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超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三
独一无二的人格艺术品

人类个体体格上的边界,是肉眼可见的皮肤。在进化尺度上,这一生物学边界的些微变化,都需要千年万年的时间,所以面对边界带来的限定,我们只能接受,无力反抗。人本主义的含义,除了包括尊重人的生物学现状和局限之外,还隐含了生而为人“不得不如此”的放弃和无奈。

但是,代表了个体精神世界的人格的边界,却不只在躯体之内,而可以在宇宙之中。广义上说,能被感知到的远处和深处,都属于人格的疆域。如此辽阔的空间,可以使人格呈现无穷无尽的趣味和功能。

现在地球上生活着70亿人。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纹系统一样,每个人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格。想象一个由70亿型人格组成的连续谱,人格发展水平从左到右逐渐升高。最左边是发展最原始、病理程度最高的状态,对应的精神科诊断是严重精神分裂症;往右直至中间部分,分别是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研究的都是上述人群,他们对右边,尤其最右边是什么样的风景,既缺少知识又缺乏兴趣。

直到马斯洛横空出世。

在公众眼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紧随其后的,应该是马斯洛。他的需要层次论,也许是传播最广的心理学观点。在那个塔形的顶端,是自我实现,对应着人格连续谱最右边那些人的人格特征。

从“天赋”来说,马斯洛属于连续谱的左半部分。糟糕的养育者给予他的是充满创伤体验的童年,使他的人格底色相当晦暗。而到离世时,他已经光彩夺目地站立在连续谱的右端,成为激励无数人实现自我理想的灯塔。

在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大行其道的那个年代,马斯洛以革命者的气概和智慧,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了与前二者鼎足而立的第三思潮。他一针见血地批评精神分析的过去和疾病取向,认为精神分析忽略了一个人当下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他也毫不客气地反对曾经让他着迷的行为主义,拒绝把对低等动物的研究结果用在人类身上。

第三思潮最显著的特征有两个。第一,是把心理学健康化和美学化。它把注意力从残缺的、病态的病人身上,转移到了完满的、美好的人身上,马斯洛称其为“完人”(whole person)或自我实现的人。据他调查,在美国大约有人口总数1%的人达到了完人的标准。由此联想到,几乎在所有亚文化区域,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都在1%左右。这使得人格连续谱两端得以在数量上对称,但是否别有深意,就不得而知了。

以美学的眼光看待人格,当真是别有洞天。马斯洛说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高峰体验。高峰体验里的存在性认知、天人合一的感受、时空的消失等,让生而为人不再是一件短暂而无奈的事情。那一刻,瞬间即永恒,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值得。

第三思潮的第二个特征,是认为人类个体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所谓的病人,只不过是身处成为完人的路上。或者说他们在精神上本来就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但是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承认自己“生而具足”。就像传统的精神病学家或心理学家告诉一个人患了什么疾病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告诉一个人他拥有别人身上的所有优点和潜力,你需要的不是去改变,而是去发现。

马斯洛并没有止步于需要金字塔塔顶的自我实现。他的目光投向塔之外,并且发现了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超越的需要。我们还无法穷尽了解超越了自我的人到底有什么表现,但我们至少知道,马斯洛所谓自我实现的人的毛病在于可能没有什么活力,那么自我超越的人就有可能是人类群体中最有活力的那部分人,因为他们的空间浩瀚无垠,需要足够多的人类活力去填满。

记得大约是1987年,当时心理学书很少。我买到了一本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探索》,读了无数遍,整本书几成残渣。我还做了几十张读书卡片,去给武汉江汉大学的学生讲这本书的内容。这么多年过去,我还记得当时教室里的活跃场景,当然大家都没有到高峰体验的程度,但相信面对人性的美好和潜力,大家都感觉到了希望。如果我去讲的是我赖以生存的精神病症状学,反应肯定会大异其趣。

人人都是璞玉。在时间之轴上,借由有滋养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可能把自己的人格,雕琢成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马斯洛是这样认为的,我选择相信他。

曾奇峰
2022年12月9日于武汉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