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重整旗鼓
为了能够重新崛起,大宋王朝皇帝开始大力扶持读书人,这就对文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皇帝赵雍,太子赵坤,组织了负责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科举考试。
这次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尚书》、《春秋》、《五经注疏》等十多篇文章。
“你看到了吗?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把那些东西全部记住!”皇帝对着站在身边的两个人说道。
“是。陛下。”两个人回答到。
皇帝又继续问道:“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启禀陛下,没有了。”权臣说道。
“嗯。好,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吧。”皇帝赵雍说道。
“是。”
……
杭州考场
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儒雅年轻人走过一片空地时,停下脚步。这个人名叫黄松,今年二十九岁,在浙江清河县任职知府。
“咦。那不是黄松先生吗?是他监考吗?”
“肯定啊。你忘了,咱们的科目就是这个。”
“真厉害,这次科举,可以参加的人少之又少啊。”
“是啊。这次考试只招录三百人呢,而且要通过的话,很难很难。”
……
黄松在考场上坐了许久,才离开考场。
“哎呀!这次考试,真是困难重重啊!”黄松叹气道。
自古以来,科举就是考试的根本。
历史上曾有几次科举出现了状况,比如,某个大臣因病去世,或者某个大臣犯下了滔天罪行,不得不罢免。当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科举绝对是考试的精髓所在,考试的时候,你不仅要背诵《诗经》和《孟子》等文章,还要写作,不管是文笔还是字体都必须优美流畅。而且,你还要做完题后,再背诵下面的内容。所以,科举不仅考验一个人的学识,还考验随机应变能力。
“黄先生,您怎么在这里唉声叹气的?”这个时候,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对着黄松笑眯眯的问道。
“哦,原来是王贤侄,刚才我见到了你父亲。”黄松说道。
“我父亲?他老人家现在还好吧?”
“呵呵,很好。”
“那就好,我这段时间忙,一直没去拜访叔父,还请您谅解。”王放客气地说道。
“无妨无妨。”黄松摆手道。
“听说您在浙江做知府,恭喜了。”
“哪里哪里,这个知府我做的很累啊。”
“哦?为何?”
“唉,说来惭愧,浙江是富裕省份,每年缴纳的赋税极多,可是却没有多少收成。”黄松摇头晃脑的说道。
“确实,浙江每年都交纳了大量赋税,可是却没有产出。这是为什么呢?”王放疑惑的问道。
“还是因为那些读书人。”
“那些读书人?他们又干嘛了?”
“他们不愿意交税,还要吃白食。”
“他们为何如此嚣张?难道他们就没有受到惩罚吗?”
“有的,他们有的被抓了,有的逃跑了。”黄松叹息道。
“那就好。”
黄松突然想到了自己,心里感慨万千:“自己这辈子恐怕永远也无法改变了,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可以保证家里的安全,不至于落魄,不过……”
接着他抬头看了看王放,问道:“不知道王贤侄你打算如何改革呢?”
“呵呵,我准备在各地设置官仓,用来存放粮食。并且,我还要在各个村镇修建水利工程,用来减少田土兼并,增加农民的收入。另外,还要推广种植药材。”
“种植药材?这倒是个办法。”黄松说道。
“其实我已经在筹划了,相信明年就可以见效果了。”
“嗯。”
……
科举的时候,黄松在一旁帮助监考。
“黄松先生,这位是谁啊?”有一位士子向黄松问道。
“他是我的朋友,姓王,王公子。”黄松说道。
“哦,你好。我姓杨,名景,是杭州城中杨门酒楼的掌柜。”
“哦,你好。”
生意人都把生意做到科举考试考场里面来了,这还得了。
“不好意思杨掌柜,我们这里现在正在考试,能不能请你先出去一下。”黄松说道。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黄先生,您能否待我交付这几车担子食物给魏公公。”杨景挥手指向驴车拉来的饭食。
黄松瞥了一眼杂役,让考场工作人员给杨景车子上拉的饭食卸下来,分发给众科举考生。
……
黄松在一旁监考,看着他们在考试。
“黄兄,今日我考的是《论语》里面的句子。那里面有一句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具体来说是什么个意思呢?”一个秀才向黄松询问。
黄松仔细阅读了一遍《论语》,回答道:“这个句子是说,人在没有弄懂一件事的时候,是不应该贸然说出来的。如果贸然说出来,就会惹祸上身。”
秀才连忙点头称是。
……
“黄松先生,我考的是《孟子》里面的《孝经》。”一个秀才问道。
“哦,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人不知而不言,善莫大焉。”黄松说道。
“谢谢。”秀才连忙拱手道谢。
……
“黄松先生,我考的是《易经》。”又一位秀才向黄松问道。
“哦,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人要知礼数、尊敬别人、爱护自己。”黄松回答道。
“谢谢。”
……
……
这些科举考生一个个争相问黄松问题。
“黄松先生,我考的是《春秋》里面的《周书》。”
“嗯,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人不知而不言,善莫大焉,言则必有信,行则必有果。’”
……
“黄松先生,我考的是《孟子》里面的《尚书》。”
“哦,《尚书》啊,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
……
黄松在考场里面一呆就是两天。
“呼~~终于结束了!”黄松长长舒了口气,“不错不错,虽然没有什么进展,但是却总算将这些考生的问题都记住了。”
然后,黄松便带着记忆,返回京城。
“黄松兄,恭喜你啊。”王铎向黄松表示祝贺。
“呵呵,侥幸而已。”
“黄松先生谦虚了。”
这次科举,黄松虽然考了三百六十多名,但是他最高的成绩只排在二百五十九名,距离三甲差的太远了。而王铎却是第一名,取得了进士及第的功名。这样的话,他就可以参加殿试。
“王先生,我们去喝两杯庆贺一下。”
“哈哈,那就打扰黄兄了。”
两人找了个小酒馆坐下。
王铎从袖袋中掏出银锭,扔到桌子上。
“王先生,我们之前可是约定好的。”黄松急忙阻止道。
王铎笑了笑,拿起银锭递给黄松。
“黄松兄,你就别推辞了。”
“这,这怎么好意思?”黄松犹豫道。
“呵呵,没关系。”
于是,两人就这样推脱着。
“好了,我不和黄兄计较了,你拿着吧。”王铎把银锭硬塞给了黄松。
黄松只好收下,心中暗骂,王铎真够黑的。
……
第四日,考完科举的秀才开始陆续返乡。王铎和王海两人也告别黄松,返回杭州城。
“王兄,恭喜啊!”
王铎刚到家,就听到王海在院子里对他说道。
“呵呵,同喜。”王铎笑道。
“王兄,你可知道皇上召集我等进宫,有什么事情吗?”王海问道。
“陛下召见你们是好事啊,说不定你们会有机会封侯拜相。”
“呵呵,封侯拜相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王海摇了摇头,继续说道:“据说陛下召见我等,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吏。”
“选拔官吏?”
王铎微微皱眉,心中暗道:“皇帝召见我等,竟然是为了选拔官吏?这是什么意思?”
“王兄,这些官吏你认识吗?”王海看向王铎。
王铎沉吟片刻,缓缓说道:“认识,有一部分是我的老乡,比如说李志达、徐元朗、李云、刘文忠、李光弼、赵立业等人。”
“那我们怎么办?”王海问道。
“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陛下让我们留下来参与选拔官吏,我们就努力做好吧。至于最后能否被选中,就全凭运气了。”
……
这一日,皇帝赵雍宣布科举考试结束,各地举子可以返乡。
“王兄,恭喜你通过了科举考试!”李志达走过来祝贺道。
李志达和王铎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却落榜了。
王铎笑着拍了拍李志达的肩膀,说道:“这是你的命,不用强求,你还年轻,慢慢再考。”
“是啊,李兄,你也别灰心,咱们以后还有机会。”刘文忠也劝解道。
“多谢两位的安慰。”
“不过李兄,这次选拔官吏,恐怕有些麻烦了。”
“哦,此话怎讲?”
王铎叹息一声,说道:“王某曾经和几个老友谈起过科举考试,他们都告诉我,每届科举,朝廷的考官都会提升一级,直到第三年才会调换考官。”
李志达闻言,脸色变得很难看。他的父亲李清源乃是南阳郡太守,是朝廷任命的,按理说,他爹不会害他。
“这……”李志达有点茫然无措。
“唉,李兄,这件事恐怕是真的。”刘文忠苦涩道,“当初,我们几个人在县衙里面商量过,觉得朝廷会增设考官,只是没想到竟然会增加到三年一换。现在,恐怕只能靠你自己了。”
李志达咬牙切齿地说道:“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坚持。”
刘文忠和王铎点点头。
三人互相抱拳作别。
……
回到府中后,李志达和妻子张氏聊天。
“夫君,你今天考试如何?”张氏柔声问道。
“呵呵,今天考试,我倒是不太顺利了。只是,我们可能需要等待三年,才能参加下一轮的科举考试了。”李志达感慨道。
张氏眼睛红了起来,泪珠儿在她眼眶中打转,说道:“夫君,我舍不得你走。”
李志达搂住张氏的腰肢,低声说道:“放心,我肯定会回来的。”
张氏紧紧地抱住李志达的腰身,哽咽道:“夫君,我会在家里乖乖地等着你,你要早点回来。”
“好!”
“夫君,你在外面做事务必要万分小心。”张氏嘱咐道。
“恩,放心吧,我会保护好自己的。”
……
皇宫内,赵雍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
“报,陛下,工部侍郎王铎求见。”太监禀报道。
“让他进来。”赵雍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酸疼的脖颈。
“臣王铎,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王铎跪下叩首行礼。
“免礼平身。”赵雍淡淡道,“朕听说王卿在浙江参加会试,不知道考得如何?”
王铎恭敬地答道:“回陛下,微臣今年已经考得进士及第,第一名了。”
“嗯,好,好!”赵雍满意地点点头,说道,“王爱卿辛苦了。”
王铎连称不敢,说道:“微臣只是尽自己的职责罢了。”
顿了一下,王铎又道:“启禀陛下,微臣今日前来,除了给陛下请安,还有一个消息要告知陛下。”
赵雍露出好奇之色,说道:“噢,什么消息?”
王铎站起身来,从怀里拿出一份卷宗。
“陛下,这是微臣在浙江时,查到的关于倭寇的事情。”
“倭寇?”赵雍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