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换个视角看学习,成为学习高手

1 学习的4大常见误区

提到学习误区,我感触良多,最深的体会可以用痛心疾首来形容。在我眼中,绝大多数孩子的天赋都堪称优秀,都有成为栋梁的机会,可是部分父母的错误认知,却成了阻止孩子学习成长的绊脚石。

梳理之后我发现,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误区,有以下几个。

多学点总是好的

有句俗语叫:“艺多不压身。”许多父母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总希望孩子多学一点。我和很多父母有过沟通,他们的观点基本一样,都觉得多学点总是好的。孩子能多学知识当然是好事,问题在于,孩子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即便孩子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也很难把知识学完。

站在相对功利的角度来说,如果孩子学习就是为了参加中考、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父母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孩子的指导和训练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

诸多案例已经证明,很多孩子小的时候学了不少东西,花了很多钱,用了很多时间,到最后却基本上留不下任何痕迹。把孩子拴在教室里,牺牲了玩耍和运动的时间,最后一无所获,这样做划算吗?

还有部分父母,给上中学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让孩子整日生活在重压之下。结果,孩子的成绩还不一定好。父母之所以陷入这个误区,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费效比,没有思考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任何没有目的的学习,都不过是在白费力气。所以,在决定让孩子学什么东西之前,一定要先想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如果父母只是为了跟风,别的孩子学什么自己的孩子就学什么,这对孩子的学习基本没有帮助。甚至于,大部分人连心理安慰都得不到。

学习要靠老师教

部分父母觉得,孩子想有好成绩,一定得有一个好老师。所以从孩子上学开始,就一直为孩子找最好的老师,并乐此不疲。对此,我不敢苟同。我始终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质上知识都是孩子自己想明白的,而不是老师教明白的。尤其在理科上,表现更为明显。而且我也相信,文科学习早晚也要走这个方向。孩子想在学习上有飞跃,主要是靠自己学明白、悟明白,而不是靠老师教明白、讲明白。

打个比方,老师就像驾校的教练一样,能教孩子基本的驾驶技术,日常开车肯定没问题。但是孩子想玩漂移、搞特技,那只能靠自己去钻、去悟,教练教不出来。

遵循这个原则的最终目的,是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作为一个真心做教育的人,我从不会用商业模式去考量教育。我觉得,文化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让孩子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其次才是传授知识。我期待的教育目标,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操心是为了不操心,辅导是为了不辅导。

孩子一听就懂的课是好课

在传统的评判体系中,老师的课讲得好不好,与其讲课的细致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老师追求的是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老师讲课,掰开揉碎,分析透彻;孩子听课,拾人牙慧,不加思考。这种让孩子一听就懂的课,使孩子的阅读能力、深层思维能力、归纳能力通通都没得到锻炼。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溺爱课”,反而会把孩子培养成学习上的“妈宝”。

就像很多父母觉得粥容易消化,对胃有好处,所以常常让孩子多喝粥。可是,医生的观点是,总是喝粥并不好。第一个原因,粥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营养不够;第二个原因,粥太好消化,这会让孩子的消化能力一直得不到锻炼。

学生听“溺爱课”,就跟喝粥的道理一样。不给头脑一定的负荷,让它得到锻炼,它是不会越来越聪明的。我觉得,真正的好老师一定是善于“折磨”学生的,让他们的大脑负荷保持在一个比较高但可接受的状态,才会让大脑得到锻炼。

一个好老师,主要讲原则、讲原理、讲方法,剩下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悟,让学生的大脑费点力气去思考,他们才能慢慢拥有学习的能力。

永远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于很多父母而言,孩子的学习永远是头等大事。任何情况下,都会把学习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却不自觉地忽视了孩子德育的培养和身体的锻炼。

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连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离开了父母就完全没法生活。他们在学习上的逻辑是通的,但是只顾学习,已经快学“傻”了。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说某个重点小学,学生午餐的时候吃虾,竟然一大半孩子都不会剥。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我却一点儿不觉得意外。因为我读小学的儿子之前也是这样,我不把虾剥好了,他都不知道怎么吃。

这样的孩子,如果不靠别人连吃饱肚子都难,还能指望他们长大之后做什么大事呢?

在现行的选拔模式下,孩子的智力因素并不具有决定性,真正具有决定性的其实是非智力因素。像自信心、自控力这类意志品质方面的特质,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更有推动作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父母最重的担。很多父母在学习的误区不断徘徊,荒废了时间,更耽误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