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夜话:宏观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GDP国际比较的困难
——GDP的局限

世界银行每年都发布各国GDP和人均GDP的排行榜。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也常用这些指标说明各国经济实力或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并进行比较。但这种排行和比较有多大可信度?能简单地比较各国的GDP吗?

应该说用这种指标比较发达国家的状况还是靠谱的,因为这些国家有相同的GDP统计体系,有系统的信息采集系统,有较为完善的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技术与工具。而且在各种信息全部公开,尤其现在的大数据时代,要造假也相当不易。各国之间的汇率也能真正反映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但是,要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不容易了。

首先是各国的汇率问题。现在常用的比较方法是按官方公布的汇率,把各国用自己货币表示的GDP换算为美元,然后比较各国的GDP。理论上说,各国应该根据购买力平价,即任何一单位货币应该在所有国家都能买到等量的物品,来估算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但购买力平价理论本身也有缺点,且它估算的是长期汇率。现实中估算的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是开放的,货币自由兑换,官方汇率还是大体上接近购买力平价的。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开放,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官方汇率就与购买力平价差别较大。在这些国家,也许黑市汇率更接近购买力平价一点,但这种黑市汇率难以在进行国际比较时使用。何况有些国家还会为了不同的目的高估或低估汇率。高估汇率是为了维护本国货币在世界上的地位,低估汇率是为了鼓励出口。这样把本国GDP按官方汇率换算成美元时就会高估或低估本国的实际GDP。

其次是市场化程度问题。正如我们所说,GDP只统计通过市场交易的产品与劳务。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高,且各国之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别不大,比较起来可信度高一些。但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低,许多产品与劳务的交易都不通过市场,无法统计在GDP中。这样发展中国家的GDP就会被低估。

最后有些发展中国家政府还会有意地造假,高估自己的GDP,以显示政府的政绩,或者为自己在选举中争取更多的选票。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评论东亚奇迹时指出,“这些国家很容易出现粉饰太平的现象”,“经济增长的实际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是建立在估计和推测基础上的”。而且这些国家缺乏民主,GDP统计由国家说了算,不允许也没有民间研究机构的质疑。不过克鲁格曼仍然肯定了东亚国家经济的巨大进步。当然也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采集资料、加工信息进行统计时工具与技术的差距,这会高估或低估GDP。

GDP的估算和比较都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出现各种问题也在所难免。我们仍然要用这些数据,无非在使用时格外谨慎,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还要用其他数据与资料来更全面地了解一国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