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功利主义是一个重要且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流派,该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将道德与人类幸福最大化联系在一起,“从人的需要、人与人的实际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解释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1],并以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原则的判定标准。可以说,功利主义真正实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并以人的利益的主观表现形式(功利)作为社会中一切现存关系的基础。从19世纪开始,功利主义就成为西方社会的支配性理论,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生活。
但是,在今天的话语体系中,功利主义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是“曾经被广泛接受的信念”。如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法学家哈特(H.L.A.Hart)所言,从20世纪中叶开始,政治哲学领域经历了一场新旧信念的转换:旧信念认为,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必定会把握政治道德的核心;新信念则认为,真理一定不在于那种视总和或平均的普遍福利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原则。[2]人们认为功利主义是一种单纯追求功利最大化的理论;在功利主义的深刻塑造下,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充满了实用主义的假设与论证,经济至上、效率至上甚至金钱至上成为人们行为的首要标准;在功利最大化面前,道德原则与价值诉求毫无意义。因此,很多研究者指出,功利主义已经不适用于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制度首要美德的当代政治哲学话语体系,功利原则不是发现社会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而是阻碍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绊脚石。功利主义需要被彻底抛弃,“功利主义理论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应该在比功利主义本身更有意义的语境下进行讨论,功利主义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3]。
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功利主义?是否需要彻底抛弃功利主义的原则与逻辑?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指出:“功利主义在我们的社会里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背景,其他理论不得不在这个背景下出场和论证。”[4]一方面,功利主义符合人们关注自身利益的心理诉求,是真正从人的视角考虑社会公共生活原则的思想体系。功利主义重视人的利益,并认为一切的社会原则与习俗规范都需要经过人的利益的最终检验,并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个人与社会的最高行动准则。另一方面,功利主义将利益视为人的统治力量,认为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唯一驱动力,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实现与增长。可以说,功利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哲学,更是一种利益理论,是西方政治思想中具有唯物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5]。同时,功利主义理论也并非昙花一现,虽然当代政治哲学发生了理论范式的转换,但是功利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功利主义理论中依然不断涌现出新的著作与成果,并在反思古典功利主义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功利主义思想——当代功利主义。
本书是对当代功利主义理论的综合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不足。本书从功利思想的源头出发,追溯了当代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概括了功利主义理论的本质性特征。通过分析当代功利主义不同流派所秉持的差异性观点,笔者认为当代功利主义内部虽然派别众多,但是所有的当代功利主义理论均继承了古典功利主义在后果主义、福利主义、聚合主义、不偏不倚立场方面的理论传统,保持了功利主义理论的基本底色。为了克服古典功利主义的理论困境,当代功利主义证成了功利与权利的有机融合,增加了功利内涵的客观标准,建构了功利主义的多元价值目标,使该理论与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与要求逐步吻合、融合。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指出,古典与当代功利主义理论的根本性差异源于其理论范式不同,功利主义嬗变的基本轨迹亦是沿着由个人主义向群己均衡取向的方向发展。理论范式的变化使得当代功利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平等观念与公共利益观念,实现了由功利政治向利益政治的发展,并为解决多元社会价值的冲突与排序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社会公共治理提供了更具合理性的哲学基础与伦理依据。最后,本书将当代功利主义置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座上分析其理论建树与本质性缺陷,客观评析了当代功利主义的发展与贡献,批判和扬弃性借鉴其有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