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刷手机
从使用手机、沉迷手机到依赖手机,现代人刷手机时间占比越来越大,对手机的控制程度越来越低,手机厂商、各种APP则越来越成功。因为没有办法科学地界定出每天使用时间超过多少属于使用过度,被夺走手机多久后出现何种症状属于不能自控,“使用” “沉迷”和“依赖”手机的修辞学意味浓厚,更多是传达着情绪上的担忧和道德上的愤懑。但地铁上人人刷手机却是不争的事实。假若来个外星人,看到人类整齐划一地低着头,鸦雀无声地望着手上的闪亮屏幕,会不会以为是某种集体宗教仪式,或者被某种拥有巨大力量的怪物同时控制? 此时,很难质疑对手机的沉迷与依赖不存在。
“真不能怪我”
过度使用手机而不能自控的行为,对手机使用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被称为手机依赖。手机依赖既引发各种身体和神经性疾病如干眼病、颈椎病,甚至有说会改变脑灰质密度;也导致各种心理和精神问题如抑郁、智商下降;还是某些社会问题的原因,如夫妻关系不睦、亲子关系不调、学生厌学等。很多人认为,作为一种科学概念,手机依赖内涵和外延都不清楚。然而,这并不影响手机依赖被认定为21世纪最常见的非药物依赖之一。
换言之,过度使用手机已经被界定为心理疾病,常见于大学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和女性,这不是瞎说,而是检索诸多研究后的结论。在此思路之下,可以类比毒品成瘾、酒精成瘾等来研究手机依赖,如程度测量、产生机制和干预方法,等等。但是,究竟是得手机依赖症才爱玩手机,还是爱玩手机才得手机依赖症呢?
毒品或酒精成瘾有明确的成瘾物质,手机依赖则找不出。有研究认为,刷手机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人觉得兴奋和开心。不光玩手机、吸毒和喝酒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吃饭、服药、吸烟和谈恋爱也会调动多巴胺反应中心。所以,将多巴胺界定为成瘾物质,和说刷手机开心是因为爱刷手机一样,没有太多意义。
晚上刷手机不睡,有人说是因为手机蓝光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让人睡不着。手机屏幕夜间模式减少了蓝光,人是不是就不爱玩手机了? 再一个,蓝光让你睡不着,不能干点别的吗? 人开着灯不容易睡着,和手机蓝光多是同样道理。问题是:你会关灯睡觉,为什么不关手机睡觉呢?
还有人找到技术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手机技术太好,或者太坏。太好派说,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使用太方便,想干啥干啥。技术太好,你就不停刷手机啊? 好的技术不止手机吧,为什么独独爱刷手机呢? 太坏派说,智能手机设计故意让人上瘾,刷手机的毛病是设计者害的。奈斯比特认为,让人依赖加深是高科技的重要特征,称之为“科技上瘾区的扩张”。从广义上说,改善用户体验的设计都催生技术上瘾,很难区别有害的上瘾设计和增加用户黏度的优化设计。并且,面对上瘾性智能手机,使用者不能自决或拒绝吗?
当然,还可以发现沉迷手机的社会原因。一个美国同事在美国不用手机,有事发电子邮件,在北京不得不买个手机,因为很多事情比如办银行卡必须填手机号。当然,买了手机可以只打电话,可听说他买了手机,大家都让他装个微信方便联系。这个例子说明: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手机世界与现实世界紧密交织,会刺激刷手机行为。
找找自己的原因
将手机依赖等同于网络依赖,没有办法找出爱刷手机的原因。为什么女性和大学生更爱刷手机? 研究表明:网吧上网主要是打游戏,刷手机主要是使用社交软件、购物、看新闻和刷微博。所以,一些人认为,手机上瘾实际上是社交上瘾。维塞尔说:“手机并不是反社交的,正是因为我们是依赖社交的物种,才会想要联系他人。”但是,社交并非手机的唯一功能,而且手机社交取代真实社交,有时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
社交过载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社交并非越多越好,手机社交冗余是典型例子,有人将之称为“手机社交沉迷”,认定原因是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过度从众的心理,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对此,勒庞在《乌合之众》早有论述,而加塞特的《大众的反叛》、李普曼的《幻影公众》、米尔斯的《权力精英》、怀特的《组织人》等名著均将之视为20世纪人性演变的新趋势。
很多人刷手机是由于对信息的饥渴导致的,我称之为“信息贪婪”:什么都想知道,异国他乡的一桩劫案,跟你“毛线”关系没有的明星偷情细节……当代人处于信息过载而不自知,常常刷帖发圈的时候还顺手刷个广告。为什么呢? 好玩。对此,波兹曼称之为文化艾滋病(AIDS,Anti-Information Deficiency Syndrome,抗信息缺损综合征),并在《娱乐至死》中大加鞭挞。
有人认为,孤僻、自卑或相对缺乏自信的人爱刷手机。许多研究者便如此解释“银发族”、女人和大学生爱刷手机的原因:老人孤独寂寞,大学生前途未卜和怀疑自己能力,女性的自我认知往往依赖他人评价。有种客体化理论( objectification theory)认为,女性爱在朋友圈发自拍照,希望别人对自己外貌点赞而找到能力方面的自信,属于典型认知偏差。
不少人说,刷手机是害怕和逃避孤独、不安和焦虑。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提出“自由悖论”:自由既可以让人更多地支配自己的生活,也会让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因为获得自由意味着从更紧密的社会联系中独立出来。如果主动运用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人生价值,充分完善自我人格,便实现了积极自由。但是,更多人追求的是消极自由,即从各种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反而使自己陷于孤独,产生无能为力感和焦虑不安的消极心态。此时,人容易放弃追求自由,以刷手机减轻心理压力,在其中迷失自我,此即弗洛姆所称的“逃避自由”现象。
有人认为,爱刷手机是因为感到人生没有意义,无聊才刷手机。拉康认为,当代人的意义从可以为之奋斗的未来理想世界,转变为只寻求充满欢乐的“当下”,人类陷入无意义的迷幻之中,感受不到真实世界,“遗忘”了冰冷的社会境遇。换句话说,当代社会主张的意义,如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眼前、把精致的自恋当作终极理想,乃是一种快乐的“无意义”。
在“容易世界”表演
我以为,有的人爱刷手机,是想通过“表演”而成为另外一个人,从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无力。所以常有人说,手机上“戏精”“精分”以及“精神小伙”“精神小妹”特别多。在手机中,不再有生活,只有表演,只有欺骗和自我欺骗。
不过,当代人爱刷手机,我琢磨最重要原因是:智能手机“制造”出一个“容易世界”,降低人生“打怪升级”困难的感受度。在手机上,任何事情看起来都变得很容易:想吃饭,想买东西,想借钱,想找人聊天,想谈个恋爱,想冒充会大佬……手指划划点点戳戳就好了。每一次手机使用都点滴增加着类似的感觉:世界仿佛为你而生,你便是“国王”或“魔法师”。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的后果会强化特定的行为模式,正面效应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面后果则会减少之,所以刷手机不断被离苦得乐的“容易世界”强化,最终沉迷其中而不可自拔。只可惜一切终究只是错觉:当没钱买东西、交网费电费时,“容易世界”立马烟消云散,人生暴露出原本的残酷面貌。
哪种有道理,君请自选。我定了条规矩:手机不能进卧室和书房,不晓得是否守得住。无论如何,为什么人爱刷手机,绝对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