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婚姻还有救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はじめに

我是一个“杂志依赖症”患者,但凡搭乘地铁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就非得买本杂志不可。

男性杂志与女性杂志的区别显而易见,不过两种我都经常看。有一次,一个朋友见我拿着本女性杂志而指责我,她看到那本杂志就像看到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似的,然后叹着气说:“这种杂志,你还特意自己买来看哦?”

“嗯?怎么了?车上看啊。”

她听闻差点没晕倒,大叫道:“你就不难为情吗?”照她的意思,女性杂志就是“去美容院打发时间,随便翻翻就好的”。该吃惊的是我吧,女性杂志里也有一些可读性较强的连载。

那些女性杂志的重头戏是与“结婚”有关的特辑,甚至还有月刊直接取名《婚礼杂志》,这些都不足为奇。

常年阅读女性杂志让我深深感到,把结婚当作人生梦想这种观念已经巧妙地植入人们的意识当中。著名设计师的时装秀总会以婚纱展示作为压轴。在人生的诸多重大仪式中,婚礼也是除葬礼以外为数不多的自己能担任主角的场合。虽然只有两个字(“婚礼”),但其中却饱含着深刻的意义与无法计量的情感。

艺人们的婚约、结婚时幸福美满的婚礼场面,以及新人噙着泪水在闪光灯前展示的左手无名指上那枚钻石婚戒……在婚礼引得人们产生幻想的同时,一种成就感——从此我们拥有了通往幸福的护照——也在通过杂志上的照片传递给读者。

牵了手的新人心中一定充满喜悦,我不认为那都是假的。但“进入家庭”这一说法只用在女性身上,绝不用于男性,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

“你结婚了是吧,恭喜哦。”

“是啊,谢谢。”

“那现在你不用上班了咯?”

在这样的对话中,被问的那个一定不是男性。当然,看到或听到的人,也会认为回答者一定是女性。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公司的一位同事结婚,不久他妻子就怀孕了。他妻子是公务员,业务能力很强,业绩也非常好,所以收入相当可观。我想当然地以为,我同事可以为了照顾孩子先停职或接受外聘,而他的妻子继续工作。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极为另类。

“那么,之后有段时间要见不到你了。”

“嗯?为什么?”

“你妻子不是怀孕了吗?”

“是啊,找托儿所真让人头痛。”

“以后接送小孩也许要用到车了。”

“可是我没有驾照,还好她有。”

讲到这儿我才发现原来是起了误会。

“啊?是你妻子把工作给辞了?”

“当然啦,不过得熬上一段日子了。”

后来我建议他工资少可以先停下,让妻子来养家较为妥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话伤了我同事的自尊,我们之后的关系变得很僵。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承认情况大有改观。不过,“婚姻是对幸福的承诺,与所爱的人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根深蒂固的想法并没有太多改变,反而更深入人心了。

这也可以被称作浪漫主义爱情观,坚信同时拥有“爱”、“性”和“婚姻”的女性才是人生大赢家,而这种观念在女性身上得到了更为深刻的验证。对男性而言,他们会希望自己的配偶把这种观念视为信仰,但自己绝对不会将其视为行为准则。

女性是从心底里相信“爱”、“性”和“婚姻”三者合一的理论,她们大多把丈夫的工作放在首位,再将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丈夫。一旦进入家庭,便会抛开工作,把大量的精力投入育儿。要不是把这种经过美化、合理化的观念视为信仰,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过去,这类女性的一生被比作“女人三界无家”。只是现在的情况与过去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把一个男人的爱情视为最终信赖的依据很危险,而这种危险行为就是结婚。

当美梦破灭时要怎么办?

如果是在美国,人们可能会离婚。没有爱情就分开,这样简单的男女间的爱情幻想,可以通过法律来维系。

可在日本呢?年过四十,好,就算是三十五岁的欧巴桑欧巴桑:日语“大嫂”“阿姨”的汉语音译,原是中性词,后来用于称呼女性时往往带有贬义。——编者注(如无特殊说明,书中脚注均为编者注)离婚后,又找到一份工作……事情变得没有那么简单。

另外,如果把妻子的位子比作宝座,你坐在上面时是看不见的,只有离开才会发现宝座外面笼罩着一张巨大的安全网,那里是有安全防护的。预料到这一点的人,就会对离开宝座产生恐惧。

据实分析是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重大判断要素之一。例如,如果丈夫背叛妻子的信任,妻子只是十分厌恶丈夫,这时,我们就不能直接给出这样的建议——你们离婚吧。对于不想分手的女性,我们的工作是找到一个能尽量避免分手的方法。

这本书不是在讲刻板的理论知识,而是着眼于现实,从实际情况出发。如果现实无法改变,我们就得试着思考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我知道离婚有时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实际上很多女性无法做到这一点。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离婚一条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也并非只能选择放弃。有没有其他方式,既不会把自己的不幸——这种事谁都经历过吧——当作勋章,也不会从此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将其作为对自己的补偿,更不会对丈夫进行报复呢?这便是本书想要探寻的方向。

我想,接下来大家要读到的内容可能并不轻松。通常我在写文章的时候,总会将愤怒的情绪转化成能量,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简直了,竟有这种事?”类似这样的愤怒表达在书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现在一定要把夫妻两个人的事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答案很简单——因为会给孩子带来困扰。我完全不想剥夺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但你们有为人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在日常咨询的过程中,我遇到过太多的人是目睹着父母的爱恨情仇长大的。

在询问父母是怎样的父母之前,我会先问他们的夫妻关系是怎样的,因为这会首先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我想要正面解决夫妻问题的原因所在。

在本书中反复出现的浪漫主义爱情观念和人们对婚姻的幻想,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随着经济的不景气变得越来越强,甚至有蔓延的趋势。正因为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我们——尤其是女性——更应该了解婚姻的真相、婚姻制度以及婚姻的危险性。因为在婚姻中受到严重伤害的往往是女性。希望那些觉得“现在还算幸福”的人也能阅读本书,就当替未来买了份“保险”。只有认识到危险性,才能安全驾驶。

我希望大家可以稍微停下来想一想什么是“正常”,什么是正常的家庭、正常的幸福。因为一个存在家暴或酒精依赖问题的家庭是异常的,而不是特殊的。当我们把“健康”与“病态”,“正常”和“异常”分割开,所有的歧视、支配、欺凌和敌视便会随之发生。

我从心理咨询的经验中得到的真实体会是:正常家庭与家暴家庭或虐待家庭其实是紧密连接的。“轨道是一路连着的。”沿着这条轨道,正常家庭也会走向家暴家庭或虐待家庭,没有哪里是被隔开或切断的,它们是连续的。

如果本书能将这种连续性多少传达给读者一些,就能在被割裂的“健康”与“病态”、“正常”与“异常”之间打开通路。我认为,这条通路不但能连接两端,还能为缠绕在夫妻或亲子间的问题找到突破口。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各位男同胞也能阅读本书,因为这也是一本了解女性的最佳指南。如果阅读本书能够让差异巨大的两性彼此拉近距离,那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我对“心灵时代”这一说法是抵触的。一旦讲出“我的内心”,责任就会落到自己身上。但这很奇怪。人自打出生后,很多事情不是自己的责任。生而为女人不是自己的过错。

更糟糕的是,现代女性还要被细分成不同阶层。女性学历越低、收入越低,结婚年龄就越小。她们意识到一个人难以生活时,就会选择结婚。但同时,日本晚婚现象日趋严重,拥有一定学历的女性,选择不结婚的越来越多。这可能是因为对她们来说,婚姻不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任何好处吧。

艺人们穿着美丽的婚纱举行豪华婚宴的场面,会通过媒体传播给大众。甚至还有专门以结婚为主题的杂志。有关婚礼或珠宝店的梦幻般的电视广告,也始终吸引着年轻女性。

一边是对结婚幻想的重度泛滥,另一边是晚婚现象的日趋严重。这样的两极分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结婚的目的是什么?人们如今能够提出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我认为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

2003年7月