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本书导读
1952年,在文坛沉寂近十年的海明威突然灵感爆发,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部优秀著作刚刚出版,立即在欧美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引起了轰动。聂珍钊在2009年发表的《〈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中曾描述《老人与海》问世时的情形。当时,《纽约时报》书评的专栏作家哈维·布雷特称之为“一部伟大而真实的小说,既动人心弦,又让人震撼;既是悲剧性的,又是乐观的”;著名的《海明威传记》作家、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学教授卡洛斯·贝克也在美国时事及文化周刊《星期六评论》上发表文章说:“就其悲剧形式而论,它接近《李尔王》的故事。”卡洛斯·贝克文中提及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虚伪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两位姐姐杀害,最后李尔王伤心地死在三女儿身旁。卡洛斯·贝克将《老人与海》与《李尔王》相提并论,自然有其独到的文学视野。从诸多文学批评家的观点可以看出,《老人与海》之所以引人深思,更多的是基于圣地亚哥老人在战胜大马林鱼后,却遭受了被成群结队的鲨鱼“洗劫一空”的失败命运。圣地亚哥老人为了捕捉大马林鱼,在左手伤痛和极度疲倦的状况下差点儿死去,当他历尽艰辛终于成功捕杀大马林鱼后,又接连遭到鲨鱼毁灭性的进攻,最终拖回去的仅是一副大马林鱼的残骸,这样的结局真算得上一场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确实继承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品通过圣地亚哥老人的悲剧性命运,引导人们深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胜利与失败,以及人性的善良与邪恶、豁达与卑怯等深刻的主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鲁迅选入《呐喊》中的《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法有极为相似之处。《药》中,鲁迅在革命者夏瑜的坟头上留了一圈白花,象征着牺牲的革命者后继有人、革命事业充满希望;海明威也在《老人与海》中涂抹了数处亮色,如筋疲力尽的老人回来大睡了几天后又准备继续出海,逐渐成熟、善良体贴的小男孩马诺林返回圣地亚哥老人的身边,老人与小男孩相互探讨、总结经验、准备行装的情形都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下次出海捕鱼的胜利曙光。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相比,《老人与海》似乎更让人感觉到奋争的意义,对未来充满希望。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晚期作品,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老渔夫圣地亚哥整整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在第八十五天独自出海打鱼,这一次历经艰辛,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是由于出海太远,回家途中胜利成果却被成群结队的鲨鱼撕咬得精光,最后只剩下大马林鱼“十八英尺长”的白色脊骨。《老人与海》篇幅短小,全文不到10万字,主要记述的是圣地亚哥老人与小男孩离别、孤独一人捕杀大马林鱼的艰苦历程,以及圣地亚哥老人与成群结队的鲨鱼作殊死搏斗的经历。故事结构、情节可谓简单,但作品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福克纳曾这样评价《老人与海》和海明威:“那个老人,一定要逮住那条鱼然后又失去它;那条鱼,一定要被逮住然后又消失;那些鲨鱼们,一定要把鱼从老人的手里夺走;是他创造出这一切,爱这一切,又怜悯这一切。这一次,他找到了上帝。”艺术史家贝纳德·贝瑞孙也高度赞扬这部小说:“《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乐曲,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也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令人佩服。”当代作家何三坡曾这样评价《老人与海》:“看过《老人与海》的,是一种人;没看到过《老人与海》的,是另一种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编选的是《老人与海》的第二部分(关于圣地亚哥老人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的过程),初学者往往只能浅层次感受或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例如: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主要塑造了一位同鲨鱼进行殊死搏斗的硬汉子形象圣地亚哥,赋予了大海中各种鱼类不同的象征意味,让我们充分体察到老渔夫背后的作家海明威的思想境界,从而领悟到小说“你可以消灭我,却不可打败我”的深刻主题,等等。
这样理解还稍显简单和浅陋,如果在此基础上再阅读《老人与海》全篇及《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用心的读者就能充分认识到:《老人与海》具有更为丰富多样的主题、个性鲜明的意象内涵,以及独具特色的“冰山原则”。
文学主题
关于《老人与海》的主题,文学界曾有过热烈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结论是“硬汉子形象”论和“丛林原则”论。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富有象征意蕴的形象,如:圣地亚哥老人象征努力奋斗、永不言弃的硬汉子,小男孩象征人类美好精神的诠释者、传承者,大马林鱼象征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鲨鱼象征人生道路上邪恶、冷酷的破坏性力量,大海象征各种力量汇聚的社会现状,大海的变化无常象征人类社会的复杂多变,老人梦中数次出现的狮子象征勇武健壮、仇视邪恶和能创造奇迹的强大力量,等等。我国海明威研究专家董衡巽先生在1999年出版的《海明威评传》一书中说:“作为读者,读了《老人与海》,各人可以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理解,不过从海明威一贯表现的主题来考察,我以为《老人与海》‘硬汉子’精神的表现,是海明威式的英雄主义的赞歌。这个寓言式故事说明,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外界势力可以是战争、是黑社会,也可以是自然界不可阻挡的异己力量,在这些强大的对手面前,孤立无援的人免不了失败,但是海明威强调的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美国批评家利奥·顾尔科评论说:“海明威的大多数小说强调人不可为之事,解释世界的局限、残酷或固有罪恶。但《老人与海》却突出地强调了人的可为之事,强调了在世界这个竞技场上英雄行为是可能的。”因此,以往的评论大多把老人圣地亚哥看成人类的“硬汉子”代表,把他出海捕鱼的遭遇看成人类同厄运不断抗争的象征,把老人看成一个遭受不幸但没有被打败的英雄形象。
但是,另一位海明威研究专家聂珍钊则持不同观点,他在2009年发表的《〈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一文中提及,“如果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就会发现‘狮子’意象表达的象征义并非老人的英雄品质或硬汉精神,而是老人的丛林法则意识。”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生存竞争的基本法则,是维护自然秩序的规律。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曾阐述了生物进化和生存竞争的规律,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典型特征的丛林法则。《老人与海》的主题更大程度上符合丛林法则的特征。小说中反复提及老人梦见狮子的情节,作者并不是把狮子意象作为圣地亚哥老人坚忍顽强、永不言败的硬汉子形象的象征,而实际上是借雄健有力的狮子意象揭示潜藏于老人内心的一种生存竞争的伦理意识。在老人看来,大马林鱼显得高尚伟大和富有力量,但是老人一定要像雄健有力的狮子一样制服它,以此来显示自己比大马林鱼更有智慧和更强大,因而在老人与大马林鱼以及成群结队的鲨鱼展开殊死搏斗时,他总是想到狮子,期盼从强健有力的狮子身上汲取力量,获得继续搏斗下去的勇气。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而言,老人同大马林鱼的搏斗是一个生存竞争的生动范例。
上钩的大马林鱼用尽一切力量,仍然无法摆脱老人的控制;老人历尽艰辛,差点死去,但努力坚持,最终使出全身力气将鱼叉扎进大马林鱼的心脏。这就是丛林法则——自然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则。老人是这场生存竞争中的强者——犹如狮子,他按照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同大马林鱼搏斗,用杀死大马林鱼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像狮子一样强大。
自然,老人捕杀了大马林鱼,但这不是一场弱肉强食的结束,而是另一场生存竞争的开始。因为捕杀了大马林鱼的老人又遇到了成群结队的鲨鱼,老人最后赶走了鲨鱼,但是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老人要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鲨鱼要抢夺老人的胜利果实,在这场老人与鲨鱼的生存竞争中,老人被打败了,因为老人虽然赶走了鲨鱼,最终还是失去了与鲨鱼相互争夺的食物大马林鱼。丛林法则是动物界在自然生存中形成的规则,是动物界的生存伦理。《老人与海》集中要体现的是老人的丛林法则意识,这是另一类代表性观点。
一部作品可作多主题解读,正是《老人与海》的魅力之一。在本书解读中,我们还是倾向于“硬汉子形象”论。
形象内涵
本书主要从“硬汉子形象”论的主题角度来分析圣地亚哥老人和小男孩马诺林形象的内涵,探究大海中各类事物的象征意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评论来分析、探究圣地亚哥背后的海明威老人的人格特征,以求充分理解《老人与海》的作品内涵,走进海明威生活的时代,走近现实生活中独具个性的作家海明威。
第一位要赏读的是圣地亚哥老人这一细腻纯真、富有智慧的硬汉子形象。具体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从外貌描写、精湛的捕鱼技艺、与鲨鱼殊死搏斗的奋斗历程以及细腻纯真的内心世界等角度走近老渔夫,体察这位浑圆立体的硬汉子——圣地亚哥。
简要解析及导读如下: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形象塑造缘起于海明威在古巴海域结识的一位好朋友。有一次,好朋友那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在远海捕获了一条大鱼却最终没能成功运回的经历让作者深度体察到了渔夫们的艰辛,也极大地激发了海明威的创作灵感。《老人与海》开篇就向读者呈现了一位“独自在湾流里捕鱼的老人”,一位“倒了血霉八十四天都没捕到一条鱼”的老渔夫,但这是一位细腻纯真、富有智慧的硬汉子。文章有两次出现老人的外貌描写。第一次描写着重写老人脸上的褐斑和伤疤,展现一位“消瘦”“憔悴”“布满沧桑”,而又“坚韧”的老渔夫;第二次描写则着力描绘老人“非常老迈”“头很苍老”、肩膀却依然很强健的形象,将一位衰老、饱经沧桑却有着强健体魄甚或强健内心的老渔夫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文章着力描写老渔夫如何布饵布钩,如何吃鲯鳅汲取营养与积攒体力,如何拉钩、放钩与马林鱼周旋,如何成功捕杀马林鱼的历程,再次凸显了一位技艺精湛、富有智慧的老渔夫形象,至此,古巴海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具体体现老人硬汉精神的是圣地亚哥老人与鲨鱼作殊死斗争的场景描写。当一条饥饿无比的扁头鲨、两条凶残嗜血的鲸鲨,以及其他成群结队的鲨鱼从海底钻出,拼命撕咬大马林鱼时,老渔夫奋起反击,举起麻木、几近残疾的双手,拼死守护马林鱼。人与鲨鱼的对抗意味着以渺小的力量与巨大的合力作较量,但是,老人在力量悬殊的对抗中永不放弃,展现了一位孤胆英雄独有的气概和力量。这就是作家海明威笔下塑造的“硬汉子”形象:你可以消灭我,但你永远打不败我。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并不是一个扁平单一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情感细腻、单纯天真的浑圆立体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位敢于同恶劣环境和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坚强、刚毅、勇敢、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又是一位细腻关心小男孩马诺林的老父亲,一位不停地自言自语排遣孤独、总结捕鱼经验、砥砺抗争意志的乐观的老渔夫,一位热爱大海不忍杀害大马林鱼却又为了生计不得不向大马林鱼举起屠刀的情感丰富的捕猎者。
作者细致描述了老渔夫捕鱼过程中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描写老渔夫对棒球队队长迪马吉奥的仰慕、梦见狮子的各种情境等,呈现了古巴海域一名老渔夫细腻纯真而又真实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位硬汉子背后的温存柔软,展现了一个老渔夫真实原始的“童性”。《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位细腻纯真、富有智慧的老渔夫,一位有血有肉、浑圆丰满的硬汉子形象。读懂圣地亚哥的硬汉子形象,是读懂《老人与海》、读懂作家海明威的关键环节。
第二位要赏读的是小男孩马诺林,那位圣地亚哥“硬汉子”精神的诠释者和传承者。具体人物分析计划:创设问题情境,主要从三个典型情节(小男孩返归老人身边的曲折历程、男孩自觉抵制贪睡诱惑、小男孩的三次痛哭等)入手,去体察圣地亚哥老人“硬汉子”精神的诠释者和传承者——马诺林的内心世界。
“小男孩”形象确实是《老人与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专家曾将小男孩比作是老人圣地亚哥“硬汉子”精神的化身,这种观点颇有见地但稍显模糊,我认为男孩形象是老人“硬汉子”精神的诠释者和传承者。限于导读篇幅,只列举三个情节加以说明。
第一个动人的情节是小男孩返归老人身边的曲折历程。文章开篇就交代了老人的窘境,头四十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小男孩听从了父母的吩咐,离开了这位“倒了血霉”的老人后,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但小男孩没有忘记老人,他总为老人的“颗粒无收”而难受,时常过来帮助老人收拾船只和捕鱼工具,向老人解释自己离开的原因,并且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同老人一起出海,替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遭到老人理性的拒绝后,他又帮助老人准备晚餐、鱼饵,并祝福老人好运。当老人历经艰辛、身心俱疲、遍体鳞伤地回到渔村时,小男孩流泪了,他精心照顾老人起居、饮食,反复提醒其他渔民不要惊醒老人;当老渔夫醒来时,他坚决地表示要回到老人身边,继续向老渔夫学习捕鱼,并要将好运气带给老渔夫。
第二个动人的情节是老人叫他起床的细节。老人深知孩子贪睡,当他为叫醒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时,小孩说:“别这样说,男人就该如此!”简短的一句话,却掷地有声,表现了一个小男孩坚强的内心:他可以坦然地面对贪睡的毛病,并坚决努力去改变,那么以后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又怎能阻挡其前进的步伐!
第三个打动人的情节是老人捕鱼失败而归时,小男孩那三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是男孩为老人受尽艰辛,最终却只能运回一条大鱼的残骸而心酸而泣;第二次流泪,是圣地亚哥老人终于用自己的行动向渔民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小男孩激动而哭;小男孩为老人的第三次流泪,很明显是被老人并未消沉颓废,准备整装待发,继续开始捕鱼征程的刚毅精神感动而哭。男孩是爱着老人的,因为老人教会了他捕鱼;男孩是深深懂得老渔夫的,他认为老渔夫是好渔夫中顶呱呱的一个;男孩是渔民中唯一能体悟老渔夫身上的“硬汉子”精神的,他坚决地告诉老人,鲨鱼并没有将他打败。
我们可以将小男孩马诺林看作是老人“硬汉子”精神的诠释者,是老人“硬汉子”精神的传承者,甚至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圣地亚哥老人的化身。小男孩马诺林和老人圣地亚哥是一对少年和老人的关系,其间蕴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某种意味,象征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主旨意义。读懂小男孩形象内涵,是解读《老人与海》小说深刻意蕴的一把钥匙。
第三位要赏读的是大海各类事物的形象内涵。大海是社会环境中各类力量汇聚的大容器。具体分析计划:创设问题情境,归纳梳理大海中的各类事物,充分感受“大海”中各类意象具体、丰富的象征意蕴,从而充分体悟小说中“人物和环境”的紧密关联,初步探究《老人与海》创作的时代背景。
简要解析及导读如下:很多读者在阅读《老人与海》时,总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圣地亚哥老人总会自言自语地对自己说:“大海有时候是仁慈美丽的,有时又会变得极其残酷的呢?”其实,这些话语看似是主人公的无心之言,实则蕴含深刻的内涵。细品文字,读者会发觉,“大海”的意象在《老人与海》中具有多层面的含义,甚至可以说是老人所面临环境的一种象征。而这种环境既包含有像“飞鱼、金枪鱼、鲯鳅”等他赖以生存,甚至借其汲取营养和积攒力量的一类事物,也包含与其反复周旋、最终捕杀的如同大马林鱼一样的追求目标,更包括如成群结队前来抢夺大马林鱼的鲨鱼这一类凶狠的敌人。文中详细描述了圣地亚哥老人如何设置金枪鱼鱼饵、捕杀金枪鱼和大马林鱼、与鲨鱼作殊死搏斗等,形象地诠释了大海中不同鱼类与老渔夫的个中关联。而开篇作者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述出来的大海——各种色彩杂糅的形象内涵,则尤为值得探究。这时,大海的景致是五颜六色的,都是暖色调,但只是大海表层的印象,深蓝色的海水是各种力量的汇聚。而大海的脾气可没有那么温顺,波浪滔天是常有的事……在老人的眼中,大海真是深不可测,大海的形象可谓扑朔莫辨。读者可以结合作者创作《老人与海》时的背景来“知人论世”。经历了西班牙内战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练,作者走出了早期迷惘痛楚的心境,笔下的人物自然会分外坚定和成熟起来,他们能清醒地审视自己面临的环境,充分认识自己身边的朋友,也能坚定不移地与种种凶恶的敌对势力作殊死斗争。如果说《老人与海》中描述的“大海”象征表面平静实则各种暗流涌动的社会环境,“大海”中生活的各类事物不正是主人公生存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社会力量吗?大海是社会环境中各类力量汇聚的容器,读懂“大海”的象征意味,就能读懂“老人与海”的紧密关联,就能读懂小说中“人物与环境”蕴含的深刻意味。
第四位要赏读的是作家海明威,我认为他是圣地亚哥“硬汉子”形象的生活原型。具体分析计划:创设问题情境,了解作家海明威的战斗生涯和写作历程,比较探究作家海明威与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形象的异同,走近作家海明威,体察作品的创作意图。具体赏读过程如下:李启光在1983年发表的《〈老人与海〉赏析》一文中评论圣地亚哥老人,认为他是作家海明威在艺术上的自我写照。言下之意,圣地亚哥老人是作家海明威投射在《老人与海》中的影子。李启光的评价不无道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满19岁的海明威远赴欧洲前线作战,一个月内身中二百多块弹片,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战后的重重阴影使他极其失望、忧虑重重,《这不是我的战争》《永别了,武器》等小说就真切地描述了他当时痛苦焦灼的内心。但海明威并没有放弃自己孜孜追求的理想。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爆发,他作为战地记者,积极投身保卫民主和共和的战争,但最后这次正义的战争失败了。海明威追求和平、正义的理想再次破灭,他无限痛苦,《丧钟为谁而鸣》就真实地描述了他的这种生活状态和思想感受,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又投笔从戎,据说他曾经亲自率领一支法国游击队的小分队,冲进了纳粹德军占领的巴黎,为法国的卫国战争、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可以这样说,海明威本身就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有着与中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样的侠骨豪情、剑胆琴心的美国现代英雄。他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奋斗,又一次次遭受毁灭性的创伤,甚至有一次因为飞机失事而受了严重的脑伤,但是他总是能很快地从失败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跌倒了再爬起,继续前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不正是这样的英雄形象吗?他努力去追求自己内心美好的理想(追捕大马林鱼),但漂流得太远;他终于捕到了大马林鱼,但返归途中却遭到了鲨鱼成群结队的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袭击;他奋力反击,最终遭到了无可挽回的失败;但他回来后,经历了短暂的休息,重新振作起来,与小男孩重新计划再次出海。“人可不是为失败而生,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位富有高远理想、具有高超打鱼技艺、具有顽强意志的硬汉子圣地亚哥老人不正是作者海明威的真实写照吗?读懂了硬汉子——圣地亚哥,进而读懂了海明威,就真正读懂了《老人与海》,读懂了真正的人生这本大书。
艺术特色
这里必须谈及《老人与海》中体现的海明威创作中独特的艺术特色——“冰山原则”。关于《老人与海》中的“冰山原则”,渤海大学左海娇在2014年发表的《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语言中的运用》一文中就谈及这一特点,她认为海明威在小说中使用了不少简单句子、常用语、卓绝语句以及电报式对话,其写作特点是将全部可有可无的东西删除,仅仅给读者留下大约为八分之一的文字表面,而“海面下”深藏八分之七的“冰山”,不仅将含蓄和简约有机融合,同时还通过含而不露的方法为读者构建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老人与海》的“冰川原则”首先体现在语言非常简洁,却蕴含非常丰富的内涵方面。例如,在与大马林鱼周旋的过程中,老人左手抽筋、眼睛受伤、脊背疼痛,筋疲力尽几乎就要死去,但他依然坚持,心里温柔而大声地不断告诫自己,“鱼啊,我死也要和你待在一起”“我对男孩说过,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语言很短,没有使用任何华丽辞藻,却温柔而坚定表白了自己的战斗宣言,一个“硬汉子”形象跃然纸上。其他如“多希望这男孩在这里”,简短的语句表达了老人与小男孩马诺林相依相伴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一句“此时老人正梦见狮子”,短短一句话就交代了圣地亚哥老人失败归来、决心东山再起的心境,以及老人如同狮子一般强健的内心和意志。
《老人与海》的“冰山原则”还体现在小说的主题表现上。综观《老人与海》全篇,故事题材只涉及古巴海域的渔民捕鱼、与鲨鱼搏斗、看棒球比赛等内容;故事情节也极为简单,只谈及老渔夫捕获一条比自己的小船还要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以及最后却被成群结队的鲨鱼洗劫一空的故事,但是作者通过如此简短、平淡的故事情节,却展现了一位老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位坚毅果决的圣地亚哥老人的“硬汉子”形象,凸显了一个关于“生存”“抗争”“孤独”,甚至“死亡”的核心主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全篇展现的“八分之一”的内容文字背后,我们更能感受到其他“八分之七”的内容,除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和主题,还有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和作家独具特色的生活经历,可谓“以最简短的情节展现最丰富的主题”。
最后,还要谈及的一点是,《老人与海》的“冰山原则”还体现在作者运用非常简单的写作手法,就能激发读者去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引导读者将其他的“八分之七”补充完整。例如,作者描写老人与大马林鱼展开搏斗的过程,总是反复说“真希望小男孩在这里”,简单的反复手法的运用,将老人对小男孩的深沉思念展现出来,让我们充分想象老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感受老人失望、悲伤、振奋以及充满期望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运用非常简洁的语言、简短的故事情节、简单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大海丰富多变的情况,塑造了一位坚毅果决的圣地亚哥老人形象,凸显了丰富复杂的主题,触发读者对人生、对人性、对事业、对社会等多方面、多层面、多方位的思考与探索,这就是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老人与海》中充分体现的,阅读时要细细品察,用心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