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无痕”的批评和表扬才能对孩子生效
明明早晨喝完牛奶,随手把空牛奶盒从教室的窗户扔了出去,正巧打着楼下的一位学生。事情反映到老师那里,乱扔盒子的明明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
“你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吗?”班主任厉声质问。
“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往楼下扔东西了!”这时,明明眼里的泪水已在打转。
“幸亏你扔的是纸盒,如果是铁盒、砖块呢?还不把人家脑袋砸破?”
“万一砸出人命来怎么办?”
……
班主任连连质问、斥责,由纸盒而铁盒、砖块甚至人命,说了一大堆,越说越严重,越说越玄乎,似乎还不满足,仍想继续“发挥”,但这时,明明已变得充耳不闻,表情淡漠了。
生活中有很多妈妈也会像这位老师一样,唠唠叨叨地对孩子批评一番,她们经常抱怨,为什么孩子总是听不进去教诲,对批评一点都不能虚心接受。那是因为长篇大论的批评已经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致使他们感到麻木或是厌倦了。这好比孩子一次只能吃2根雪糕,你非得一次逼他吃掉10根,那他自然因为吃腻了而从此对雪糕丧失兴趣。
当人的机体接受某种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长的时候,人会调动“自我保护”的本能,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考试失败时,妈妈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下次还这样,不学了!”的反抗心理。又或者孩子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偶尔会把房间弄乱,而妈妈时不时都在念叨孩子不爱整洁、邋里邋遢,久而久之,孩子心生厌倦和反叛,他故意不打扫不整理,以此来响应妈妈的批评。
其实妈妈的本意是好的,想通过强调这个问题,使孩子记忆深刻,下次不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可是妈妈这种喋喋不休的说教、嘱咐、训斥,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了“超限效应”,无动于衷,甚至异常反感。孩子本身对自己的错误是有内疚之感的,但是如果妈妈咬住孩子的错误长久不放,过多重复的批评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倦之情。当厌倦淹没了悔恨自责,孩子就只记得对妈妈的不耐烦,而千方百计地为过错找借口,失去对错误的悔意。所以,孩子听不进去批评,妈妈要反思一下是否你对孩子的批评超限了。
在教育中,不光是多批评会引发超限效应,多表扬也是如此。表扬过多以后,孩子会变得麻木,对称赞丧失兴趣,从而失去上进的动力。过多的称赞不仅会变得不值钱,甚至会使孩子认为妈妈很“虚伪”。所以,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掌握一个度。过少是妈妈的失职,过多则是妈妈的失误。
在表扬孩子时,妈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捕捉孩子的每一次、每一点进步,“对症下药”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表扬,并要适可而止。点到为止、暗香余留的表扬是对孩子有持续吸引力的表扬艺术。当批评孩子时,妈妈更要讲究艺术。要切记:孩子犯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如果他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可以变换角度来说他。比如,孩子放学后写作业,每次写完后都不把书收拾到书包里,你可以批评他。但当他答应做到而又没有做到时,你可以和他一起想办法,比如建议他在“记事本”上记住每天要做的这件事。批评孩子,既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心存自责,又要鼓励他下次积极改进,这才是批评的高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