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石刻史料的收集
上一讲我们谈的是中国传统的文献, 主要是指流传下来的古籍, 它们一般的外部形态是刻本, 其中也有一些是抄本, 不过是古书的稿本或者是从稿本或刻本抄录下来的抄本。这其中也有一些属于传统金石学的著作, 不过因为金石材料有自己的特征, 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增加的石刻材料, 更多的是属于出土文献, 其整理发表的方式与传统的古籍不同, 所以我们这里独立出来专门来谈。作为出土文献, 与之类似的还有先秦、秦汉、三国时期的简牍, 以及中古时期的敦煌、吐鲁番和西北其他一些地方出土的文书资料。
中国自宋代以来, 就有发达的金石学, 所研究的资料包括金属器皿上的铭文和砖石上的铭刻。作为金文的主要材料, 先秦时期的钟鼎铭文是研究商、西周、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但这类资料比较集中, 而且文字数量不多。秦汉以后, 金文资料也有, 比如越南发现的唐贞元年间的《青梅社钟铭》, 长安等地发现的中晚唐节度使的进奉银铤, 都是非常关键的材料。但它们数量不多, 文字也不够丰富, 所以只能帮助我们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 而不是全面地改写历史内容。石刻史料就不一样了, 其数量极其庞大, 延续时间很长, 而且种类繁多, 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有不少石刻资料甚至可以改写我们已知的历史, 因此已经是现在史学研究所不可不予理会的文献材料。
以传统的金石学方法, 对石刻史料所做的集大成式的概说, 是清末叶昌炽的《语石》, 这是每个古代史研究生都应当阅读的著作,阅读时应当使用柯昌泗的增订本: 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语石异同评》 (中华书局, 1994年) 。这种以札记的形式所写的书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容易记住, 但其中许多总结性的文字是非常经典的结论, 是我们搜集、使用石刻史料时要作为前提的一些提醒。
现代人所写的石刻学论著也有不少, 文章可以看黄永年《碑刻学》1, 毛汉光《石刻分类与石刻集释》2, 专著可以看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 (文物出版社, 1997年) 和《古代石刻》 (文物出版社, 2001年) , 徐自强、吴梦麟《古代石刻通论》 (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 。现在研究石刻本身的人, 多是考古专业出身, 比较重视新出土的石刻材料, 对于传统的金石学, 特别是“金石例”一类著作, 介绍不足, 这方面可以参看叶国良《石学蠡探》 (大安出版社, 1989年) 和《石学续探》 (大安出版社, 1999年) 、程章灿《石学论丛》 (大安出版社, 1999年) 中的相关文章。如果你知道了石刻撰写的体例, 就能够了解不同类别的石刻文献的撰写规则和文字的大致脉络, 这样对于一些缺失文字的推补, 就有了一定的根据。同时, 使用石刻材料的时候, 如果是考古发现的资料, 一定要和考古学相结合, 比如墓志实际上是墓葬的随葬品之一, 是墓葬的组成部分, 看墓志的时候最好能够同时观照同一墓葬出土的其他资料, 才能更好地利用墓志文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