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六招让孩子积极主动写作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陪写作业的正确姿势

孩子学习出问题,不仅在于知识点没掌握

家长朋友们,当你打开这本书开始阅读时,我想要么您是未雨绸缪,想提前为可能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要么是孩子的学习已经出了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先来谈谈,孩子学习出问题,到底有哪些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在开始之前,先说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上高中时,我的学习成绩一度下滑得很厉害,我妈妈当时就做了一件事,她找来了我们学校各科口碑最好的老师,从语数外到文综,每科都有,让这些老师分别给我补课。

我妈可真的是将“补课”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因为她“相信”——孩子学习不好,就是知识点没掌握。可即使这样补课,我高考也并没有考出特别好的成绩。

难道是我不够聪明,学习能力有问题?

好像不是。

语文,我曾经连续获得全校作文比赛第一名;数学,高中时我还取得过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大学时,我的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位列全系前几名。

可见我的脑子并不笨,那么为什么高中时学习成绩不理想呢?

我自己当然知道原因:高中时,我和妈妈关系紧张,每天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与父母的对抗上;对于学习,我没有内驱力,所以行动力偏弱;在交友方面,我也有很多困扰,这也分散了一部分精力。现在我发现,当时我是非常缺乏学习方法的。

我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上,眼光都容易被局限住。孩子学习不好,就拼命给孩子报辅导班补课。

其实,现在的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很少是因为学不会课堂上的知识点。

那么,孩子学习出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就需要先了解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该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见图1-1)。

图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这五个需求层次呈金字塔式,马斯洛认为,当人最基本的需求——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人所有的能量都会集中在生理层面,从而无法向更高级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发展。

孩子的学习,就像大人的工作一样,是需要孩子有自觉性、主动性的,通过学习,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等不断提升,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想要学习好,这属于自我实现需求,也就是位于“金字塔”塔尖儿位置的需求。

如果“金字塔”下端的那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就不会太强,也就无法把自己所有的精力与能量集中在学习上。

跟随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一层层探索孩子学习出问题的原因。

一、生理需求

当一个孩子没有休息好、睡眠不足、非常累的时候,他的状态会影响学习效能。

我的女儿心心从小就喜欢玩水,在浴缸洗澡时,都喜欢带着泳镜“潜水”。心心上幼儿园大班时,我给她报了游泳课。

看了心心在游泳试课上的表现,教练对我说,这孩子大概上三节课就能学会!但是为了让心心学会四种泳姿,我还是给她报了20节游泳课。结果,你们猜怎样?心心学游泳,整整学了17节课,才学会一种泳姿。

教练总向我反馈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说的话好像没听见,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但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听幼儿园老师跟我反馈过。我问心心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她也说不出为什么。后来我自己找到了原因:我给她报的游泳课在周一,周一她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了一整天后,放学后还有一节舞蹈课,舞蹈课结束,又紧接着上游泳课。孩子累呀!

《动机心理学》一书中谈到有限资源模型时指出,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基于有限的通用资源的。

之所以说是有限资源,是因为人们拥有的自我控制总能量是固定的,一旦用完(即耗尽)就不再拥有。

之所以说是通用资源,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反应都会使用它,包括行为、思想和情绪抑制。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就会发现,不管是行为约束,还是情绪抑制,都要使用自我控制能量;在某个领域使用自我控制时,可用于另一个领域的自我控制力就会受损。

现代研究者使用“自我损耗”一词来指代先前使用某个领域的自我控制会损害随后其他领域自我控制力这一倾向。

这一点对于孩子也同样适用,孩子白天在学校要跟紧课堂节奏,听从指令,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要消耗很多自制力,有的孩子放学后还去上兴趣班,晚上写作业时就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这是因为在写作业之间有太多的活动消耗了孩子的自控能量,导致了孩子的自控力下降。

在我的线上“自主学习力年度营”课程中,遇到学员说孩子写作业状态不好,总是闹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我都会关心一下孩子的兴趣班是否安排得太满,询问一下孩子的睡眠时间是否充足。

我惊讶地得知,很多小学生会写作业写到晚上10点,甚至11点多才睡。这会导致孩子睡眠严重不足。

很多家长都熟知“食物搭配金字塔”,尽力照此均衡孩子的营养摄入,却往往忽略了“生命金字塔”的基座是睡眠。

有研究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大脑中的杏仁核会对让人情绪波动的事件更敏感,会更容易关注消极信息,情绪控制能力也更弱。所以,睡眠不足的孩子畏难情绪会更严重。精力充沛时,孩子会更有信心与动力面对困难;而精力不足时,可能一个小小的难题就足以让孩子感到极大的压力。

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保证孩子的学习效率也至关重要。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学习时间长、挑灯夜读是勤奋的表现,一分耕耘必定会有一分收获。殊不知,这种“低水平勤奋”不仅无效,还会对知识吸收起到反作用。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分享了一个研究轻微睡眠限制的实验。

实验要求一些六年级的学生比平常早睡或晚睡1小时,并坚持3个晚上。实验结果表明,那些睡眠时间比其他同学少35分钟的学生在后续的认知测试中表现出了四年级学生的水平,他们实际上丧失了2年的认知能力水平!

睡觉时,我们大脑区域中一块叫海马体的地方会进行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动——整合我们一天所学的知识,将新知识进行“审查”并储存,“过审”的知识会被大脑所记忆。海马体只有在我们睡着的时候才工作,如果我们不好好睡觉,它就没有工作的机会。如果孩子勤奋地学习到很晚,却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就相当于我们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论文,却忘记按保存键。辛苦学来的知识却没有被大脑记住,是不是很可惜?

《考试脑科学》这本书中这样写道:

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记住自己能记住的所有知识,切实掌握自己能理解的全部内容。”做到这点后,就果断地去睡觉吧!剩下的工作都交给海马体。总之,此时的铁则是“好好睡觉,期待海马体大显身手”。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直接对应一个人的安全感。

你的孩子是否常常担心自己不被老师、同学喜欢?

你的情绪稳定吗?会不会在孩子写作业时突然发脾气,让孩子心惊胆战?

你和伴侣的关系如何?你们是否会当着孩子面吵架,以致让孩子担心爸爸妈妈会分开?

内心充满安全感的孩子会相信关系是滋养的、坚固的,家是安全可依靠的,周围的人是可以信赖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只有内心安定,孩子才会放心地走向更高一级的需求——社交需求。反之,他就会封闭自己,陷入反复的情绪内耗。如果孩子内心有太多的不确定、缺失与担心,他就没法集中精力去学习、成长,有一些孩子还会因为内心过度焦虑紧张而出现一些外显症状,比如咬指甲、频繁眨眼睛等。这些都是家长需要关注与重视的。

那么怎样判断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呢?我在《童年不缺爱》一书中列举了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见的一些表现。

要么非常黏人,要么太过独立;

过度追求完美,不能接受失败;

特别乖巧,很小就会察言观色、讨好大人;

在社交过程中胆小退缩,对朋友多是防备的态度;

非常在乎他人的认可与评价,一旦失去外界反馈,就会变得悲观消极;

攻击性很强,爱打人,外表看起来很“强悍”,内心却很脆弱。

到了小学阶段,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会表现为不积极主动参加班级活动、不爱在课堂上发言,被老师反映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相处有困难等。

当然,以上这些行为,如果你的孩子“中招”了1~2条,也并不是说他一定就缺乏安全感,有些行为表现也许只是阶段性的。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还要结合孩子的童年经历、日常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孩子确实缺乏安全感,那么家长就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及家庭养育环境,平时是否常常忽略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感到关系不稳定。

同时,家长也要学会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更加敏锐地识别孩子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需求,是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需要,比如孩子需要被积极关注;需要在伤心委屈时被倾听,在危险时被保护;需要在日常感受到自己被爱,在关系中体会到自己被信任、被尊重,等等。

当然,父母要想修复孩子缺失的安全感并不容易,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参加培训,或者找老师咨询,以更全面的视角发现问题,发现自己在养育中的盲点,更高效地改进自己的养育方法。

三、社交需求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小,而同伴对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孩子的学习问题,很多都和他们的社交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负面情绪直接相关。

比如:

孩子关系最好的小伙伴最近不和他玩了,孩子感到难过、不知所措;

新来的老师太严厉了,孩子不喜欢,因此抗拒这门课;

孩子纪律感欠缺,总被老师批评,自己也觉得“丢面子”;

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被同学贴上了“差生”的标签;

班里有同学发展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孤立甚至欺负孩子;

…………

以上这些,都属于孩子在社交方面出了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那么,家长此时该怎么办呢?

1.亲子沟通顺畅,孩子才愿意说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将这些社交困扰与你分享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什么?

很多父母可能认为要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如果是这样的思路,父母很可能会在沟通中忍不住否定孩子,或者对孩子进行过多说教。比如:

小伙伴为什么不和你玩呢?你要反思自己啊!

我觉得你们老师不严厉呀!你要学会适应不同的人。

老师是严厉,但是严师出高徒,你好好遵守纪律就行!

他们为什么不和你玩呢?肯定你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呀!

……

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回复孩子,孩子可能就会在内心渐渐形成一种判断:和爸妈说了也没用,还让我更生气。这样的经历多了,孩子的倾诉欲就消失了,亲子沟通之门也就此关闭。

孩子一旦将父母从他的“支持系统”移除,以后他们即使遇到了困难挫折,也不会再想寻求父母的帮助与支持。这才是最麻烦的问题。

2.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

正确回应孩子的方式是,我们要克制自己的“解救欲”,先倾听孩子!要相信,只要我们给孩子足够的耐心与空间,孩子是能自己想出解决办法的。在倾听时,我们只要保持专注与好奇,同时不断地共情孩子就好。比如可以这样回应孩子:

是吗?那你一定很难过!

老师怎么严厉了?你继续说,你上课是不是很紧张?

原来是被误解了,你感到很不公平。

……

我们过多地给孩子提供建议,过多地说教孩子,甚至一味否定、纠正孩子,是阻碍亲子顺畅沟通的一个又一个关卡,而“积极倾听”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无障碍地表达自己所有的想法与感受。积极倾听时,我们能体会孩子的情绪慢慢消散,渐渐地,又会惊喜地看到他自己的解决方案开始浮现。如果被支持、被倾听的孩子开始主动寻求我们的观点与建议,这时才是我们表达自己观点和建议的最好时机,因为这是孩子最能听得进去的时候。

有时,我们会觉得孩子的解决方案不够好,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特别紧急或特别重要的事情,还是不要急于给孩子提供建议,要相信孩子实践后会自己做出调整。

有时,孩子并没有提出什么解决方案,只是抱怨、倾诉一下,只要被倾听,他就会觉得好多了。毕竟,有些“问题”不能被解决,我们只能适应“问题”,学会与“问题”共处。

不急于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而是积极地倾听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的父母,都是敢于将人生的体验权、试错权交还给孩子的父母,是从心底信任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耐心的父母,也是教育眼光更长远的父母,他们始终坚信:比给出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可分为内部尊重需求和外部尊重需求。

内部尊重需求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感到自己是能胜任、能独立自主的,对自己有信心;外部尊重需求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积极正面的评价。

当孩子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时,他就会在学习中更加自觉、主动、充满内驱力。

判断孩子的尊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可以观察孩子是否有类似这样的表现:

经常有意无意地表达“我做不到”“我做不好”;

写作业是否总依赖家长,不愿意独立思考。

我们也需要观察自己是否有类似这样的表现:

是否总催着孩子做事情,批评孩子不自觉;

责怪孩子拖拉、磨蹭,学习效率低;

给孩子讲题时经常说“怎么这个你都不会”?

如果孩子或父母经常有以上这些情况,那么孩子的尊重需求就很可能没有得到满足。

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孩子一个问题,了解孩子的自尊水平。

可以问孩子:“如果0分代表‘我认为自己没有优点,什么都做不好’,10分代表‘我认为自己想做的事都能做好,我非常棒’,宝贝,你给自己打几分呢?”

如果孩子给自己打7分,我们可以接着问孩子:“你觉得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你对自己哪些地方不满意,所以给自己打了7分?”

通过这个小问题,就能知道孩子对自己的内在评价是怎样的。

如果孩子的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原因。

1.孩子确实做事能力欠缺,导致他对自己没有信心

比如:

他很想集中注意力,可就是不自觉地开小差;

读书总是跳字漏行,自己也不想这样,但就是无法避免;

阅读文章觉得难以理解,写文章总是没思路;

孩子也想早点写完作业好好玩,可是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粗心大意,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

如果是上述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一味责备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更没有信心。本书后面的章节会详述如何培养这些能力与习惯。

自信来源于实力,实实在在的成功经历会让孩子对自己更有信心。我们可以用孩子过去的成功经历鼓励孩子,想一想,孩子是否有认真做好一件事的经历。如果孩子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开始,也可以从孩子当下的兴趣开始,带着孩子一起取得一些成绩。

2.孩子主观上缺乏自信,对自己有很多负面评价

如果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但他就是觉得自己不行,很多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就很可能是孩子主观上自信心不足。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反思,日常与孩子沟通时是不是对孩子的批评、建议比较多,给孩子的鼓励比较少;是否常常将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相比较?

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如果能多多照见孩子的优点,或者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孩子才会看得见,也会对自己更自信!

3.亲子互动状态是信号,觉察自己是否给了孩子尊重与信任

很多家长对我说,孩子总是跟父母对抗:盯着孩子写作业,他偏不好好写;越催孩子,孩子越慢;告诉孩子要自己思考,可他还是一遇到难题就叫“妈妈”!

我发现,这些家长有一个相同的模式:一边指责干涉,一边代替包办。

一边指责孩子不抓紧时间,一边盯着孩子提高效率;

一边责怪孩子不收拾书包,一边替孩子整理分类;

一边责怪孩子不思考,一边急于给孩子讲题做解答。

很多家长明显比孩子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比孩子更紧张。家长替孩子背负着学习的任务,发泄着对孩子的不满,却忽略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

在家长的责备和否定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不被信任。这种不好的感觉让孩子开始与家长对抗,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你说我不行,我就真不行;你说我磨蹭,那我就磨蹭给你看。同时,孩子在这种经常被“包办”的氛围中,受家长言语的影响,也会从内心觉得自己就是干不好,感到无力又无助。

也许有家长会说:“是因为孩子表现不好,我才不信任他的。如果他自觉又高效,我也会对他有信心啊!”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一样,都想变好,但又自控力弱、没有时间观念、贪玩……而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决定亲子互动最终是走向正循环还是走向负循环。

我有时也会忍不住催女儿心心赶紧去学习,言语中常不自觉地带着不满情绪。后来我发现,越这样催她,她越不开心,越会在写作业过程中磨蹭。我忍住不催她,也许她磨蹭10分钟才想起写作业,如果这时我送上一句鼓励,“今天不错啊,妈妈没提醒,你就知道主动写作业了”,孩子就会更有信心,写作业时会更努力地做好;如果她发现自己写作业时间太长,没时间玩,也会请求我与她一起想办法进行时间管理。

前者就是负循环——家长催促,孩子反抗,家长不再信任孩子,只能再次催促。

后者是正循环——家长等待孩子积极主动(或被简单提醒一句)去做事,孩子迈出一小步,家长就进行鼓励;受到鼓励,孩子有动力做得更好;因为孩子做得好,家长更信任孩子!

亲子互动模式是负循环还是正循环,差别就在于家长是否从内心相信“孩子也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能否敏锐地发现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并及时予以鼓励。

人性是复杂的,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我们更多地看见孩子“天使”的那一面,孩子就有动力做得更好,展现更多的美好;如果我们不断激发孩子“魔鬼”的那一面,孩子也会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

以上,我们主要对孩子学习出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梳理,可以说是一种清晰的“诊断思路”。在孩子学习出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级级地进行筛查,判断孩子是生理需求没得到满足,还是没有安全感?是社交方面存在困扰,还是没有感到被尊重,或者是不够自信?通过筛查,找到自家孩子的“卡点”,进而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内容小结

孩子学习出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知识点没掌握,我们可以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层层地分析、探索孩子学习出问题的原因。

1.生理需求没得到满足。活动、课外班安排得太多,长期睡眠不足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状态与效率。

2.安全需求没得到满足。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很多情绪内耗,父母要反思孩子的成长历程并进行调整,注意识别孩子的需求,及时给予满足。

3.社交需求没得到满足。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存在困扰不知如何应对,也会影响其学习。这时,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确保亲子沟通的顺畅。多倾听,孩子才愿意说。

4.尊重需求没得到满足。父母需要分析,是孩子能力欠缺等客观原因导致孩子不自信,还是亲子沟通方式不当导致孩子因主观原因缺乏自信,同时也要观察,是不是自己“一边指责一边包办”的教育方式最终损害了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

实践出真知

觉察:想一想你的孩子学习出问题的原因可能在哪里?

行动:针对自家孩子学习出问题的原因,想出至少1~2条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