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哲学思想新探:戴震与乾嘉学术的现代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20世纪前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之鸟瞰

20世纪,章太炎是较早研究戴震的人物之一。他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分析、评价了清学与戴震哲学的成就与意义。此后,梁启超、胡适等人加入了研究阵营,使得戴震哲学思想引起了更多学人的关注,一度成为20世纪初期的显学之一。

由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自身要求,中国学术界普遍地引进西方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国学术与思想。戴震哲学研究亦深深地打上了这一时代印痕。概言之,20世纪上半叶的戴震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反对封建主义,主张维新变法,高举自由、民主大旗的早期启蒙学者,对戴震学术基本上持肯定性的评价,如章太炎、梁启超、胡适、蔡元培等。第二,信奉宋明理学思想的人物,如王国维、熊十力、冯友兰等人,则对戴震的哲学思想持批评的态度,或给予较低的评价。第三,主要以传统学术史的方式来研究思想史与人物,如钱穆偏重以史学家的客观叙述方式研究戴震思想的变化过程及其学术与思想的渊源。然而,由于钱氏本人的思想倾向比较肯定宋学,因而对戴震批评宋儒的思想还是持比较委婉的批评意见的。第四,早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侯外庐先生,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出发,对戴震哲学思想的成就与局限,有独到的认识。一方面,他将戴震哲学思想看作清代启蒙思想的一线曙光;另一方面,又对其哲学的纯知识论立场的局限性有较敏锐的洞悉。然而,由于时代环境的局限,侯氏对戴震哲学积极成就的认识略嫌不足。

从整体上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术界对戴震哲学思想认识的多元化倾向,其实与当时中国学术界自身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密切相关。首先,向西方学习,用西方近代思想的模式来批判传统哲学中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思想,是20世纪中国上半叶思想界的主要历史任务。宋明理学以及政治化的儒学都成为该时代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其次,现代化的主题之一是新的资产阶级反对旧的贵族。在此漫长的过程中,对占据主流、维护旧贵族政权的思想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成为新兴阶级必然的理论要求。在中国,代表新兴工商阶层利益的平民思想对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儒学——后期主要以宋明理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儒学及其道德原则的批判,就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者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中国现代社会面临着沉重的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任务,在民族危难面前,要求个人具有高度的气节与强烈的民族感情,甚至是牺牲个人的利益而保存整个民族的历史要求,必然要求人们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因此,宋明理学中所包含的道德理想主义原则就被一部分学者抽象地继承下来。后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深入,广大工人与农民阶层也找到了自己阶级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思想潮流。他们亦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评判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这几股思想力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历史互动局面。而每个思想家、学者心中所关心的问题及其学术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以与他自己的价值理想相近的理论资源评价他们的研究对象。因此,20世纪前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的多元格局由此形成,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的具体要求是相一致的。尽管在今天看来,其中的有些分析与批判失之简单,然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则各具有其解释的历史合理性。笔者将从问题入手,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叙述20世纪前半叶的戴震哲学(天道观、认识论、伦理学、方法论)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戴震哲学思想的旨趣及其方法论特征、戴震伦理学思想中的自由精神、戴震哲学思想的精神源泉之探讨、戴震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