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一、作为一种方法的“倭国”—事实与神话
本书的作者冈田英弘认为,无论是哪一种文明,最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都会限制人们的意识,“第一部史书决定了国家的个性”,因此他尤其注意考察各个国家最初的史书对整个国家后来发展奠定的基调,认为要想了解这个国家现在的情况,要从她最初的记录里去寻找。他考察分析了东亚各国在历史源头的记录,包括中国的《史记》和《三国志》、日本的《日本书纪》和《古事记》、马来西亚的《马来纪年》,朝鲜半岛的《三国史记》等。在冈田英弘看来,这些史书虽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叙述方式,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按照当时国家和写作者的需要对“作为既定事实的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演绎和解读,以适应当时现实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历史学家保罗·柯文说的,对历史事实的“神话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故事是不是‘真’,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仰。”(柯文,《历史三调》,2015)
历史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只是意味着“已发生的既定事实”,更是一个站在此时此地回望和观看另一个时空,并通过这个“回望”的动作,为现在的生活提供意义和导向的过程。“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乱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被讲出来的历史就不再等同于过去:过去的无数方向、无数线索被简化成历史的单一方向和单一线索,过去无可计数的参与者被简化成少数人群及其精英,主人公和中心人物出现了,目的和意义诞生了。”(《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罗新,2019)因此,历史的事实只是问题的很小一部分,历史撰写的逻辑才是真正指引我们向真实靠近的路径。正因为拥有历史的记忆、“回望”的姿态和线索的逻辑,人才成为有来处、有连贯性的存在。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们都注意到了这种连贯性—我们如何“回望”历史与我们所经历的现实处境相关,即(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柯文曾说:“(古代的)故事与(当下的)历史之间的这种互动,是具有相当大意义的一个现象。这种互动极其复杂、深刻地反映了个人、群体或者(某些情况下)全体人民把自己摆放进历史记忆空间的方式。”他还分析了追寻真实历史和“神话化历史”的区别:“就意图而言,把过去当作神话与把过去当作历史是截然不同的。当优秀的历史学家撰写史书时,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在尽量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和真实地再现过去。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神话制造者的所作所为恰好相反。他们的出发点诚然是要理解过去,在许多(虽然不是全部)事例中,他们也许真的相信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扩大或加深这种理解,而且要使之为政治、意识形态、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
换言之,我们观看和解释历史,也许并不意味着我们正在追寻真相,而有可能是我们在为现实的行动和心灵的需要寻找依据。本书的作者冈田英弘正是从这一点入手,分析日本人建构自我的历史依据中可能存在的真或伪。他通过对“倭国时代”的东亚、东南亚各国的史书进行文献分析,批判了历史记录中这种为了当时需要而掩饰历史真相的做法。其思路与柯文殊途同归,甚至冈田英弘更进一步,认为正是这种为一时所需编造出的故事,遮蔽了真实的自我,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的想象和幻觉,甚至在许多情况下酿造出群体性的狂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厮杀和毫无道理的人道灾难。人如果敢于戳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层层叠叠累积起的神话故事,去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历史,那么可能人类历史上的很多灾难都不会以这样荒诞和草率的方式发生。这本书正是冈田英弘对“倭国时代”的拨乱反正,他的立意不止于研究日本在“倭国时代”的遥远历史,而是要为我们讲述一个站在更宽广宏伟的历史观中所看到世界和他所努力去追寻的真相。
这正是冈田英弘以“倭国时代”为主题所做的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意义—辨别作为事实的历史和作为神话的历史之间的区别和细节,提供一种批判地看待历史和生活的眼光。
历史的真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历史为什么会呈现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貌。我们看到的世界呈现出“本来如此”的样貌,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易察觉的骗局,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未经批判地接受了这个世界的顽固成见。“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过去有非常丰富的可能,而不是如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呈现在某些叙述中的那样单一和绝对。”(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2019)这正是我们了解“倭国时代”的意义之一,在读这本书时获得的对古代日本神话和历史知识的了解固然重要,但在了解客观知识的过程中生发出批判逻辑和推论方法,是阅读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收获。
“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复杂性、细微性和模糊性,而神话制造者往往以片面的观点看待历史,从历史中找出个别的一些特点、特性或模式,把它们看作历史的本质。”令人感慨的是,无论是冈田英弘,柯文,还是罗新,作为历史学家,他们对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努力追求都让我们领会到,想要了解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追求真相的勇气、反对既定言论的批判性精神和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但即使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后,我们所得的答案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依然极有可能只是一堆模糊、偶然、混乱、虚假和没有来源的故事。即便如此,真正的历史学家在复杂和模糊中,仍然要鼓起勇气追寻那一瞬的碎片。因为,对过去微小事件的看法和理解,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解释和视野,并在这个层面上决定了我们现在的行动和未来的选择。只要在绝对性的叙事之外提供另一种符合逻辑的可能和想象,就可以打破固有的偏执和对单一神话的迷信,拓宽人类自由的边界,发现生存的多种可能。哪怕只是追寻有可能的真相,也意味着人可以不再被自己的想象所愚弄,真正拥有自由选择的力量和真诚面对自我的尊严。
二、作为一种视角的“倭国”—他者与自我
冈田英弘的作品不仅意在还原倭国的景象,而且还试图以一种“交互”和“全局”的眼光看待历史。这与作者的学术经历有关,作为一位对蒙古史、欧洲与中国之间的地域关系有过研究的历史学者,他深知历史不是单一因素影响下的线性因果模型,而是在诸多复杂而有机的变量中形成的。冈田英弘的世界主义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历史的方法,在这种视角下,历史事件不是固定的、孤立的、单向的,而是具有主观性的、互动发生的、存在多种可能的。
随着几代学者对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深入研究,我们愈发明了—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没有对与我们截然不同文化的了解,我们就不能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历史和生活所具有的偶然性。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也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们想让读者们通过倭国了解古代中国的状况,了解古代中国对于亚洲和我们周边其他国家的意义,正是在他者的眼光中,我们明白了自我。
中国人从小的历史教育中总是强调古代中国有多强大,但我们对古代中国强盛的理解实际上是抽象的,我们很少了解到这种强盛具体的表现和指标。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也能了解到“他者”是如何看待“自我”。比如说对古代“朝贡”仪式流程细节的描述和意义的阐释,对中国古代城市国家的形成的推论。这些有意思的观点,我们是很难在自身的文化中发觉到的。在这些交互印证的历史事件中,中国读者也能更加理解了自己生活的国家曾经发生的故事。
阅读这本书,希望读者能够在看到历史的同时,也看到对历史的追寻;在看到遥远他者的同时,也看到当下的自我。
三、关于本书的阅读——概念与结构
作为本书的编辑,有两点需要提醒读者注意。
一、本书在概念的使用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作者原本使用的概念。作者在本书中的陈述的观点或采信的史料与中国一般通行的资料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但这些并不是使用错误,例如168页出现的“中国民族”这一概念,在作者所描述的时代尚不存在“中华民族”的概念,在中文中似乎也没有相对应的词汇来指称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中所包含的内涵是值得推敲和思考的。我们认为不符合常规与事实之处可能正是作者的创见与引起史学界争论之处,这也是本书概念使用的精巧之处。
二、编者在编辑过程中发现全书的结构编排除如目录所列的行文结构之外,还暗含着时间的分层和对比的逻辑。在这个层面上,我将其粗略地分为“对史书中记载时期的推断”、“史书编纂时期的历史”、“我们现代人如何看待影响史书编纂的因素”,这三个时期的叙述在作者笔下来回跳跃、融为一体,读者们可以在阅读之初,就注意区分和比较作者对这三条时间线的叙述和论证,可能会对这本书有更清晰的理解。
尹 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