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新需要层次理论
当下,在人们的视域里,一种关于人类疾病与健康的新构想正显露端倪,这是一种令我感到无比激动的心理学,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可能性。
——亚伯拉罕·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通过研究自我实现者,马斯洛发现即将达到人性最高境界的人往往拥有大多数人一生追寻的那些品质:无私、富有创造力、开放、真实、乐于接纳、独立且勇敢,但马斯洛并没有规定人们一定要这样。马斯洛相信,如果社会能创造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条件——包括坦诚、公开地发表言论的自由,对个体特有的能力与热情加以培养和发展的自由,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中生活的自由,那么它就会自然、有机地促成人性最好的品质。
马斯洛认为教师、治疗师、家长扮演着园艺家的角色,其任务是“让人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变得健康和有力量”。对马斯洛而言,这意味着,“我们要努力把一朵玫瑰培育成一朵优质的玫瑰,而不是费尽心思把它变成百合……这就要求你享受自我实现的过程,哪怕自我实现后的那个人与你本人大相径庭。这甚至意味着对每一类人的神圣性和独特性都给予终极的认可和尊重”。
马斯洛热衷于建立“存在心理学”——这是一个系统性地研究目的而非手段的领域,包括目的体验(如惊奇、欢笑和联结)、目的价值(如美丽、真理和正义)、目的认知(如对现实的敏锐觉察和别出心裁的鉴赏)、目的目标(如抱终极目的或关切),还要将人本身视为自身的目的,而不是视其为实现目的的手段[马斯洛称之为“存在之爱”(Being-love),或“B爱”]。马斯洛呼吁的存在心理学——他有时称其为“积极心理学”或“正向心理学”,是对另一种心理学的回应,这种心理学更关注“不具备而非具备”“努力而非完成”“挫折而非满足”“寻求喜悦而非获得喜悦”“力图到达那里而非已在那里”。
马斯洛并非在单打独斗。1930~1970年间,一批拥有类似想法的思想家陆续涌现——包括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詹姆斯·布根塔尔、夏洛特·布勒、亚瑟·康布斯、维克多·弗兰克尔、艾里希·弗洛姆、尤金·简德林、卡伦·霍妮、悉尼·乔拉德、吉姆·克利、R.D.莱恩、罗洛·梅、克拉克·穆斯塔卡斯、卡尔·罗杰斯、唐纳德·斯尼格,以及安东尼·苏蒂奇——他们都看到了当时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诸多局限。他们感到上述流派并没有将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充分发挥其价值,遗漏了人在创造性、灵性、人道精神方面的巨大潜力。上述心理学家称自己为“第三势力”,他们力图整合传统的研究视角,同时探索“何谓在经验上充分发展的人,以及这种见解会如何照亮圆满或充满活力的人生”。
最终,第三势力心理学家发展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1961年,马斯洛和安东尼·苏蒂奇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标志着这一流派的正式创立。如今,一大批心理治疗师和研究人员正在这一领域中开展工作(很多人自称为“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师”),也仍然在主题上强调真实性、意识、有同情心的社会行为、最有利于成长的社会和生态条件、灵性、自我超越、整合、完整性、拥抱人类存在的内在苦痛与冲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下,健康的人格应该持续驱动个体走向自由、责任、自我意识、意义、付出、个人成长、成熟、整合和变化,而不是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争取地位、成就,甚至追求享乐的幸福(happiness)上。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围绕幸福(well-being)及什么“使人生有价值”进行更多严谨科学研究,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进一步发展了积极心理学。时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积极心理学家都渴望理解和培养健康的动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40年里,以下13种幸福的来源得到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每一种都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实现。
幸福的来源
• 更多的积极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提升满足、欢笑和喜悦等积极情绪与情感的频率和强度。
• 更少的消极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降低悲伤、焦虑、害怕、愤怒等消极情绪和情感的频率和强度。
• 生活满意度:对人生总体上持积极的主观评价。
• 活力:对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体能主观感觉良好。
• 环境掌控力:通过塑造环境来满足个人需要与愿望的能力;感到人生可控;不会被日常生活中的要求和责任压倒。
• 积极的关系网:感到被爱、支持和重视,拥有温暖、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对他人有爱心、慷慨。
• 自我接纳:对自己持积极的态度;有自我价值感,喜爱和尊重自己。
• 掌控能力: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胜任感;能够完成自己设定的重要目标的效能感。
• 自主性:独立感,可以随心做出自己的选择;能够抵抗社会的压力。
• 个人成长:持续地寻求发展和提高,而不是寻求达到某种固定的状态。
• 对生活的投入程度:专注于日常活动、日常生活并对之抱有兴趣,积极参与其中。
•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能够感到生命重要、宝贵、有意义;能够清楚地感知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意义;同广阔的世界保持联结。
• 超越体验:日常生活中的敬畏、心流、灵感、感恩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幸福(well-being)的来源之中,有多项已经超出人们对业已固化的“幸福”(happiness)的概念。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着充实地活着,而不是持续快乐地活着。幸福感并不总是和感觉良好挂钩,它还意味着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极其重视的主题——意义、投入、成长更多地整合到人生中来。
在本导言中,我将依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精神,以人格、自我实现、人的发展以及真正幸福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呈现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我相信这个新的需要层次可以为心理学领域提供一个实用的组织框架,同时也可成为你实现个人健康、成长、超越的实用指南。
但我们必须首先消除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