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2020年夏天,我结束了一学期的网络直播课程,就接到了本书第2版的翻译邀请。6年前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的兴奋时刻至今历历在目。过去6年间,也许是过去20年间,这条穿着西装的蛇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业界、企业咨询界以及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界等各界或隐匿伺机或翻云覆雨,然后带着浓浓的学术气息卷土重来,想与我国读者再次对话。
在第1版的译者序中,我们介绍了蛇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是奸诈狡猾,代表了诱惑和邪恶。在基督教中,蛇是罪恶的源泉,是反叛上帝的力量。这一原型起源于《圣经》第1卷《创世纪》:“在神所造的一切活物中,蛇是最狡猾的。”它在伊甸园中引诱夏娃吃下禁果,从此让人类生来就带有原罪。本书的主角正是隐匿在职场中的“蛇”——反社会人格者。他们冷酷无情但又天资聪颖,可以迅速改变自身适应职场环境。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在职场中获得权力、地位和金钱,他们狡猾地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谎言,操纵、利用甚至虐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可能是你在职场中遇到的同事、上司、下属或合作伙伴,也可能是你的家人。
全书可根据两条逻辑线索来阅读。线索一“戴夫的案例”,是一部描写反社会人格者的舞台剧,共有十个场景,读者可以跟随主角戴夫,身临其境地见证一名反社会人格者如何在职场中利用、操纵和背叛身边的同事和上司,平步青云。线索二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作者逐层递进,从三个视角展开叙述。首先,作者从人格层面剖析反社会人格者的本质和特征;其次,作者介绍了反社会人格者在职场中评估-操纵-抛弃他人的具体技术和实际案例;最后,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咨询经验,作者为读者支招,帮助读者在生活中或职场上遇到反社会人格者时保护自己免遭其害。书中还有大量真实案例和补充资料,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读者获得一个更全面、具体的反社会人格者人物画像。
十多年前,反社会人格的研究大多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中开展,学者和大众都未曾料到反社会人格者能在企业中兴风作浪。而本书作者从有限的企业案例和犯罪心理理论中窥见了反社会人格者对职场大众和企业的巨大危害,他们匆匆写成了本书第1版,希望用生动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警示大众,保护职场读者免遭反社会人格者的辱虐。也因此,本书第1版读来有一丝浅尝辄止的感觉。此后6年,两位作者持续投入企业反社会人格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并将这些经历和成果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与第1版相比,第2版更像是一本介绍企业反社会人格的教科书。作者更深入地探讨了企业反社会人格的本质,增加了进化心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视角;在阐述反社会人格者的人格特征及其在职场中如何能够轻易操纵他人不劳而获时,增加了大量的补充资料,帮助读者理解其言行背后的心理特征,也对书中的大部分论点备注了参考文献供查阅。此外,第2版新增了两章:第9章介绍了一项企业反社会人格者的实证研究,第10章则介绍了相关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其有效性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书的第一位作者保罗·巴比亚克(Paul Babiak)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他在实际的顾问工作中积累了大量职场中反社会人格者的案例。另一位作者罗伯特·D.黑尔(Robert D.Hare)则是研究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心理专家,他和他的团队共同开发的《反社会人格检查表(修订版)》(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PCL-R)和衍生的一系列量表是学术界最具权威的反社会人格测量工具。两位作者持续合作20多年,将专业知识、真实案例,以反社会人格者为主角的剧本以及大量补充资料深入浅出地融合在了一起,促成了这本引人入胜的专业著作。“让普通大众也能了解反社会人格”是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他们言能践行。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翻译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他们是骆瑒、陈向欣、张东一、董璞、蔡亚岑、谢声宏和李静一。他们发挥各自所长,通力合作,顺利地完成了翻译工作。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俚语和心理学术语,再加上文本资料中时间跨度近90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读者的理解困难。为此,翻译团队请教了多位现代汉语和临床心理学方面的学者、职场顾问和久居美国的专业人士,并与作者积极沟通,将这些疑惑逐一解开。同时,为便于读者理解,针对书中出现的心理学术语以及一些需要说明的背景,我们也都增加了译者注。我也要感谢参加本书第1版翻译的成员,他们在第1版翻译时与我一起感受了这本充满“艺术气质的”专业著作,促使我们在翻译第2版时能够精益求精。希望我们的专业化努力能使读者体验到我们阅读此书时的兴奋与成长,也希望无论是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还是普通大众,都能够津津有味地“享用”此书。
最后,我衷心地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让我有幸成为这本如此令人着迷的专业著作的中文译者,同时包容我们的延迟交稿。
孟慧
2021年1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