皇太子对付贾南风,胜算自然平添许多。

这本是一条上佳的建议,但是杨骏这时候没了平日里的跋扈。他本来也不是什么胆大之人,终日里也只会吆三喝四做出一副牛哄哄的样子来。现在原形毕露,只会犹豫不决,只是懦弱地说:“魏明帝造此大功,奈何烧之!”多么好的宫殿,烧了多可惜。手下的听到杨骏这句话,心都凉透了,果然是烂泥糊不上墙。侍中傅祗就跟杨骏说:“宫中不宜空。”借口宫里不能没有人,就起身走了。都到这个时候了,宫里有没有杨骏的人还是一个问题吗,不过是借口罢了,其他人对傅祗的行为心照不宣,也都找借口赶紧逃命了。只剩下一个武茂没反应过来,傅祗一看,恨得提醒说:“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一言惊醒梦中人,武茂听了这话,兔子一样逃命去了。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杨骏是个胆小鬼,手底下也没什么有担当的人。守着宫门的左军将军刘豫听人说杨骏跑了,连主意都没有了,居然问给他假消息的裴:“吾何之?”裴说:“宜至廷尉。”鉴于你一向跟着杨骏办事,现在只有自首这一条路走得通,糊涂的刘豫竟然真的乖乖去自首了,也不问问消息靠谱不靠谱。而在后宫中的杨太后估计也听说了门外的混乱,写了封帛书,上书“救太傅者有赏”,还用箭射到宫外,胜负已分的时候谁会接这个求救信?杨太后这个幼稚行为,不仅救不了杨骏,倒是给人留下了是杨骏同党的口实。

躲在府里的杨骏以为高墙大院救得了他,司马玮一行人命令火烧府邸。当年司马懿为了防范曹爽,特意在曹爽府周围设了几栋高楼当瞭望点,这下也派上用场了,士兵从高处向里面放箭,杨骏等人连反击的能力都没有。杨骏逃到了马厩中,被乱兵杀死。而杨骏及其同党都被夷三族,死者数千人。为了销毁当年杨骏伪造的武帝司马炎的托孤诏书,贾南风下令把杨骏家里的纸都烧光。

再看杨济。当时被召进宫中,传旨的人到了,杨济也知道此去有去无回,就问身边的名士裴楷:“吾将何之?”裴楷死心眼,说:“子为保傅,当至东宫。”您既然是太子的老师,就应该进宫去。杨济手下本来养着四百多个精于骑射的关中大汉,就算是殊死一搏也能冲出重围,浪迹天涯,但是杨济还是整整衣服进宫去了,众人听说,“莫不叹恨”。

杨珧被捕以后,一直喊自己冤枉,就是临刑时候,仍然大呼冤枉,墙倒众人推,谁管你冤不冤枉。偏巧监斩官是贾南风一伙的人,一直催促刽子手赶紧行刑,杨珧就在高呼冤枉的过程中,冤枉地死了。

杨骏死掉了,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还是太傅舍人阎纂看不下去了,“殡敛之”。而上至司马玮,下至孟观等人,因为诛杀杨骏有功,都得到了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