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译本第二版序

这篇小序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推出《文化树》的中译本第二版?分两个部分:第一,不朽经典;第二,认真修订。

一、不朽经典

1988年6月,在本书的第一版译者后记里,我断言:“在较新的专著问世之前,《文化树》的价值是不可取代的。即使有了新的专著问世,它纵横驰骋的思路、挥洒自如的笔墨、宏富经纬的睿智、阐幽抉微的条分缕析,仍将具有经久的魅力。”

如今看来,这一判断是站得住脚的。

这一判断以该书的五大特点为依据,容我在这里做简要概括(亦见“第一版序”略微展开的文字):第一,多源并行、相互影响、交相辉映的人类文化;第二,人类文化演进的重点和核心是技术发明、科学发现、制度演进,而不是帝王将相;第三,各文化区有特色,亦有共性,不存在所谓的“西方中心”;第四,“水向高处流”:低文化影响高文化,“蛮族”影响文明;第五,精当分析一神教和多神教,摒弃褒贬偏见。

为了支持这一判断,容我引用四段文字,借以管窥作者胜人一筹的学术追求和视野。

他展现色彩斑斓的人类文化:“本书试图说明的是,各种文化的专门化发展是如何产生、如何整合、如何传播的,是如何使现代世界文化丰富多彩、繁复多样的。”(p.260)

他对非洲文化的复兴充满信心:“我们预料,非洲文化的复兴可能在下个世纪发生。在这个复兴过程中,对上述长期扎根的传统,看来是被忽视的。把民主政治的现实和外在形式强加于非洲文明之上的任何企图,尤其是非常不恰当的。”(pp.181-182)

他观察中国文化似乎比我们中国人更胜一筹:“他们的文明太悠久了,所以他们不可能以俄国人热爱共产主义的那种宗教狂热去拥抱任何一种政治思想。中国人的心理是智慧老翁的心理,他们阅尽了人间世态,饱尝了人间沧桑,对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兴奋狂热了。”(p.241)

他对中国文化的光明前景似乎比我们中国人更有信心:“我们有相当的理由确信,两百年之内,中国又会出现一个强大的‘朝代’,中国将像过去一样,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强国。”(p.242)

二、认真修订

近年来,我反复重申,我的译作要做到“五个对得起”:对得起作者、读者、出版社、译者本人和后世。为了兑现这一庄严的承诺,第二版的修订做了以下努力。

首先,贴近原书的两大风格:严肃、平易。作者治学严谨、理论功底深厚、田野经验丰富,反映在文字风格上就是滴水不漏,是为严肃。作者驾驭复杂课题举重若轻、删繁就简,行文极其流畅,不通历史和考古的读者一般也能一气卒读,是为平易。为了贴近严肃的风格,我将过分口语化的词汇改为书面语,如将“那儿”改为“那里”,“这儿”改为“这里”,“哪儿”改为“哪里”。

同时,正是为了反映原书平易的风格,我们又不过分迁就欧化句式。仅举一例:英文“…,although…”的句式尽量改为更符合汉语句式的“虽然……但是”,或改为“……,不过,……”

其次,校勘时更注意约定俗成和规范,如“字谜文字”(rebus writing)改为“画谜文字”,“有史时期”“有史时代”改为“历史时期”,“亚利安人”改为“雅利安人”,日本的“郡”改为“藩”。

再次,矫正和充实译者注。仅举一例,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戈登·柴尔德的注释由“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对欧洲史前史和中西文化进行过深入研究,著述甚丰”扩充为“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公认的史前考古权威,提出‘新石器革命’和‘城市革命’概念,著有《历史的重建》《历史发生了什么?》《人类创造了自身》《考古学导论》《欧洲文明的曙光》等。”

最后,纠错。亦举一例。由于1988年检索困难,并不知道Francis L.K.Hsu就是大名鼎鼎的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几年以后读到他的《中国人与美国人》时,已来不及纠正。所以,第二版予以订正,并详加注释:“许烺光(Francis L.K.Hsu,1909—1999年),美籍华人、人类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曾任美国人类学会会长,1943年受本书作者拉尔夫·林顿邀请访美,随即留美任教,著有《中国人与美国人》《云南西部的魔法与科学》《宗教、科学及人类危机:研究转变中的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家元:日本的真髓》《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文化人类学新论》《美国梦的挑战》《边缘人》等。”

何道宽

于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2013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