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自觉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区别
做教育20年以来,我一直坚持4个基本的指导原则: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操心是为了不操心,辅导是为了不辅导。归根结底,它的本质就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事实上,很多父母把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混淆了。比如,不用父母督促,孩子就能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很多父母觉得,这就是自主学习。
其实并不是,任务是老师布置的,孩子只是按照要求去完成,这是自觉学习。
自主学习呢,是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确定自己的学习任务,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个任务,不是老师给孩子的,是孩子给自己确定的。
那如何才能变自觉为自主呢?我总结了下面3个非常实用的经验。
相信大原则,学习是孩子想明白的
学习,一定是学生自己悟的,是自己想明白的。老师扮演的角色是教练,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
本人创立乐学一百,研发引导孩子主动思考的技术,就是为了解决“提倡简单落实难”这个难题。
我的父亲,初中学业没学完就去当兵了。后来,他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听我母亲讲起这事的时候,我还挺惊讶的。当时,我父亲在部队,上进心很强,每天都抽出时间看书。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找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父亲考上了西安空军工程大学。
后来,令我更惊讶的是,一样没能完成初中学业的母亲,也凭借自学考上了大学。
我父母初中都没毕业,他们凭什么能考上大学?主要就是靠自主学习,不懂就去问。我能考上北大,其实走的也是自主学习这条路。
我初中的学校很普通,每年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屈指可数,而我却通过自主学习,考上了北京四中。
后来,我走访了很多超级中学,以及后来我考上的北京大学,我的体会都是一样的:学生自我修炼的核心环节不仅是坐在书桌前,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读书,而且要边读书边思考。
只不过,这样的学习并不是在学校课堂上完成的,而是一个人在家、图书馆或宿舍修炼的。这个修炼,是独自认真读书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问和思考,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老师讲课是辅助建构,做题是检验建构,但都不能取代自我修炼这个核心的知识建构过程。有些学生辛辛苦苦读了很多年书,就因为没有这个核心的学习过程,所以成绩一直上不去。
家长内心相信这个大原则,是培养孩子有自主学习理念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用教参,从老师的高度和视角去学习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学习的法宝,就是跟老师借的教参。教参真的很好用,能帮我站在老师的视角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后来,我发现很多优秀的学生都用教参。
很多学生觉得教参是老师用的,跟自己无关。但是到了重点高中,我发现利用教参可以让我们的视野和思想跟老师站在一样的高度。这些学生普遍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站的高度更高。
在北京四中的时候,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老师也不留作业,教参和其他教辅书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工具。因为老师们一直贯彻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倡学生们自主学习。
北京四中的老师,常常淡化自己的角色,提倡学生多读多思。而且,老师不是讲知识,而是讲高观点。通过高观点,去引导孩子积极思考,自主学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要去启发他”。它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原则,强调了学生自主努力的重要性。
如果学生自己不动脑子,老师再怎么启发都是无用的;如果学生真的想动脑子,有了强烈的动力,被激发出了好胜心、好奇心,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当然,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第一,在低龄阶段,也就是幼儿园之前,我们主张孩子不要过早地进入课堂学习,倡导的是自然学习。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自然的状态下教孩子学习知识。
比如,在大街上让孩子看路牌,告诉他上面是什么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数学也是一样,十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在生活中就能学会,根本不需要提前到课堂上去学。
第二,孩子上了一年级以后,学习成绩取决于做的事情到不到位,跟他学龄前有没有进行幼小衔接没什么必然联系。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提前抢跑,对成绩提升并没有多大帮助。
当然,一、二年级很重要,尤其一年级是父母需要重视的。因为一年级的知识相对简单,父母普遍都能帮得上忙,也能了解孩子的掌握情况。家长参与进来帮助孩子,孩子就更有可能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这会让孩子在班集体里获得一个较高的心理锚定,自视为优秀生的孩子的学习动力会更强。
第三,三、四年级,是孩子记忆力开窍的第二个黄金期。这个阶段,孩子对文字很敏感,如果能培养出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跟书成为好朋友,自主学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四,从五年级到初中阶段,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自主学习需要强烈的动机,而成就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很多人觉得,是兴趣决定了成就,所以兴趣才是最大、最重要的潜在动力。
可是在我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是个伪命题,多数人都是有了成就,才会产生强烈的兴趣。就好比孩子们为之沉迷的游戏,如果孩子打一款让他们挫败感强烈的游戏,多数孩子都会在尝试之后再也没兴趣玩;反过来,兴趣也会驱动成就,从而形成正向的双循环。
兴趣确实可以培养,但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失败会把兴趣打没。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制造成就感,多长时间可以制造出成就感,能给孩子制造出什么样的成就感。比如,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孩子会有比较多的成就感;越快发现优势领域和展现优势,孩子就越有成就感;为孩子在优势领域创造展现的机会,就是给他成就感。消除了上述这几个困扰,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强烈的成就感,对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培养,就会变得简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